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京师中哲名家论坛顺利举行

[摘要]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和趋向,内地和海外虽有不同的视角路径,但终究异曲同工,在对中国文化的和谐发展,精神人文主义的弘扬的问题上殊途同归。

腾讯道学北京讯(西铭)11月1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京师中哲名家论坛暨“道家与中国思想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筹备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隆重举行。该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以“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与趋向:内地与海外视角的对照与呼应”为主题,紧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发展的现状发表高见。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京师中哲名家论坛顺利举行

与会学者合影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主任、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学院院士兼副主席、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杜维明和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国际儒联副主席安乐哲(Roger TAmes)发表主旨演讲。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刘笑敢主持,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倪培民一同做出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霞研究员、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祥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罗传芳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杨春梅教授、中国社科院宗教所赵法生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共十位特邀嘉宾就主题演讲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韦蔚出席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京师中哲名家论坛顺利举行

刘笑敢教授

本次论坛分主旨演讲和主题讨论两部分进行。刘笑敢教授对两位主讲学者进行了简单介绍后,演讲正式开始。

首先,杜维明教授发表了题为“精神人文主义:一个正在涌现的全球性论域”的演讲,他表示“精神人文主义”作为一种综合而整全的人文主义,结合了人类经验所共有的自我、社群、自然、天道四个维度,以界定人类繁荣昌盛的最高体现。它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个人的身体、心知、灵觉和神明的融会贯通;第二,个人与社群之间健康的互动,社群包括家庭、邻里、村镇、城市、省份、国家、世界以及更广;第三,人类与自然之间持久的和谐,自然包括动物世界、植物、树木、岩石、山脉、河流、空气等等;第四,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他表示自2013年以来,国内逐渐就国民生产总值(GDP)这一项有着很大局限性的发展指标达成一种共识,认为除经济因素之外,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因素也必须纳入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并指出这一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我们思考、创新,并促使我们思考中国能够传达什么样的文化信息?这一文化信息是否是开放的、多元的、自省的?他认为中国正处于十字路口,必须追求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但这一道路不可以是中国专属的。中国即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也无法承受国族主义带来的后果。中国应当践行世界主义与精神人文主义的文化理想,与时俱进,从善如流。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京师中哲名家论坛顺利举行

杜维明教授

其次,安乐哲教授发表了题为“变化中的世界文化秩序的不对称:当代汉学面临的挑战”的演讲,指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旷日持久且贻害颇深的不对称关系。他表示,今天,当我们走进任意一家中国的书店或图书馆,几乎所有代表西方文化的典籍,不管是老的还是新的都能找到翻译质量很高的书籍。而一个年轻活跃、求知若渴的中国读者群,是持久推动这种书籍出版的动力。相反,走进一家西方书店或者图书馆,则发现,无论旧时代、新时代,中国最杰出思想家的书,则一概都找不到。且令人尴尬的是,对这种情况,竟然没有要求改变这个不对称现象的读者群。也就是说,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竟没有需求的市场。针对这种现象,安乐哲教授总结了原因:首先,早些时代传统中国经典的英文翻译是由传教士们做的。通过基督教徒们的眼光,这些经典文本被转化为一种二流基督教祷文性的东西。其次,十九世纪中期之后,欧美教育制度体制大学、学院及其课程,都被一股脑儿引进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东亚文化。演讲最后安乐哲先生提出如下问题引发思考:我们该怎样应对把儒家文化全盘抛弃、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挑战?一个“东西方交融的现代化”又该是什么样?我们怎样书写对我们当今时代的评价?怎样奉献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儒学以解决当今时代面临的紧迫问题?最后,我们又该怎样去对当今的中国人和西方公众讲述从儒家经典领悟出的重要意义呢?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京师中哲名家论坛顺利举行

安乐哲教授

倪培民教授和刘笑敢教授进行点评。

倪培民教授指出,本次论坛作为“道家与中国思想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启动仪式请的不是道家而是两位儒家学者,这预示一种开放性。说明道家研究中心将不止是一个研究道家文化的中心,也是道家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佛家,乃至于国际上的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传统之间进行对话的一种中心。他将两位教授的演讲总结出以下三点共同之处:一、他们都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国儒家的传统放到历史乃至全球的时空坐标上来看。二、他们都把重点放在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能够为世界做出什么贡献的这个方面。三、这种贡献不只是局限于哲学,而是面向整个人文、精神文明,乃至于整个世界未来的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京师中哲名家论坛顺利举行

倪培民教授

针对以上三点,倪教授认为当今中国哲学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成为世界哲学立法的参与者,以及考虑为世界做贡献。不以西方标准定义中国哲的学规范,要以中释中,以中释西。以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资源来面对我们这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面对西方学术所面临的问题,面对西方哲学所面临的问题,来帮助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克服它的局限性。从这个过程当中,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也得到了新的生命。

在谈到宗教的反弹是对精神性的一种渴求时,他提出如何满足大众精神的渴求?如何建立精神性?是两位先生都关注到的问题。安乐哲先生提到我们要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宗教体。但倪培民教授指出二者不同:杜先生强调东西方的共同点,要有一个天的、超越性的层面,而安先生强调中西的区别和内在性,不主张建立一种超越性的体制。

针对安先生提出的中西方两者之间的不对称性的现象,倪教授举例中国哲学专业面临学生越来越少的危机。他认为这是受市场经济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他指出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方向和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研究自己的历史文化,也要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意识去帮助世界,帮助其他地方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让中国文化能够参与到整个世界文化的构建当中,并发挥自身的生命力。

  • 上一篇:道教弟子的法名和法号的区别
  • 下一篇:雪迹日影觅禅心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