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的尸解术”学术演讲纪要
姜生教授
近日,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姜生先生,受中央民族大学道教与术数研究中心主任谢路军教授邀请,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了题为汉人的尸解术的学术演讲。
什么是尸解?作为战国汉晋之间汉人最重要的信仰,过去往往是从道教文献的一些记载去理解和研究,谓将登仙者,假托为尸以解化也,喻之为蝉蜕,解之以先死后蜕。然而,从西人译之为to release from the corpse 所呈现的误解,可知近代以来并不了解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思想。事实上,这是制约战国两汉精神世界、进而汉传统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此前有些相关的探讨但均未形成系统的科学解释路线。姜生教授将早期道教研究、汉墓考古文物研究、科技医史研究交叉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全新的历史图景:以尸解信仰为主轴,综合山海文化,融汇区域传统,迎生送死之礼,成于汉代,存于汉墓,传于道教,而为汉传统之核心,传承千年不失。
一、何谓尸解
战国时期的尸解信仰,为汉唐中国信仰提供了最重要的内核,至今泽被华夏。而今人却不解其道。汉初,以窦太后为首的信仰群体对老子及其思想虔诚信仰,大尊奉之。在这个信仰体系中,他们追求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论六家要旨》)。淮南学派则从理论上予以总结,《淮南子诠言训》:稽古太初,人生于无,形于有,有形而制于物。能反其所生,若未有形,谓之真人。真人者,未始分于太一者也。信仰追求的终极目标有了,即能从有形返于无形、乃合大道的真人境界,那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尸解就是当时人们眼中达到信仰终极目标的一条有效路径,所以成为汉传统之核心。
尸解信仰绵延于战国汉晋,其终极依据为阴阳不死说。西人翻译暗示了对尸解误解,所谓先死后蜕的说法也不确切。古人以蝉蜕喻尸解,言将登仙者,假托为尸以解化也。基于《无上秘要》、《道真藏景灵形神经》和《云笈七签》等道教典籍的论述,姜生教授对尸解术作了基本定义和说明。总的来说,尸解如蝉蜕,留下或皮、或发、或衣乃至或刀、或剑等有形之物,如蝉蜕下之旧壳,而本真得以蜕去飞升,成于真仙。有的尸解过程要经过千载而复生。尸解后成为真仙的形象也与凡人不同,在汉画中有些表现为鸟头人身或兽头人身的形象,就是一些仙真。现在汉人和一些少数民族丧葬仪式中的一些用语和过程,还保留着尸解信仰的某些痕迹。
马王堆一号汉墓 T 形帛画顶部右侧
马王堆一号汉墓 T 形帛画尸解成仙过程示意
马王堆汉墓作为西汉初期的墓葬,整个表达了战国到汉晋时期墓葬中的尸解信仰。其中出土的T形帛画可以作为《史记封禅书》所记战国时期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画中从下到上三部分为尸解的三个阶段:九泉之下(蓬莱得仙药)昆仑(饮玉浆)九天(飞升天宫),马王堆1号墓四重棺的锦饰内棺、朱地彩绘棺、黑地彩绘棺、黑漆素棺,其上的颜色与图案,象征了尸解成仙的四阶段:下九泉(鬼)登昆仑(仙)上九天(神)合大道(道),四重棺上的花纹图案和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在入葬时作为尸解信仰仪式的一部分,表达了墓主人尸解升仙的思想。
马王堆一号汉墓 T 形帛画顶部右侧
T形帛画的最上部分解读为九天,其中有九日之象,与东晋早期上清经《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东晋上清经《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等道书中九天开、九日俱明于东方、九日焕明东方的内容互证。东汉墓葬画像石也有九日、九月并明之象。T形帛画顶部的年轻女子系成为神真之后的墓主人,此时已由中部的羸弱的老太太形象返老还童。
马王堆一号汉墓 T 形帛画顶部中央区域,墓主人变形升天,鹤鸣九天
帛画中间部分的斜柱T形台(即贺西林教授判断的倾宫)上二人为一带老妇人进献书和杯子,老妇人身后有数名侍女相随,台上的菱形纹是山的象征,可解读为神使致送墓主人的道书和玉液,墓主人(老太太)到昆仑上后饮玉浆而成仙。
登昆仑悬圃,受道书饮玉浆
#p#分页标题#e#帛画最下部分的一双大鱼象征着九泉之下的幽冥世界,器皿象征仙药,此部分解读为墓主人于蓬莱得仙药,蓬莱仙岛是她尸解过程中最初来到的地方。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
尸解过程的最高境界是合于道,这也是黑漆素棺黑中泛红的玄色所象征,至此墓主人的尸解才最终成功。这就是汉初道者的信仰,如《论六家要指》所言: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其终极目标是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
1/2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