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原理贯通什么学(易经是迷信还是科学)
易经如何学
明伦网育心经典主编赖国全老师首次在全球提出高效《易经》学习方法,如下:
《易经》乾坤二卦比较长,第一个礼拜就读这两卦。剩下的很短,64卦有62卦是很短的,可以一次读5卦到7卦,当你稍微熟练的时候可以读10卦甚至是30卦。我们现在读是一口气读完64卦,一个小时读完。入门的人,可以一天读7遍,一次读7卦,连续读7天,同样应用这个神奇的7字原理。第一年什么都别管,只管读。第二年可以尝试去理解,因为第一年那么读一般可以读到30遍以上,最短的都可以读到30遍以上,如果你一天读一小时,就可以读到100遍。我现在有一个学生已经接近100遍了。第二年就可以开始理解的功夫,第三年就开始应用了。就这么简单的学习方法。
如果是孩子,前十年只管读,什么也别管,读到20岁才慢慢地理解,慢慢去参考别人的东西,拜师也可以,30岁以后才应用。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可以灵活掌握。
学习时间: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一天二、三次,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易经怎么学啊?
易经与天地人之科学剖析
在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众多有志于探索研究者的辛勤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于提高,而对于天体、地理、自然人事等一直是无数学者们努力探索的领域,虽然众多的科学研究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至今为止在天、地、人之间仍存在着很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谜底。周易的博大精深是众所周知的,它象征着中华五千年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内容包含到天象、星辰、地理、自然、人事等等。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深奥使很多人难以领悟到其中的奥秘,所以人们误认为它是没有科学性的唯心主义。在中国的历代帝王将相、圣贤儒士中,不少人都视周易为文化瑰宝,它是治国安邦,扶理朝政的必学之术,古代易学家、天文学家也曾多次根据周易的原理准确的预测出王薨帝崩、外侵内乱、山崩地震、风灾虫害等国家大事,其精确成度令人瞠目结舌,另有古代传奇人物鬼谷子、张良、诸葛亮、孙宾、刘伯温等贤人居士,虽是军事谋略家,但也无一不是上察天文、下识地理,善于占星卜卦、观云望气的易学大家,由此可见,周易的科学性、使用性仍然是存在的,也许目前只是人们还无法全部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验证来证明这些,不过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众多易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易经的科学理论和使用价值,都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从而在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摆脱迷信虚假和唯心主义的不良恶名。
为了进一步探索易经的科学性存在,让我们来年看看千百年前中国古代人民通过易经对自然人事和天体地理方面的认识,虽然古代的天文地理学和现代的天文地理学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其中也含有不少关于天人地之间的奥秘,希望能通过本文的浅薄分析,大家可以对易经的基本理论构架有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的远古天文研究领先于世界各国,而浑天仪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古代时期对天体的认识先是有盖天和浑天之说的争论,盖天者:即天履于上,地载于下。浑天者:即天体浑然而圆,地居其中。后来古人居于高山之上,设水平而望日出,发现日出于水平之下,故盖天之说失败,因日出于水平下说明了天体是浑然而圆,大地居于其中,后来浑天仪的发明确定了浑天之说的最终成立。由此可见,古人在当时没有科学仪器观察的情况下,从生活中对自然界的细心观察所做的总结也是非常宝贵而值得我们后人去研究的,张衡《浑天仪》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之中也,在南入地三十六度,南极下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
