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导读]进入五代两宋以后,楼观派逐渐趋于衰落。金元时全真道崛起,当此之际,处于衰落中的道教楼观派乃迅速衍化为全真道,在元代重新鼎盛。

进入五代两宋以后,楼观派高道乏人,著述罕有,宫观失修,道众无多,逐渐趋于衰落。而在金元之际,全真道于楼观东侧迅速兴起,由于全真道对传统道教实行改革,给道教在后期封建社会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所以在其创立不久,就受到金、元、南宋政权的重视,金、元政权予以保护和提倡,在关陇和北方广泛流传。当此之际,处于衰落中的道教楼观派乃迅速衍化为全真道,历经元明清三代以迄于今,楼观一直信奉全真道,是北方全真的著名十方丛林之一。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周至楼观台(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楼观派与全真道教义相通

全真道和道教楼观派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道教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教理教义自然不能无异。但它们既然都发源于关陇地区,具有相同的地域文化土壤,所以又必然在教理教义上有其相近相通之处。楼观派与全真道都是它们各自时代中国道教的北方大宗,当梁湛于魏元帝年间在楼观修道时,道教的正统是南天师道;当王重阳在金天眷间于终南山修道时,天师道仍处于正宗地位。所以,楼观派和全真道的创立既包含有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意义,又含有对它们各自所面对的道教传统教法进行改革的意义。如单从南北教法差异的角度分析,楼观派与全真道的教理教义至少在下述三方面有相近和相通之处。

第一,主奉老子,崇尚五千文,不重视诸神系统,不重视科仪造作。

南天师道的神仙体系庞大而繁杂,大体上包括天神、地抵、人仙三大系统。天神则三清四御、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则山川河湖、四海五岳;人仙则神话人物、三皇五帝、明君贤臣、豪杰文人、烈女贞妇以及道史人物,无所不有。对这些庞大而繁杂的神仙,以人间之政治等级关系为模式排列组合,陶弘景之《真灵位业图》是其典型表现。梁湛之《楼观内传》,主奉老子为道祖,次奉尹喜为宗师。尹喜之后,称为“先师”或“先生”,名曰“本行内传”,神仙系统大大简化,除老子、尹喜而外,皆视之为人而淡化了神仙色彩。

魏晋隋唐间楼观高道所著书,一为本观道史传记,如《楼观内传》三卷,朱象先的《碑记》和《紫云衍庆集》三卷;二为整理编纂古今经籍,如王延校定之《三洞珠囊》七卷,尹文操纂修《玉纬经目》藏经七千三百卷,侯元爽之参与修纂《三洞琼纲》等;三为老子、尹喜传纪,如《文始传》及尹文操之《玄元皇帝圣记》十卷;其四则为论述养生方法者,如尹文操之《祛惑论》四卷,《消魔论》三十卷。

总之,楼观高道谨奉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除道史、养生术外,很少造作新经,亦不重视经戒科仪一类经目的造作,与南天师道之屡造新经、屡造科仪戒律大异其趣。全真道在这一点上与楼观派完全一致,重阳与七真之著述,大多称“论”、称“诀”,意在发挥老庄,阐述修炼方法,自己从不造“经”。其教门人亦未尊称为经。在全真家心目中,后世有论无经,有真无仙。

第二,重视自我身心清修,轻视黄白符之术。

楼观派酝酿形成于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已,政权更迭极为频繁,长期处于分裂割据之中,大部分郡姓望族渡江南下。当时南方政局较北方相对稳定,虽有东晋、宋、齐、梁、陈的政权更替,但比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则较为安定。

这种社会状况决定了南方高道大多为名门世族,他们修道或在家,或入山,或为国主礼敬入宫,条件比北方高道优越得多。而楼观高道名门世族则较少,除尹文操等个别人外,大多为逃避战乱的中下层儒生,家世无考,面对战乱和民族压迫,隐遁入山,结为世外之友,以道术相往。因此,南方高道无论是造作经典、制作经戒符、重视科范仪式,均有较优越的条件。而北方高道则相反,欲造经则资料不足,重科仪则条件困难。

于是,楼观高道就走上重视自我身心修养之途。再加之楼观地近长安,深受周秦汉文化传统的影响,重心悟而轻慧解,重体验而轻名言、贵笃行而轻玄谈。表现于教法,楼观之重视身心修养,理出自然。全真道形成的历史条件、地域文化环境、道士成分与楼观派基本相同,故其修炼方法亦与楼观道的旨趣基本一致,只是在唐宋时期心性学说主导思潮的推动下,在重内轻外、重心轻身的方向上比楼观派更彻底罢了。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楼观派主张自我身心清修(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三,强调济世度人之行,重视宗教的社会功能。

