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古代韩国仙人的中国修仙之旅
[摘要]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韩国道教界人士到“金仙观”遗址“寻根问祖”,道观内可见的韩国文字痕迹颇多。
文/解人颐
二月廿五日是新罗金真人飞升之期,也许许多人对这位金真人不太熟悉,但若论起他的影响,却可以说是韩国道教的祖师爷,传道入韩第一人。据史载,道教是在唐代传入朝鲜,正值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王朝时期。当时作为文化中心的中国,吸引了周边众多国家,纷纷派遣“遣唐使”入唐学习中华文化,金真人即是众多遣唐使中的一员。
作为文化中心的中国,吸引了周边众多国家,纷纷派遣“遣唐使”入唐学习中(资料图)
金真人生平
金真人,名为金可记(又作金可纪)唐文宗开成年间来唐,并于唐宣宗大中年间科举登第为宾贡进士。金可记真人在当时即以信奉道教而著称。金可记在考中进士科后,无意仕途,退居终南山子午谷中修道,最终于唐大中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在终南山子午谷羽化升仙。现在我们所知的关于金可记真人生平的记载,主要有《续仙传》、以及《太平广记》卷五十二,《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三和元代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八等中的记载。其中《续仙传》为最早,与《太平广记》、《云笈七签》的内容基本一致。
遣唐使来华交通图(资料图)
《续仙传》的内容如下:
金可记,新罗人也。宾贡进士。性沉静好道,不华侈,或服气炼形,自以为药。博学强记,属文丽,美姿容,举动言谈,有中华之风。俄擢第,进居终南山子午谷中,怀隐逸之趣。手植奇花异果极多。尝焚香静坐,若有思念。又诵《道德》及诸仙经不辍。后三年,思归本国,航海而去。复来,却入终南。务行阴德,人有所求无阻者,精勤为事,人不可偕也。
大中十一年十二月,忽上表言:“臣奉玉皇诏,为英文台侍,明年二月二十五日当上升。”时宣宗极以为异,遣中使征入内,固辞不就。又求见玉皇诏,辞以为别仙所掌,不留人间。遂赐宫女四人、香药、金彩。又遣中使二人专看侍。然可记独居静室,宫女、中使多不接近,每夜闻室内常有人谈笑声。中使窃窥之,但见仙官、仙女各坐龙凤之上,俨然相对,复有侍卫非少,而宫女、中使不敢辄惊。
二月十五日,春景娇媚,花卉烂熳,果有五云唳鹤、白鹄箫笙、金石羽盖、琼轮幡幢满空,仙杖极众,升天而去。朝列士庶,观者填隘。
金可记真人的学生有崔致远和李靖,在金真人飞升之后,此二人又回国传道。从此中国的道教开始在朝鲜半岛遍地生花。
钟吕传道(资料图)
金可记仙人的修炼法灵宝毕法
金可记真人在入唐学习期间,与高道大德交往并得到道法的真传。相传他从钟离将军得道书、口诀传授,经三年修炼丹成。据朝鲜汉文古籍《海东传道录》记载:钟离权向新罗的崔承佑、金可纪、僧慈惠传授道法,并授《青华秘文》、《灵宝毕法》、《人头五岳诀》、《金浩》、《内观玉文宝篆》、《天遁炼魔法》、《参同契》、《黄庭经》、《龙虎经》、《清净心印经》等经书。
尤其是其中的《灵宝毕法》是通过金可记真人才得以传入韩国成为当时韩国道教重要的修行法门,如朝鲜时代郑濂在他的诗中有“肘后丹方探寂寂”之语,这里出现的“肘后飞金晶”之辞。即是《灵宝毕法》中卷“中乘长生不死法三门”“肘后飞金晶第五”之法。
总而为三乘之法,名灵宝毕法(资料图)
《灵宝毕法》是由钟离权撰写,吕洞宾传授而传于后世。“因于终南山石壁间,货收灵宝经三十卷……总而为三乘之法,名灵宝毕法”。虽然钟、吕两人留给后世的著作不少,但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钟吕传道集》和《灵宝毕法》。这一点也与《海东传道录》记载钟离权祖师传授金可记真人道法之记载相吻合。
金仙观(资料图)
韩国道教祖庭终南山子午金仙观
金仙观,又名“子午金仙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子午镇西侧的子午峪内。金仙观是道教全真派道观,也是韩国道教祖庭。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710年),时名子午金仙女冠观,宋代改名子午金仙观。景云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睿宗为第八女西宁公主入道立为观,至二年四月十四日,因为公主改封金仙,所造观便以金仙为名。金仙观在京城内辅兴坊,后又于子午峪修建金仙观下院,也称金仙观。天子曾宣中官令修造观,特造金仙楼,子午峪金仙观也特建金仙阁,武宗会昌中建御容殿于金仙观。
金仙观中有真人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殿内施井口天花,整座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构思巧妙,造型舒展大方,装修古朴典雅,陈设庄重考究。殿内中间供奉的是英文台侍郎海东仙脉金可记真人。
除此之外,观中还有玄都坛。玄都坛,一名太古玄都坛,始建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在汉代,子午峪被立为祭天祷祝之所,修建了祭坛,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祭天之所”。子午峪玄都坛在古时称为“道教天下第一坛”,与龙虎山玄都坛、寇天师玄都坛(北魏平城玄都坛)合称三大玄都坛。
韩国道教协会会长崔炳柱先生为金仙观题写“韩国道教祖庭”(资料图)
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韩国道教界人士到“金仙观”遗址“寻根问祖”,道观内可见的韩国文字痕迹颇多。图片即为韩国道教协会会长崔炳柱先生为金仙观题写“韩国道教祖庭”,亦可见中国道教文化之源远流长,泽被四方!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解人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