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历史的语境

[摘要]自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龙虎山,历经近两千年,历代封赏。在这个过程中,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也十分深刻。本文集中于明代一朝,介绍了明代的社会环境,并指出了天师府在当时的作用。

文/贾来生

“猗惟天师,印剑传世。绳绳继继,历载逾千。嗣留埒孔,道炳赏延。”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龙虎山,守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历史的语境

历代天师华居龙虎山,守山寻仙觅术(资料图)

从传世人祖天师张道陵到第63代天师张恩溥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两大世家。

天师道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广大百姓推崇备至,帝王将相赞叹连连。

正如《元史释老传》所载:“世祖尝命取其祖天师所传玉、印、宝剑观之,语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其几,而天师剑印传子若孙,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矣乎!嗟叹久之。’”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历史的语境

元世祖(资料图)

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影响巨大的儒道两家中,儒教的孔子世家和道教的张天师世家,都以传承久远而著称于世,以致明代有尼山、龙虎山并称之说。

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五“尼山龙虎山”条说:“孔子以万世为上崇祀,世封不必言。其次则张真人,虽异教,与吾儒不可并,而延世并天地则同。非但天意,抑亦地灵。尼山、龙虎山之秀,固天下第一风水也。”

作为传世的张天师家系文本的《汉天师世家》的编撰,是明代龙虎山张天师显赫地位的表现。宋元明时期编撰龙虎山天师世系绝非偶然,它其实是龙虎山张天师社会影响日增的结果。张天师在龙虎山经历长期的传承,其发展盛衰几乎与道教史相始终。龙虎山作为正一派祖庭的地位是勿容置疑的。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历史的语境

天师府承担着为弟子受的重大责任(资料图)

历代天师一般都是正一道派在龙虎山每年于“三元日”举行法会以及为入道的信徒发放度碟、传授符等重大活动的主持人。

在龙虎山天师府的三省堂正厅中高悬着两位杰出天师的画像,一位是仙风道骨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另一位则是号称“列仙之儒”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他们二位,正是历代天师中的佼佼者和优秀代表,因而才被永久供奉的。

史载,张继先天师(10921128)在5岁之前尚不能言语,5岁时听见鸡鸣之声,便笑而赋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历史的语境

张继先天师(资料图)

张继先天师九岁时嗣教,宋徽宗曾四次召他入宫,问他道法和外丹等事,可是继先天师却奉劝皇上不要沉湎于外丹黄白之术,应修德以治国为重。张继先天师一生留下了《心说》、《大道歌》、《虚空歌》等备受后人称颂的道教修炼典籍,为道教的理论建设和日常修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张宇初天师是明代天师中不可多得的佼佼者。他曾组织人员编订道教经典《道藏》,为道教文化资料的保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这部经典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化学、物理、农业、文学、艺术等文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张宇初天师还有《岘泉集》等诸多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道教思想理论。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明代的社会大背景。无论从中国还是从世界来看,明代都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从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到1644年清军入关,期间共276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格局中,明王朝处于历史转折关头。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历史的语境

张宇初天师(资料图)

这种转折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过唐宋鼎盛发展时期之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停滞阶段;二是经过蒙古贵族统治的元朝之后,国家政权又再次回到汉族官僚统治集团手中。

明代,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福建、浙江等地方开始有了一年二收的双季稻,广东还有三季稻。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入我国,这些农作物的产量较高。

这一切都使相对有限的耕地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永乐年间(15世纪初)中国人口大约为6500万,到万历年间(16世纪中后期)人口增至1.2亿。在160年间,人口增加了近1倍。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历史的语境

《出警入跸图》描绘了明代帝王出行的盛况(资料图)

明代的纺织业已经从家庭中走出来,形成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有专门从事织机制造的,也有专门从事纺织的。在纺织业中,织不同的布已采用不同的专用织机。纺织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但是这种新的因素仅表现在生产方式方面,生产力方面并未出现新的重大突破。据1975年《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公元前6世纪和11世纪,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成就、发明或创造共计231项,其中属于中国的有135项,占58.4%,但明代之后这个比例显著下降。

这说明封建生产方式的容量是有限的,它虽然可以在一次次被打碎之后又一次次的重建起来,但它却无法超越自身的极限。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历史的语境

今日天师府(资料图)

松江人何良俊说,正德(1506年1622年)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而到嘉靖年间(1522年1567年),则大抵十之六七的百姓已不再务农。这些离开土地的农民并非全都去经商,或从事制造业,而是有相当多的农民由于土地兼并而成为无土无业的流民。

当时的总人口约在1亿上下,中国的封建社会本身无法消化这些相对过剩的劳动力。这为明代社会埋下了隐患。

这一切都表明,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环节,已不再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虽然在生产的技艺和产量等方面已恢复到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但却没有出现顺乎历史潮流的新的重大突破。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历史的语境

以锦衣卫等形式实行高压统治(资料图)

因此,明代社会所具有的社会矛盾和危机,比以前的朝代更为严峻。在这种压力面前,明王朝采用的高压专制与中央集权的政策,虽然在一段时间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看却适得其反。

因为这种高压政策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往往将新生事物或新的社会发展因素作为“异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而且用高压和集权积聚起来的社会财富,没有用来发展新的生产力,而是仅仅用于统治者的挥霍。

当初“打下江山”的朱元璋和朱棣,虽然搞了许多维护其专制统治的举措,诸如文字狱和锦衣卫等,但基本上还是励精图治的。他们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抑制豪强,维护着小农经济的格局。

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历史的语境

朱元璋与朱棣等君王尚属勤政(资料图)

可是坐享其成、继承皇位的皇子皇孙们则是一朝权在手,就为所欲为。结果民不聊生,国库空虚,一遇灾年,便在天灾和人祸下老百姓忍无可忍,被迫起义,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

未完待续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 上一篇: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张正常:神权领袖和政权领袖的第一次会面
  • 下一篇:大明张天师评传丨“天亦有师乎?”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