除浑天、盖天之说外,古人对日月星辰、时空运转的研究也是极有意义的,但古人并非纯粹的探讨天体宇宙的奥密,而是为了掌握星空宇宙与人间自然的对应关系,古人认为天宇是人间的投影,相互间存在着生扶、抑制等复杂关系,而日月星辰的排列组合出入运行都是有迹可寻的,人间的动荡变化与它们的运转移动是息息相关的,古书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就是讲只要掌握了天体宇宙的奥迷,就能预知人事的休咎,因此古代天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智慧、经验总结出一套理论根据来努力的探索天人之间的奥密,以达到破译天文,顺从天义,趋利免祸,就吉避凶的目的。
众所周知,日月星辰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天体的运动会不同程度的作用于地球生命,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不难明白人类生命信息同样会受到天体时空运转的影响,古人以日、月分阴阳,因日为阳之精,性属火为热,其光外照。月为阴之宗,性属水为寒,其景内应。日月与地球的相互运动使地球气侯发生了寒暑燥湿不同的变化,这样也就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分,不同的季节气侯里天体运动对地球的影响也起到不同的变化,最容易发现的就是日夜的消长规律,夏天气暑,阳气足阴气衰,故日长而夜短,冬天气寒,阴气足阳气衰,故日短而夜长,在春秋季的春分/秋分两日内,是寒暑气侯适中的时间,阴阳基本平衡,故此两日为日夜平分,各十二小时正,阴阳的含义十分广泛,但不是相互完全对立,其中阴中含阳、阳中有阴,相互间起到调节扶助作用,古人云?quot;阴阳交合物之方始,阴阳分离物之方终",说明了阴阳之间不可缺少的相互影响关系,人类的生命信息同样也是受到阴阳原理的影响,纯阴则不生,纯阳则不长,易经的最基础原理首讲阴阳,根据阴阳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发现易经的原理所在。
周天都计三百六十五度三十分五十秒,分布十二宫,除子午两宫是三十度四十三分八十秒外,其余十宫为三十度四十分七十九秒,详细计算每年须时长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时交春而合周天之度数,每月须三十日零五时二刻交节而合一宫之度数,易经中干支五行分别代表着天体宇宙间的时间和空间等关系,查看中国历史,古人先是以干支做为记载年、月、日的标记,如甲子年丙寅月等,当然,每个干支的性质属性与它所相对应的时间特征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如春天气侯由寒转暧,草木万物开始生发,由寅、卯木分别代表正、二月地支,同时寅木又为火之长生地,木可生火,逐渐气侯变暧,直至巳午火旺的炎夏之月,秋天气侯由热变冷,世间万物休囚退化,由申、酉金分别代表七、八月地支,同时申金又为水之长生地,金可生水,气侯逐渐变寒,直到亥子水旺的寒冬之月。另外每天的十二时辰也是同样道理,如子水为阴寒之性,代表每日的深夜纯阴之时,二十三点至一点,午火为阳明之性,代表每日的中午纯阳之时,十一点至十三点。由此我们发现干支五行不仅是代表年月日时的时间标记,同时也是时空运转变化的信息密码,它能够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起到不同的影响,通过对这些信息密码的研究和分析,就能清楚的知道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当然,包括已知的和末知的种种信息。这种原理,也许只是易经理论的很微小一部分,其中还有很深妙的道理等着我们去探索。唐朝易学家李虚中发明用天干、地支配合人的出生年月日,来破译命运运转规律的秘密所在,后来由宋朝徐子平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配合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在年月日三柱的基础上更完善、具体的形成了一种成熟的运算方式,也就是一直延用至今的四柱预测术。它的信息包含了人一生的方方面面,如性格、前程、婚姻、财运、地位等等,只要把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配合干支五行,通过相应的运算方法就能破译出一生命运的种种信息,因此,阴阳五行干支的推算,也可以说是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的最早科学方法。四柱预测学的历史悠久,使用也较为普遍,很早以前就有人说过它是影响人一生运程的骨架,其它方面比如风水环境,姓名字号等方面都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的,唯有四柱的信息难以改变,这种观点至到今天也没有人否认,因为人从出生的一瞬间,就已经注定接受了日月星辰对地球的照射,四季气侯对人类的影响,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除非时光可以倒流,因此每个人也只好加入这个自然生命运转的轨道,接收各种利弊信息的影响,但这也并不是说人的一生不可改变,因为影响人生命运的有两大方面,即时间和空间。时间即是指上述的出生年月日时,空间则是讲地理方位环境,通俗一点的来讲即风水学中的阳宅和阴宅部分,因为往往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命运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后天的地理环境方面起了很大的影响,但也有双胞胎是在出生时间、地点都相同的,命运走势也有所差异的情况。