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重塑与道教的责任
[摘要]道教信众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和教育,通过正气和厉行,让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以道教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正面力量与价值。
文/寇小岳
由于特殊时期的历史原因,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曾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偏见和误解。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被曲解乃至摒弃,这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的损失,更是全人类的损失。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也希望能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来解决存在于生活中和社会上的一些切实问题。我们的国家,也需要去挖掘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展现我们的文化实力和大国风采。
什么是传统文化?
我认为:凡是根植于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为广大群众所认可和践行,能在当今社会中产生积极影响,提升民族自信,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譬如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和谐”、“诚信”、“友善”等等,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被挖掘和塑造的时期。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得到重视。那么道教,在传统文化的重塑中,应当肩负起哪些责任呢?
传统文化的重塑(资料图)
1991年初春,傅圆天大师在为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道教辞典》题词时谈到:“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以贡献于今天的人类。”这实际上已经指出了道教对于重塑传统文化的责任。道教是一个纯粹根植于中国土地上的本土宗教。老子撰写《道德经》,距今已有2500年;祖天师张道陵创教,至今也有近2000的历史。这充分能够说明:道教的文化和教义,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道教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和最为杰出的代表。重塑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道教对于自身的教理教义进行进一步阐释和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的目的就如傅圆天大师所提到的:“贡献于今天的人类”。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振兴和重塑,道教义不容辞。
我们区分传统文化和当今文化,是承认其在思想认识、伦理观念和对待世界的态度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而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则是要促进两者的和谐、互相启发和借鉴,在提升民族自信的同时,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看,这叫做矛盾的对立统一。而用道教的教义来看,这叫做“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调和,化冲突为互补,这正是道教应当为传统文化的振兴和当今社会的发展,所提供的最根本的智慧。在这个过程里,需要道教去做的事情,有很多。
首先,道教要能够正确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
尽管道教一直是被国家所认可的正规宗教。但在相当一部分群众中,道教仍然与“封建迷信”划等号。这也应该是道教界需要去自我审视和反省的。道教决不能仅仅消极地依靠“国家承认”,来强调自己不属于封建迷信。而恰恰相反,道教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如何区分正规的信仰与封建迷信。
在日常形式上,诸如全真派的斋醮科仪,正一派的符功法之类,不仅不是迷信,还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十方韵、广成韵、无锡道乐等道教的文化形式,都已经正式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却鲜为人知。道教界应该大力去弘扬和宣传这样的文化遗产,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更直观地去认识到正统的道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人也会从中了解到道教自身的深厚底蕴。
在内涵上,道教也应该积极向世人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是能够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互相验证,彼此扶持的。比如,在道教信仰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女仙。而在道门之中,也有非常多德高望重,道法深湛的坤道。这是因为道教作为一个宗教,自古以来即强调阴阳和谐,男女平等。这是任何一个其他宗教在历史上都没有达到过的高度,唯有道教在这一点上做到了一以贯之。而我们当今的核心价值观中,也包含了平等的理念。这就与道教的理念达成了一个完美的融合。
道教强调阴阳和谐(资料图)
同时,道教也一直强调,道法的灵验与否,与自身的道德修为密不可分。道教十分强调做人的问题。宋代的白玉蟾祖师在《道法九要》开篇就指出:“学道之士,当先立身。”傅圆天大师也曾经说过:“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学做神仙。”内修一身道德,是道教信仰的基础性性原则,也是道教区别于封建迷信活动的根本所在。“仁义礼智信”,是道教徒对待世俗生活的方式和态度。我们在许多的寺庙宫观里,都能看到“忠孝神仙”这样的匾额,这些都是道教对于道德伦理的直接教化。所以道教的广大教众和信教人士,在传播道教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去让人感受到道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建立起区分以道教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封建迷信的思想自觉。
其次,道教界及信教人士,应当积极树立救国助民的正面形象,关注俗世教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陈撄宁先生曾经说:“古代道教,入世则治国安邦,出世则成仙了道。”但是在许多人眼中,道教是一个“出世”的宗教,道教徒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这是对道教的误解,当代道教有责任和义务改变这样的形象。
道教历来以救国助民为己任。当代中国政府一直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和国际争端,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侵略扩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在八百年前,全真派的丘处机祖师,就已经在同成吉思汗的对话中,阐述了这样的观念。当代道教也一定要抓住契机,向世界人民传递和平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仅来源于当代中国政府和人民,而是自古以来就蕴藏在中华文化之中的。当代道教有责任和义务将其挖掘提炼出来,以思想和宗教的方式,阐述和平之美。
和平之美(资料图)
同时,在领土、领海问题上,道教也应该积极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去让更多人知道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对于中国人乃至全体华人的意义。就像傅圆天大师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力量》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两岸道教徒要以太上立教的宗旨为追求,本着维护民族传统精神,弘扬道教,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贡献力量。”道教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宣传,让全体国人,全球华人感受到文化的归属感,提升对祖国统一的思想认识,还能够对传统和现代的中国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对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的自信。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这样的惯例:许多英雄和杰出的人物,在逝世以后都成为了道教里的神仙。比如“崇宁帝君”就是汉代的忠义名将关羽、“天大帝”是唐代为国捐躯的县令张巡,而在近现代的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有一些庙宇供奉的“悯世天尊”,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一直以来也是道教徒们所倡导的人生境界。道教的教义一直认为,“端人正士,忠臣孝子,虽未通仙道而仙之标格已具。故其刚明正直之,自不可已,则为神明而庙食千载,复降于世,则为圣为贤。”成为神仙不仅仅是有道之士的归宿,更是活着的人们对他们的品德与功绩的认可和纪念。所以道教界一方面要积极为国家和人民树立正面形象,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神仙之道”;另一方面,每一年我们的国家都有许多为了人民的福祉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模,他们的功业不应该被忘却,所以当代道教可以定期举办为他们而做,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的贡献。
