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道化天下 大中致和:访海南玉蟾宫住持陆文荣道长

[摘要]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历时多年,陆文荣道长如今成为了一个海南乡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一个道家南宗文化的坚定弘扬者,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践行者。

文/徐志波

将传统文化作为镜子,可以为现代化正衣冠;传统文化必须传承,要建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时代道德规范,绝对不能脱离自己民族文化的本真性。

陆文荣

采访引言

“问道”是我由来以久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我希望能够身体力行,以最直观、第一手的报道形式,还我们道教一个本来面目,更希望能在这个文化融合的时代,在维护正统道教的基础上,使之能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而我选择采访陆文荣道长,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道教南宗文化的坚定弘扬者,还是一个海南乡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更是一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践行者!他为传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慈善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从而谱写出了一篇灿烂的人生华章。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道教协会会长、玉蟾宫住持陆文荣道长(资料图)

南宗的创建背景及其发展脉络

徐:陆会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我们知道,海南玉蟾宫是道教南宗宗坛,请您介绍一下南宗的创建背景及其发展脉络。

陆:“南宗道教”是“道教金丹派南宗”的简称,因诞生于南方,故以“南”称之;因具有独立思想体系,故谓之“宗”。顾名思义,南宗道教是以修炼金丹作为基本法门的道教宗派。所谓“金丹”有内外之分。“外丹”就是采用丹砂等矿物石为原料,炼制而成的一种药物;“内丹”则是冶炼自身体内精气神而成的内药。

南宗道教的源头,当远溯于五千年前的黄帝轩辕氏,但正式成立的时间是南宋,实际创始人是白玉蟾祖师。该派祖述钟离权、吕洞宾,谓其丹法传自钟、吕。自成立时即尊北宋张伯端为第一祖、石泰为二祖、薛道光为三祖、陈楠为四祖,连同白玉蟾,世称“南五祖”,后又增加刘永年、彭耜,称“南七真”。

值得一提的是,白玉蟾祖师传播发扬的大道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师承来讲,他的道法直接来源于宋代广东惠州人陈楠,但其源头可以追溯于黄帝。根据道门经典《云笈七》记载,道教发端于天真皇人授《灵宝经》予轩辕黄帝有熊氏,迄今将近五千年,此一时期的道教尚属草创,故谓之“元初道教”;到了春秋时期,老子撰著《道德经》,标志着“古典道教”诞生;之后,关尹子、列御寇、庄周、河上公、严君平等学人秉承老子之教,古典道教发扬广大。东汉末年,张道陵携弟子赵升、王长,于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之道”,该道派将先秦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结合起来,建立了祭拜神仙的礼仪制度,与“二十四治”的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故称“制度道教”。

从此以后,将近两千年时间的道教,都是制度道教,南宗道教也是制度道教的一个流派。与其他道派一样,南宗道教高举黄帝旗帜,这在客观上强化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其南宗道教法脉主要流传于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四川等南方广大地区,以罗浮山、武夷山、天台山等诸洞天为修持名山。而文笔峰玉蟾宫,因为是道教南宗的实际创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祖师的最终归隐之地,在道教的历史发展以及推动南宗与时俱进的时代进程中,责无旁贷的发挥着南宗主道场的作用,所以被称为“南宗宗坛”。

玄门宗师第一文笔、南宗丹道第一阶梯、沧海桑田第一见证

事实上,作为南宗的发祥地和文化中心,海南玉蟾宫对于南宗法派的传衍,充分发挥着开启宗源、推阐宗旨、护持宗规的作用,其特色和地位可以概况为三个第一:玄门宗师第一文笔、南宗丹道第一阶梯、沧海桑田第一见证,所以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宫”。

海南玉蟾宫自2002年11月20日恢复重建,2006年4月12日正式开光落成以来,始终秉承南宗祖师“学道之士要服务于国家,修德于天下”、“上体天心,下利人物”、“助国安民、济生度死”的理念,将弘扬正信、传播中华传统道教文化为己任,积极参与海南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历时数年,使濒临中断的南宗法脉得以延续。

“归根复命,性命双修”是道教南宗的基本教义

徐:时常听到世人讲,道教自古即分南北宗,其南宗修道是“先命后性”,而北宗则反之,是“先性后命”;尽管都是性命双修,但是先后不同,因此南宗与北宗的区别确是大相径庭。那么,在您看来,南北两宗是殊途同归还是背道而驰?

陆:南宗道教的思想主旨是:尊道贵德、知足常乐;天人合一,佐国安民;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孝慈为门,谦俭为精,柔静为法,和中为坤,劝人为善,寰宇太平。其丹法特点在于:性命双修,先命后性。所谓“性”,指的是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的身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所谓“先命后性”,指的是以身体器质为修炼的入门功夫,而以“心性”等先天禀赋的修炼为相伴随而必不可少的功夫。具体来讲,修性最重要的是道德反省、积善行德。南宗道教认为,一个人要成仙,善功是非常重要的。故而,有“道德神仙”之说。

就修命方面来讲,南宗道教的丹道步骤是: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颠倒复归”,是它的修炼要领。南宗道教认为,人降生世界,由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最终要走向死亡。丹道修炼则逆而行之,返璞归真,以婴儿的纯朴为理想,认为通过一定程序的修炼,能够返老还童。历史上,南宗大师都是高寿者。