因此这个问题引起了不少易学界学者的争论,其实也没有所谓的出生时间完全相同,因为双胞胎之间的最短时间也要间隔几分钟,但遗憾的是目前命理学只能推算到时辰而没有再细分下去,自宋朝徐子平在李虚中的年月日基础上完善到四柱后,再未曾有那位易学家把命理学完善的细推下去,虽笔者曾听闻有人大胆的提出突破了四柱,创新了五柱预测学,也即是在每个时辰的一百二十分钟内又细分十二支配天干,但最终因为这个理论根据不够完整,难以经得起实践论证,也就一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按命理学推算的原理,即天体运转照射、时间空间变动对人生命运的影响,应该说是不同分秒出生的人命运都有所不同,这可能也是至今为止,命理预测没有人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的最终原因,但如果说是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到是经常见到的,甚至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有些高明的预测师也是可以做到的,因此,我们还不能因为它的一点不足而就轻言放弃,或者加以没有科学道理、唯心主义等不好的误解,我们应该在古人的基础上,把这份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发展的更完善,探索的更清晰。
前面进过地理环境对人生命运的影响,即是大地本身形成的种种格局结构,大到山川河流,小到居家房屋,从易经的基础原理讲,它们都相互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古人云;"天有星辰,以聚其精,地有山川,以宣其气"。此为天地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人居天地之间,自然会受到天体运动、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比如说山峦多水源少的地区,易学上认为是大地的阳气足而阴气少,故一般此地区男性会多于女性。在水源多山峦少的地区,为阴气足而阳气少,一般女性会多于男性。还有山岳多的地区多官贵,水流多的地区多富豪。居于西北部气侯阴寒地区的国家,因金水旺精足元气盛,一般身材高大、身体健康,居于南部炎热地区的国家,因火土旺金水伤,精弱元气衰,一般身材矮小,身体多病。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易学家通过为人们改变居住环境的方法来改变人生的命运,这应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这种方法我们通常称为"风水术",它起源于中国的秦汉时期,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历代代表人物如管咯、郭璞、杨筠松、赖文俊、刘基等,都分别为风水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风水术共分阴宅、阳宅两大部分,其中每部分又有不同的派别,但基本上又都是讲形势和理气两大派别,其中形势派包含龙、穴、砂、水、坐向、明堂、朝案、路、桥、庙宇等等外在的结构布局。理气派包含有流年流月、三元九运、气流、生气、死气、凶气、杀气等暗藏的内在信息。但在很多不同派别的风水术中,这两大理论又是相互贯通,同时实用的,只是有些学派重形势,有些学派重理气,但不管如何,我们可以发现风水术的原理,它主要是根据空间和时间两大方面来分析环境与人类的种种相对应关系,通过对环境的改变可以起到对命运的改变,这是有道理的,客观上讲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这是环境学家、心理学家、易学家都普遍认同的。因此,笔者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博大精深而又内含丰富,有很多很有价值的知识值得我们后人去研究,它积存了千百年来无数人们的心血智慧,把天地人之间的种种对应关系融会在一起,它的科学成份和使用价值是目前任何学术理论都难以超越的。不过又纵观历史多少年来,易经的发展总是时隐时现,全赖少数有心人继续维持,易学才得以不绝,短时间之内想在科学的领域成立一个自己的地位,是相当艰巨而又困难的事情,仅靠少数易学研究者的努力是不够的,如今是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做为一名易学研究者,有责任为易经未来的发展去探索它更深更高的领域,有义务把个人领悟到的一些奥密和心得公开于大众,只有如此,易经的神秘面纱才能尽早被人们所揭开,才能普遍的被大众所接受。在此,笔者只是把个人的一点浅薄认识贡献于大会,为易经的将来发展做铺路石,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由于是个人的认识和观点,难免存在着错漏、疏忽之处,还请各位易友前辈不吝指正。
易经的原理是什么啊
用自然的规律去预知社会人间的规律~!
易经的原理是什么?
5000年了..都没人真正知道它的原理.