楼观派和全真道既然都形成于战乱之中,其大部分成员又来源于社会中下层,面对生民涂炭,为了宗教自身的自存和流传,就必然比较重视济世度人之行。

楼观派的济世度人,主要是以药物为人治病,以财物救人之急,时而杂以符咒驱邪之术,重视戒经的编撰,道教科仪少之又少。而全真道的济世度人之术,除以施药、散财救人急难外,还利用金元以来国家赋予宫观的宗教特权,尽其能力,尽可能将那些战乱中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的饥民、流民收容于全真观中,使全真宫观成为乱世中困苦无告者的避难所。

总之,由于全真道与楼观派都发源于终南山下,重阳隐居得道,以及安葬之地均与老子讲经之地楼观近在咫尺,它们都是“终南元气”,即关陇地域文化所形成的新教派,教理教义相近相通,所以当全真道兴盛于关陇以后,流传近千年的楼观派,改奉教理教义更精致,教法更具有吸引力的全真道,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楼观派衍化为全真道的创始者:李志柔

“仙源流到全真海”

楼观之信奉全真,发端于元太宗八年(1236年,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尹志平是这一转变的主持者和发动者,李志柔则是楼观派信奉全真道后的第一任楼观观主。

尹志平、李志柔在楼观信奉全真中的重要地位,朱象先在《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中进行了简明中肯的概括,(碑记)尹志平、李志柔二传云:“师(尹志平)念祖宗(指老子与尹喜)开教之地,自燕而来,笃意兴复。四方道流不招而集,寻以观事授李公真人。”“岁丙申(1236年),真人(李志柔)承清和(尹志平号)之命,领门德,竭力创复,荃芜起废,琳宇一新,徒侣云臻,倍加畴昔。”尹传后赞云:“法印高扬妙举扬,草楼何似宝玄章。仙源流到全真海,关令家声万代芳。”

传文说明,尹志平继邱处机掌全真教事后,十分重视与重阳宫近在咫尺的楼观仙都,在从北京赴重阳宫礼遏时,他又亲至楼观,以全真掌教大宗师的身份,命李志柔复兴楼观,并任之以宗圣观主。李志柔兴建楼观时,全真道的“四方道流不招而集”,李志柔所率者皆全真“门德”,使楼观的道士成分迅速改变。

所以随着楼观的“琳宇一新”,出现了楼观派的“仙源流到全真海”的结果,楼观又以全真北方重镇的地位万代流芳。

尹志平“注心楼观”

关于尹志平、李志柔的生平及其兴复楼观的具体过程,元安西路儒学教授贾撰《清和尹真人道行碑》,及李道谦撰《大元宗圣宫主李尊师道行碑》有详细记载(见《紫云衍庆集》卷中)。尹志平,字太和,号清和,山东莱州人。14岁从马丹阳入道,后复于灵虚观师事刘处玄,不久又入栖霞观师事邱处机,得长春耳提面命,付以微言。继而又受《易》于郝太古,并得王处一授以道法口诀。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尹志平曾与长春真人一同西行拜访元太祖(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邱长春西游时,“选名德辅行,得十八人,师为之冠。”与邱长春同至大雪山会见元太祖。西游返燕后,救令长春住太极宫(后改名长春宫),“师在席下,四方尊礼者云合”。“长春六付手札,示倚重之意。泊长春上仙,以主教事敦请”,屡辞“不获已从之”,遂继邱处机为第六任全真掌教大宗师。

尹志平嗣教后,每以“道化之行,归功重阳;继述先宗,注心楼观”,认为重阳宫乃全真圣地,楼观乃道教先宗,因而两次来重阳宫和楼观礼谒致敬。“丙申春,自燕之秦”,住礼于重阳祖庭和楼观仙都,遂将兴复楼观之责授同尘真人李志柔。“庚子,重阳祖庭请督葬事”,

尹志平二次入秦,先至祖庭会葬重阳祖师,“事竟,复入楼观逍遥闲居,淡然为神明游。登台怀古,间形咏歌。有曰:‘周朝兴逸士,唐代显尊师。宗祖古楼观,清和得继之’”。以为古楼观为道教宗祖之地,他本人以继述楼观道统自任。据载,尹志平嗣教后对陕西道观之兴建最为重视,除重阳宫和楼观宗圣宫外,“终南之太平,炭谷之太一,骊山之华清,太华之云台诸宫遗址,悉择四方缘重普德付之,傅任兴复之责”。由此可以推测,华山、骊山、太乙山诸宫观及终南上清太平宫之改奉全真,与楼观大体同时发生。

李志柔复修宗圣宫

楼观信奉全真的第一任观主李志柔,字谦叔,洛水(即洛河,在今河北省南部)人。世业农桑,其父好玄学,曾从郝太古高弟开玄季真人受全真教法,志柔亦与其父同师事之。志柔人道后先“隐居仙翁、广阳两山,谢绝人事者十有二年,”“已而西山盗起,迁邢台,筑通真观居之”,道价日隆,远近弟子满门。后两谒邱处机,“长春以硕德宿望,赐号同尘子,且嘱以立观度人,将迎往来,阐化为务”。

