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张宇初:梨园宫徵慰残生
[摘要]结合朱权一生的经历,不难看出此中融入了他自己复杂的心情和辛酸的哀叹。他在写司马相如的坎坷遭遇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题发挥倾吐了自己心头的感伤。
文/贾来生
拜师张宇初天师后,宁王遂投身道教和文化艺术事业。永乐元年(1403)十月,朱权开始在缑岭(今属南昌市)东麓修建道宫,两年后建成,内供南极仙翁、老子、庄子及鹤、鹿等偶像。此宫因获成祖恩准敕封,故建得颇为堂皇富丽。宫门前是朱棣亲笔御提的“南极长生宫”匾额,而朱权居室前的门额上大书有“神隐”二字。
刊著道教著作(资料图)
在其他方面,宁王朱权也对道教的研究和弘扬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所撰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收入《续道藏》。他还在南昌西山遐岭峰巅构筑了学道的精庐,多与文人学士往来。朱权寄情于刊著与仙道,道教思想在其生平作品中多有表现,其中肯定也受了张宇初的极大影响。
收入脉望馆《孤本元明杂剧》的著名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就表现了其沉郁的心结和受到了的道教影响。此剧叙述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风流韵事。朱权在剧中描述司马相如时说:“世习儒业,少有大志,负着琴剑出门求仕,将及四旬,还不遇时,不禁仰天悲叹道:凭着我志轩昂,气飞扬。趁着这禹门三级桃花浪,一天星斗焕文章。夫子四十而不惑,子牙八十遇姬昌。我如今三旬已过,只他何处是行藏?”
常熟脉望馆(资料图)
此剧多处流露出宁王个人的感受。在开篇时,通过司马相如之口,气愤地指出,“到如今屠沽子气昂昂伟矣为卿相”,倾吐了胸中之不平。此外,在剧中一再谈论“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然而非礼不进,不义不受”,“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屈者所以有待也,伸者所以及时也。虽屈而不毁其节,虽达而不犯其义”。又说“性者所受于天也。命者所遭于时也。有其才,不遇其时,命也!太公何功?比干何罪,岂非命乎”?结合朱权一生的经历,不难看出此中已经融入他自己复杂的心情和辛酸的哀叹。他在写司马相如的坎坷遭遇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题发挥倾吐了自己心头的感伤。张宇初天师读后,也必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宁王朱权天资聪颖,脱离了政治后,成为明初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古琴家、历史学家、道教理论家。他在戏剧发展史上是极有影响的人物,其所著《太和正音谱》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杂剧曲谱,另有还有杂剧十二种,现存有《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两种。古琴方面,朱权的《神奇秘谱》收入琴曲六十三首。其它著述包括《宁国仪范》、《家训》、《文谱》、《诗谱》、《史断》、《通鉴博论》、《汉唐秘史》、《琴阮启蒙》、《琼林雅韵》、《采芝吟》、《列朝诗集》等二十多种。
朱权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著《太和正音谱》(中国现存最早杂剧曲谱,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所制作的“中和”琴,号“飞瀑连珠”,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此琴传世仅一张,制琴人署“云庵道人”。
朱权在戏剧发展史上也影响深远(资料图)
自从拜师张宇初天师以来,宁王朱权的日常生活和整个生命历程,都深深地烙上了道教的烙印,成为一个虔诚的道教徒。公元1448年9月25日,这位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第一代宁王在南昌去世,享年71岁,谥号为献,世称宁献王。正统七年(1442),朱权自建生坟,屡往游览。墓前原有南极长生宫,前有南极殿,左有泰元殿和冲霄楼,右有旋玑殿和凌江楼。宫前有醉仙亭和一对6.9米高的八棱形华表,上刻道家符篆。由于朱权晚年学道,死后以道冠道袍入殓,口含一枚金钱,体压大小金钱二行,每行六枚。宁王朱权墓,在江西省新建县石埠乡璜源村缑岭东麓,是江西最大的地下墓葬。
张宇初天师和宁王朱权的患难之交,是道教史上让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两位人中之龙相互学习和激励,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华章。而张宇初天师本人和整个道教事业,也受到了宁王等人的支持。在王室辽王朱植的资助下,《岘城集》顺利付梓。道教事业在永乐年间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张宇初这位道教领袖的高瞻远瞩和社交活动。
朱权所著《仙神奇秘谱》(资料图)
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命令张宇初天师编修道教书以进呈。为此还专门发布诏书:
真人张宇初:前者命尔编修道教书,可早完进来,通类刊版。故来。
广 运
永乐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之 宝
后来在永乐五年(1407)的夏天,张宇初天师又“蒙旨纂修道典。”(《盖华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序》)
说起明成祖朱棣这次命令张宇初天师大规模编修道书,就不得不讲到明成祖朱棣对道教一贯的政策倾向,而这又与明成祖时时事事以自己的父亲朱元璋为超越对象,追求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整体倾向分不开。
永乐皇帝曾下令兴建的洪恩灵济宫,现只剩下灵境胡同这个地名(资料图)
本来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以儒家“五经”治天下。“永乐初,有献《道经》者,成祖曰:‘朕所用治天下者,《五经》也。《道经》何用?’斥去之。既而谕侍臣曰:‘上好正道,则下不为邪。人主好尚稍不谨,奸人怀侥悻之心者,恣纵妄诞,以投所好。苟堕其计,将来流害无穷矣。故不得不斥。’”从这段话语可见,明成祖因推崇以儒家《五经》治国,似乎对道教没有好感,有意贬斥。其实不然,他在位的后期,大修武当山以崇奉真武,经常举办大规模官方斋醮活动为国民祈福,在京师设立灵济宫祭祀徐知证及其弟知谔,还有命令大规模编修《道藏》;由此看来,他对道佛特别是道教还是比较亲近和支持的。
当然,这也与明成祖是一位处处要超过其父,好大喜功,有所作为的整体倾向分不开。朱棣创造了“永乐文治”的伟大业绩:他全然抛弃“建文善政”,来了个彻彻底底的矫枉过正,同时又以“皇父”朱元璋作为自己的榜样,恢复“祖制”,并萌发了全面超越父亲的意志,一心想要干出一番史无前例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他从小受人歧视而形成了特别自尊的心态,于是人们看到朱棣上台后的每个举措、每项帝国工程都要做大做强。他在位期间,编撰了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铸造了最精美的永乐大钟,派遣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六下西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道教宫观和最为精美华丽的皇宫等等。
紫禁城(资料图)
未完待续……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