为什么要先读易经
关于读书的次第,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的人读经典从《三字经》开始,也有人读书的次第参考《三字经》里的建议,还有人推荐从《论语》开始读、也有人建议先读《弟子规》、更有倡导先读《易经》的。我个人比较赞同首选《易经》之说,下面谈一下拙见,若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及时指正。 那么现在分析一下,我们一直说要站在巨人的肩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会望的远,同时也可以看到另外一层,看到的是什么?还能看到的是圣人在读什么书! “与经典为伍,与圣人同行”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捷径,成长提高的捷径。 那么什么是经典?我现在再发一下,算是复习: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中国最著名的二位圣人,他们皆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圣人,大家都应该很清楚,是老子和孔子,不妨思考一下,《道德经》《论语》分别为老子、孔子所做,那么他们二位圣贤读什么书?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的成才之路是怎么样的? 我们现在站到老子和孔子的肩膀上看,看看他们最钟爱的是什么书?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书?举例:《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来源与《易经》 《周易·系辞传》对于道的论述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而老子的《道德经》里就可以看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老子》是以《易经》的哲学观点,用诗一般而有哲理的语言,建立起了自己一套崭新的世界观;孔子为《易经》做系辞的时候就写着“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可见周易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黎鸣也说:“孔子的一生,实际上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逐渐展开的。最明显的是孔子自述的一生六段、编选‘六经’、‘六纬’,以及孔子本人的精通‘六艺’等等。什么都与‘六’有关,这明显与周易六十四卦的六个卦位相关。”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我们总以为“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思想,其实是易经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易经这一思想的发挥是以辩证的方式出现的,虽与中庸不同,但与中庸有同样的意蕴。在《道德经》中,诸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句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老子的哲学求静,而避难;孔子的哲学求动,而立行。看起来是背道而驰,实则道的不同方面而已。不但是孔子和老子对《易经》推崇备至,历代君王必读的就是《易经》,秦始皇焚书坑儒读留下的就是《易经》。 我们再看看《易经》为何成为经典,我们数一下就知道是多少圣人集体所做了:先是伏羲氏作,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然后是尧、舜、禹、黄帝,一直到了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最后到孔子从上古开始到中古、近古历经了三个大时代,才完善,这样一部集历代圣贤集体创作的经典是不是真正的群经之首?! 而《易经》又是一部自然科学的巨著,古代就有说过 “不学易无以为将相”“不学易无以成太医”。 拿近处说,毛主席是研究透了《易经》所以他写出了著名的《矛盾论》,毛主席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提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的重要思想——这就是后来毛泽东著作《矛盾论》的主体思想。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矛盾也是无时无刻不在。矛盾论的这种对立统一与易经的太极阴阳如出一辙。易经的太极图中有两个阴阳鱼对立统一存在于一个整体——太极中。黑鱼的头部有一个白点,以象征阴中的一点元阳;白鱼的头部有一个黑点,以示阳中的一点真阴。这种阴阳的消长变化的哲学概念如同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的思想是相同的。 现在来说儿童读经,在儿童经典教育上我们有个共识,那就是"素读",对孩子来说,读任何一部经典难易程度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孩子发音器官的完善与否,能否能说出长句子。单纯从素读而言不考虑理解和运用的话,有了现在的注音教材,读《易经》是不难的,现在给孩子读易经的家长非常多,从家长的反馈也可以看到,孩子更喜欢易经。 现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巨人最爱读什么书,看到了哪些著作对圣人有深远影响!圣人以不言之教告诉我们该选择什么书读,那么,我们按照圣人的指引,让孩子从高起点起飞!我们也让孩子读《易经》! 易经里有非常多的话成为现在的成语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等,百度一下就能看到,有几百条,在这里我就不写了。我们常说追本溯源,那么我们顺着经典的长河逆流而上,找到源头,惊喜的发现,原来经典源头就是《易经》,有这么一句话“为有源头活水来”《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在《易经》的影响下,产生许多著作,比如《道德经》《黄帝内经》,都离不开《易经》的思想,在《易经》的影响下,发展出道家、儒家、医学、甚至于兵法等等,那么,我们就跟在圣贤后面,也去喝源头之水,来读群经之源--《易经》。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外国人发明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二进制代数,源自中国易经八卦的阴爻和阳爻,一个意大利的传教士在德国出版了一本《中国上考古》,详细介绍了《易经》、太极八卦的演化过程,德国数学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在研究《易经》中悟出了计算机科学的二进制。 《道德经》对我们后人产生和很大的影响,对外国人的影响同样非常大:二战以来的德国产生过最了不起的科学家群体,他们许多人都读《道德经》;大家很推崇的日本早教专家七真田他也说过: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经典的。 我们都在学习孔圣人,孔子无论是在《易传》中还是《论语》等其它文章里都告诉大家他对《易经》的推崇与热爱,那么我们是不是更要读读孔圣人推崇备至的书?让孩子学经典已有了共识,就是“素读”---- 只读原文,不讲涵义,让孩子熟读成诵乃至背诵,牢牢记住,让经典的种子扎根孩子心田,在心中生长、发芽、成才! 读完《易经》孩子再读其它经典或者按照累积式教育的三线程读书法,再加入其它经典同时读,就会发现很多思想、理论或者引用的语句都来源于易经。
以前没看过想学习易经应该先从什么地方学起
看《梅花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