志柔于是先后建漳川及奉天长春观、大名栖真观等,“诸方起建大小庵观殆三百区”,所至之处“向化者益众”,“皆以次而举其门弟”。由此可见,李志柔亦为长春门人,他虽无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西游随侍之功,无李志常、宋德方等人弘道传法之才,却极有“立观度人”之能。

因此,当尹清和丙申春初礼楼观时,见楼观殿宇在战火之余“倒堕劫灰,四顾萧条”,适有“前道士张致坚状其旧业”,“具状恳宗师乞为重建计”时,宗师“复选于众彦,乃以同尘李公真人敦敏有志,舆论所归,遂授以观事,界任其责”。另据李鼎撰《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载,同尘奉命之后,“仍请行省田相君雄,乾州长宫刘侯德山为功德主。继承总府文据,以近观旧有地土,明斥四止,永为赡众恒产。公于是率徒千指,以宗师所委大师韩志元、张志朴纠领其事。斩荆棘,除瓦砾,畜材植。其研者,陶者,规构者,耕以镶给者,莫不同诚竭力”。

扭转危机 关键时刻楼观派怎样改奉全真道

在尹志平的努力下,楼观台“仙缘流到全真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间历时七年,从丙申“逮于壬寅,稍克就绪。建殿三:日金阴寥阳,日文始,曰玄门列祖。为楼三:曰紫云衍庆,曰景阳,曰宝章。为堂二:曰真官,曰斋心。宾有馆,众有寮,焚诵有室,山门、方丈、厨库、蔬圃、水轮至于下院别业,以次而具。丹奎藻绘,赫然一新”。楼观宗圣宫遗址系牛柏下今存《古楼观宗圣宫图》碑,碑面上部为图,基本上反映了重修后的规模布局,下部为石廷玉所撰《古楼观宗圣宫图跋文》,跋文作于至元二年十月二日,已收人《紫云衍庆集》。这次兴复,费时7年,工程浩大,以教门之力而成就如此宏伟之宫观规模,确为不易。

同尘真人规划经营之能,确不负尹清和托付之重及道流厚望。工程完成后十八年,即“中统元年(1260年)夏六月,以朝命易观为宫,仍旧宗圣之名”,可见元代大宗圣宫的规模,基本上是由这次兴建所奠定的。宗圣宫奉改名后之六年,即至元三年(1266年)六月二日,同尘“以后事嗣弟子石志坚主领”,无疾而化,享年78岁。后四年,“门下香宿卜以清明臼葬于宫东南会灵观之仙游堂”。今嵌存于楼观老子祠下盘山道石壁中的楼观图石刻,在会灵观之东刻有“同尘李真人阁”,即是当日安葬之处。

楼观道士成分变化

同尘李真人兴复楼观宗圣宫,不仅使楼观殿宇一新,更重要的则是在这七年中使楼观的道士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楼观“仙源流到全真海”的宗派变革。

据前述有关碑文所载,在这次修复之前,楼观历经金元之际百年间的兵火战乱,已是焚毁殆尽,一片衰落,道士流散,香烟难继。加之楼观派道法历千年之后,已难以完全适应时代潮流,其变革已在所难免。在这种形势下,尹志平自燕人秦,以全真掌教身份命李志柔兴建楼观,自然为楼观原住道士所欢迎。当时楼观的住持道士极可能就是张致坚,碑文称他为“前道士张致坚”,或“宗圣道士张致坚”,他既有资格面见全真掌教大宗师,具状乞求兴造,很可能就是楼观派的最后一任宗圣观主。楼观兴复工程浩大,楼观本观又已衰落,道士流散,资财匾乏,兴建之事自不能不全赖全真。这一点尹清和、李同尘亦十分明白,所以当尹清和来楼观时,已有全真“诸方道侣裹粮来从”。兴建中,李同尘即以清和所委之全真“大师韩志元、张志朴纠领其事”,故而“道侣云集”,每日千指,无非全真之“门德”也。

据《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载,秦、冀、鲁各地宫观出于李志柔“门下者,几三千人”,他的不少弟子在兴建中云集楼观,完工后又留在楼观常住修持,这就使楼观道士的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真道士既在楼观占居主要地位,加之元代朝廷的提倡,早已成为北方大宗,所以当李志柔兴复楼观后,宗圣宫本观及楼观的各下院别业,也一直为全真道士所住持。总之,李志柔复修宗圣宫是楼观衍化为全真道的契机,宗圣宫建成之日,也就是楼观改奉全真道之时。尹志平任命李志柔为宗圣宫主,这是楼观改奉全真道的明显标志。

  • 上一篇:《道德经与人生》|撑得住多大的苦难 便会得到多
  • 下一篇:全真教崛起之谜 金元道教大变革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