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张天师评传丨沉浮与共
[摘要]天师道在宋元时代备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因之兴盛,逐渐统领三山符。元代,龙虎山高道辈出,既有张留孙自成一家,也有留居龙虎山者。明代,天师世家一度超越孔氏,但明中期后逐渐没落。
文/贾来生
天师道在宋元明时期,一以贯之的持续发展。入宋以后,龙虎山天师道和张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在宋元时期成为与茅山、阁皂并立的三山符之一。
天师道受朝廷倚重,龙虎山道教随之兴旺(资料图)
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从二十四代张正随起,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表现了宋室对龙虎宗的重视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张可大尤得朝廷恩宠。张继先与林灵素、王文卿同显于徽宗朝。
据此记载,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经过二百年之发展,龙虎宗竟跃居为三山符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壮大。两宋时期的著名人物有王道坚、留用光。宋代龙虎山道教拥有大批宫观。
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如上清正一宫、演法观、三清观,得到扩建、赐额。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撰两种《龙虎山志》的粗略统计,可确定为宋代新建的宫、观、庵、院,近二十所。
林灵素(资料图)
元代是龙虎山天师道的鼎盛时期。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从张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张与材时,更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位居诸符派之首。龙虎山因此也成为此后诸符派众山之首。
此期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输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由张留孙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宗支派玄教,主领江南广大地区之道教事务,其主要骨干如张留孙、吴全节、夏文泳、陈日新、陈义高、薛玄曦等,不下数十百人,皆出身龙虎山。
二是留居龙虎山者,亦不乏杰出之士,如李宗老、吴元初、刘思敬、金志扬、张彦辅等。元代龙虎山除对原有宫观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修两本《龙虎山志》的不完全统计,共新建宫、观、庵、院达三十七所。
北京东岳庙现存赵孟书《张留孙道行碑》(资料图)
明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虽然后来有所式微。具体表现在:
首先,天师道和张陵后嗣继续受到尊宠。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四十二至五十二代,其名依次为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张永绪、张国祥、张显庸、张应京。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张正常入贺,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之号,俾领道教事,给以银印,视二品。
其后,令取消天师称号,只称大真人,爵位仍视二品。洪武十年(1377)张正常逝世后,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张永绪、张国祥、张显庸、张应京等相继嗣教,代代被封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视二品。
张天师世家备受优宠(资料图)
张宇清的大真人号为十四字,张元吉的大真人号达十八字,张彦的大真人号更达二十字。据弘治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言:“盖祖宗庙号不过十六字,亲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谥号止一二字”。张陵后嗣的大真人号字数竟超过皇帝庙号的字数,其受尊宠的程度可见一斑。
成化八年(1472)又命张玄庆袭封正一嗣教真人,并传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亲国戚,地位显赫。四十八代张彦又奉“诏聘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敕留都内外守备官陪往亲迎。”四十九代张永绪“奉诏聘定国公徐延德女为配,敕成国公朱希忠、遂安伯陈议行婚礼”,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也是娶皇亲朱氏女为妻。
明代陆容著《菽园杂记》卷八载,成化年间朝廷给张真人待遇超过孔子后嗣衍圣公,他说:“袭封衍圣公,每岁赴京朝贺,沿途水陆驿传,起中马站船廪给;回日,无马快船装送。而张真人往回,水陆起上马站船廪给,且有马快船之从。”这些都可以说明正一道天师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宠并不亚于宋元。
大明宪宗纯皇帝,年号成化(资料图)
其次,许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371)龙虎山道士邓仲修随张正常入觐,次年应诏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宫,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屡随张正常朝觐,洪武初被诏留京师,授格神郎、五音都提点、道录司左正一,掌神乐观事。
洪武七年明太祖以灵宝斋仪失于文繁,又命邓仲修、傅若霖与南京朝天宫住持宋宗真等删繁摭要,重新修纂,并“设筵以宴享之”。
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闻赣县祥符宫道士刘渊然“颇能呼召风雷”,遣使召至,赐号高道,馆朝天宫。以后刘渊然在仁、宣之世被赐号真人、大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成为明代著名的高道。
刘渊然手书(资料图)
太祖以后诸帝继续崇奉正一道。据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七所载,仅从龙虎山调赴京师任道录司官员的道士就有林靖乐、曹大镛、邓景韶、操克宏、颜福渊、黄嘉佑、龚继宗、连克章、王时佐、方定相、陈善道、吴尚礼、邵启南等十余人。
至于明世宗之宠信道士邵元节,更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例。据《明史邵元节传》等载称:邵元节于嘉靖五年(1526)封“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银印,领道教事。
寻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邵元节为世宗建祈嗣醮,该年皇子诞生,录其祷祀功,授礼部尚书,赐一品服,孙、徒、师咸进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赠少师,赐祭十坛,有司营葬,用伯爵礼,谥“文康荣靖”。
中华道藏(资料图)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0),所受宠信更超过邵元节。除授封真人、礼部尚书外,相继授少师、少傅、少保,一人兼领三孤,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陶仲文虽非出身龙虎山,但亦属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明统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还编纂成一部《道藏》。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便下令第43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尔后又再三督促。张宇初去世后,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至1427年张宇清去世时仍未完成。
至明英宗正统年间继续纂修,终于1444年始行刊板。英宗又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统道藏》,共5305卷,480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仍以《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
《万历续道藏》(国家图书馆藏)
明神宗万历年间,又编纂《续道藏》,由第50代天师张国祥主持,续补32函,180卷,将《焦氏易林》与堪舆之书等皆收于内,其函次仍以《千字文》为序(由杜字至缨字),名为《万历续道藏》。明代的正、续《道藏》共计5485卷,520函。
明代前中期除对龙虎山原有某些宫观作过修缮外,新建者寥寥无几。计有:北真观、南极观,冲元观。明中叶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渐趋衰落。
未完待续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