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十太岁神名的不同记载
信奉六十太岁神,礼拜本命太岁和值年太岁以求消灾赐福,是今日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习俗。台湾学者萧登福先生认为:六十太岁神的兴起较慢,大概在宋元之际开始有六十太岁的观念,至于六十太岁神名的确立,更可能是到了清代以后。萧先生认为清代以后才确立六十太岁神名称的依据是,《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并无六十太岁名讳之记载,道书中最早记载六十太岁名讳者,是清代署名柳守元敬撰的扶鸾书《忏法大观》里的《太上灵华至德岁君解厄延生法忏》。
按,《忏法大观》始刻于嘉庆二年(1797),嘉庆八年(1803)收入北京觉源坛弟子蒋予蒲(官至户部侍郎、仓场总督)等人编纂的《道藏辑要》。但六十太岁神之名称,并不是始见于《忏法大观》。编纂于康熙二十年(1681)的《历代神仙通纪》第12册(见《四库未收书辑刊》)已记载六十太岁姓名。《通纪》系采摘众书而成,其关于太岁神姓名的来源可能是明代的书籍。
北京白云观,原名天长观,有元辰殿,建于金大定十四年(1174)。据《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载,天长观重修落成后,有延庆殿以奉元辰众像。此处所说的元辰众像,不知是《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中所说的甲子本命王文卿等六十甲子神,还是六十太岁神。但清代以来,北京白云观元辰殿中所塑已是六十太岁神。该观还收藏有六十太岁神画像,系清末内府如意馆绘。每幅画像上都题有神的名称,称某某太岁大将军,如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等。文革后,白云观元辰殿重塑神像,即以此画像为依据。
《通纪》、《忏法大观》和北京白云观藏画像所载六十太岁姓名,有一些差异,兹列表比较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