刚明正直(资料图)
而对于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道教应该积极挖掘,倾力保护。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根源之一,道教曾经影响了诸多文化形式的发展。比如书法艺术,实际上即是被道教文化所熏陶出来的艺术形式。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时代最杰出的书法家:譬如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颜真卿,宋代的苏轼、黄庭坚,元代的赵孟等等,都是虔诚的道教信徒。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在当代社会,有许多本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乱象丛生,有一些则是发展式微,濒临灭绝。作为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宗教载体,道教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将他们挖掘和整理出来,并以一个正确的方式向世人呈现出这些传统文化形式的真正魅力。
第三,道教对于传统文化的塑造,要躬亲践行,切实去做,而不是停留在空泛浮华的口头宣传。
所谓“执事者,不在多言,在力行如何耳。”当代道教在弘扬传统方面,是做了一些事情的。比如我们的道医,或者是一些养生培训,旨在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增加幸福指数。许多道观有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技艺课程,在丰富了人们休闲生活之余,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但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陶冶情操(资料图)
因为当今社会所反映出很多社会问题,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也是道德的缺失。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将伦理与道德的教育,蕴藏于求知的过程之中。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正是对这一模式最好的诠释。但是当代教育的应试性、功利性等特征的浮现,使得道德教育被弱化。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低龄化的社会问题,就开始越发频繁地浮现出来。
既然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对症下药解决这一问题的非常优秀的方案,那么道教界就应该在此有所行动。因为道教,最善于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来从根本上防治和解决社会问题。《汉书董仲舒传》里说:“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这其实也阐述了道教的教化宗旨。
我认为,道教界应该去重点关注校园霸凌问题。霸凌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存在于校园当中,近些年由于传媒手段的日益发达已经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但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一些道德感缺失的未成年人,利用种种身体或资源上的优势,在校园里恣意横行,对被伤害者造成的心理影响,有的可以贯穿一生。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但因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当下的法律手段,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制裁。而常规教育的收效,目前来看并不是很明显。
那么道教界应当如何去面对这样的问题呢?
我认为,首先,道教界拥有丰富的武术资源,也开设了许多武术课程。面对那些受到校园霸凌侵害的孩子,道教弟子应该伸出援手,教给他们能够保护自己的身体能力和面对非法暴力时的心理能力。其次,道教应该去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如何对待和运用自己的力量。我们知道,在上古时期,“任侠”是一种以个人暴力蔑视国家法度的行为,用今天的眼光看,即是对于暴力的滥用。而到了唐代,道教的杜光庭祖师创作了《虬髯客传》,重新塑造了“侠”的概念。将其转化为具有“仁义礼智信”内涵,富有人情味的武士,从此奠定了后世对于武侠精神的理解基础。从那之后,直到今日,无数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所创造的大侠形象,比如《聊斋志异》中的燕赤霞,《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等待,都在诠释着道教对于武力的引导,即:“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道教精神所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够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能力,非但不会寻衅滋事,还应该能够为同龄人创造更好的环境。
传统武术(资料图)
第二个值得道教去关注的问题,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往往因为他们的家庭环境因素等制约,既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很难及时得到来自于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的内心,对于生活的温饱和精神的富足,都是非常渴望的。面对这种情况,道教应该充分地发挥其“济世度人”的一面。道教界的慈善,绝不应该仅仅是捐资助学,而是应该用深厚的传统文化来充盈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让他们看到:“学道之人,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明白学道之人之所以能够如此,他背后的文化根源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才是道教慈善所应该达到的效果:不仅只救一时之急,更能够为一个人的一生提供一个积极的指引。无论他是否信仰道教,这个指引都能为其所用,并且带来幸福。因为这样的指引,来自于道教的智慧,同样也来自于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上面所举出的例子,都与未成年人教育有关。因为未成年人才是承继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和希望。只有让越来越多的,有着谦逊姿态和健全人格的年轻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播才不是流于表面,才能真正看到重塑传统文化的希望。
第四,在弘扬和重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道教界人士,一定要坚定立场,坚守文化。
道教能够历经2000余年,中间遭受数次沉重打击,至今仍然能够发挥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是坚持。传统文化在历经世事变迁之后,能够重新焕发光彩,乃至向全人类展示其智慧内涵,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传承者的坚持。政治因时局需要,会对文化与宗教进行有目的的褒贬;学者则往往因其学派立场,做出一些误导或者平庸的结论;但真正信仰道教的人,本着对“道”的坚守,对信仰的虔诚,能够不在乎时俗褒贬地贯彻坚持信念的事情,这才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彰显的真正希望。
对“道”的坚守(资料图)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仰和文化剧烈冲突与杂糅的年代,道德与价值观念要经受的冲击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剧烈。道教信众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和教育,通过正气和厉行,让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以道教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正面力量与价值。至于其效果,我相信:“诚信相孚,自然灵应。”
(编辑:念远)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寇小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