海南玉蟾宫遵循的是道教南宗“归根复命,性命双修”的基本教义

海南玉蟾宫遵循的是道教南宗“归根复命,性命双修”的基本教义,在生活方式上,可荤可婚,主张居家学道与出家修行并举,修道不一定要上山、别妻,可以独修,也可以夫妻双双入道同修。道教南宗所修持的是道德性命之学,它要求我们摆脱各种杂念的束缚,比如那些是非、得失、名利、好恶等固执的成见,从而以道德生命面对自然、社会、他人,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以纯真的审美情感去感受自然、社会和他人,内心生出祥和安泰,感受到的自然和社会,也是祥和安泰的,引导人们升华到真善美的精神境界,让和谐在内心生根,这对于当代和谐平安社会建设,以及人格完善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教以孝为道德之基

徐:古往今来,道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序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您曾在其编著的《百孝经释评》一书中的后记中,也写到:“促使我把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内涵展示出来,这就是我萌发写作此书初衷的契机。”我很想知道,这段话是不是和您自己过去的成长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陆:我自幼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的窘境时常伴随。但是,父母慈爱、子女孝顺的家庭温暖,深深扎根在我的记忆里。纯朴的吴乡古风,乡邻的关爱呵护,总让我感觉那时的生活虽然清贫,精神上却苦中有乐,无比温馨。及至少小离家,深得父母手足、国家社会的关爱,因而,我事事时时铭记所得的恩惠。多少年来,这样的记忆融于我的血液和骨髓之中,促使我把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内涵展示出来,这就是我萌发写作此书初衷的契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让我放下俗念,弃商从道。因为,我的经历使得我读书不多,文化底子不厚,从事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从不敢奢望。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在缺乏学习条件的情况下,我老老实实手持经卷,遍访名师,一篇篇文章虚心求教,一个字一个字查阅《新华字典》,不远千里去聆听专家教授的讲座,与方家名流交流学习心得,十多年的积累才使我终于鼓起了写作的勇气。可以说,写《百孝经释评》对我而言,是一次向中华孝文化典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向当代实践孝文化的模范们学习的过程。

这本《百孝经释评》要说明当今社会的孝养理念,提倡蕴于日常生活中的“常态道德”,弘扬平民化的、生活化的、常态化的孝文化,让孝心孝行落实到无数人每天的生活起居中,落实一句问候、一个电话、一次探望等细微的日常关怀中。这样的生活状态,既合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又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何乐而不为?

道教以孝为道德之基

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朴实的道理,事业的基础在德行上面,而德的根,就是孝道。对我这样的一个年轻人来讲,其实,读到这一句话也是不由得为之感慨了。尽管,“孝文化”已是我们华夏民族历朝历代“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我们不知道孝是德之本,而孝又是教育最重要、起始的地方,没有了这个根本,那我们教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很可能是本末倒置了啊。就此,请您谈谈对“孝文化”的看法和理解。

陆:孟子说:“唯顺于父母可以解忧。”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先哲提倡的孝道曾经被扬弃过,如今又重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当今社会的德育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弘扬孝文化,需要正确领悟传统孝道的真正内涵。众所周知,“孝”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道德理念。“孝”作为中国伦理观的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孝”这个字最初见于殷墟卜辞。古文字学家说明“孝”字字形的含义,上面一个“老”字,是老人弯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下面一个“子”,表示儿子搀扶和服侍老人的形状。可见,早在中国文字初创时期,孝道已经有了明确的思想内容,并且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孝的真正内涵就是人们对于自己在出生、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父母和长者的关怀与恩惠的感念和报答,是对于父母长者在丧失劳动力、成为弱者以后的关心和扶持。

其次,弘扬孝文化,要将孝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当今时代,我们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将有助于从社会道德方面提升和完善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上孝子贤子的故事层出不穷。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向为世人所推崇;甚至在历朝历代都把不孝视为犯罪,并处以重罚,还给以道德的谴责。不论朝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发展,“孝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都是一座不灭航标,温暖着世代中国人的心灵。因为,在中国,道以孝为道德之基,儒以孝为百行之本,佛以孝为至道之宗。而作为社会细胞的每一个家庭,如果都能够做到上慈下孝,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家与家之间团结友好,那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将何其高也。

再次,弘扬孝文化,需要青年的响应和支持力量。当代的中国青年,有知识、有能力、有视野。他们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的态度,也比以往任何时代的青年都要理性接受,都要平和开放。他们对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能够有选择性地吸收,不再迷信,也不会全盘接受。他们对于道家的、佛家的思想,也不再片面地判定为“愚昧的”、“迷信的”和“落后的”东西。正因如此,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思想,必将在我们这个新的时代重放光芒。而其中,弘扬和传承孝文化则是重要的环节。

如今,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理当把孝置于首位。因为,一个不懂得感怀亲恩的人,何以热爱祖国、何以爱戴人民、何以关心社会、何以奉献自身?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何以服务社会、何以主持正义、何以遵纪守法?可见,加强对孝文化的颂扬和推广,会对促进社会的繁荣、安定与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1/3123下一页

  • 上一篇:唐代女道医胡及其道教医学思想
  • 下一篇:茂名:一座以古代道士名字来命名的城市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