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明祖师传丨身居西北振道业 心向超然理内丹
[摘要]笔者将刘一明放置于清代的大背景下去看待他的意义。清代,道教并不受统治者重视,发展衰败,而刘一明却独在西北一带振兴全真教。同时,内丹学派繁多,而刘一明系统梳理,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文/贾来生
要全面而中肯地评价刘一明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作用,必须明确刘一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并且必须把他放在道教历史的坐标中去看待。
放在道教历史的坐标中去看待(资料图)
从时代背景而言。清朝是满族入主中原的王朝。从清太宗皇太极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灭掉明朝称帝算起,一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其间清朝共计经历了276年。
清朝的社会发展,在初年由于连年战争,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萧条,人民穷困。清圣祖康熙接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措施。加上清世宗雍正和清高宗乾隆继续了康熙的事业,于是形成了康雍乾三朝的盛世。
不过从乾隆朝的后期开始,清朝逐渐走向衰落。嘉庆和道光时期,农民起义连续不断,军队腐朽,财政困难。刘一明一生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他的事业正是处在这个逐渐走向衰落的时候。
满族入主中原,缺乏治理泱泱大国的经验,因此从清世祖顺治开始就一直强调要学习汉族的政治和文化,还推崇理学作为官方哲学。不过,清廷对于汉族的宗教信仰一直保持疏远态度,清廷的内廷祭祀沿用满族的萨满崇拜和仪礼,对于汉地佛教和道教都十分冷淡。
清代统治者并不重视道教发展(资料图)
只有雍正时期共十三年有些不同,因为雍正帝信佛,也信道,并且对佛道二教的领袖也都给予礼遇。雍正帝死后,从乾隆起,清廷对于道教的防范和限制,越来越严格。道教,不论是全真派或者正一派,处境也越来越困难了。
刘一明时代的道教,正处在低潮时期。这个低潮时期有三个特征:一是“仙踪不振”,指社会对道教信仰不关心、不热心,道观的香火不旺盛,道士的生活难以维持,道观的修葺不能及时。
二是“玄风颓敝”,指道门总体上出现凋敝,庙观年久失修,信众香火缺乏。道士不按时早晚课以及各种科仪,规诫执行松松垮垮。三是“逸绪无承”,指道教传承中断。师父找不到继承的弟子。道士流失,或者道士不称职,导致宗派湮没。
人们自修道业(资料图)
刘一明一生几乎云游遍了华北和西北地区许多道观,亲眼目睹了道教衰败的惨状。他最后抵达栖云山的时候,已经是四十五岁了。栖云山山势脉来马衔,向对虎邱,双峡锁水,四兽有情,于是刘一明决定在此地修行。
由于明末战乱,年久失修,栖云山上道观的殿宇破漏,神像剥落,有的已经倾颓,只留下殿堂的基础。山上路径险恶,树枝攀扯,水冲成沟,登山行走十分艰难。刘一明面对如此败落状态,要想恢复栖云山修炼名山的旧貌,谈何容易。
刘一明恢复修建栖云山,正是从修路开始的。《会心外集》卷上有《游栖云后山》诗称,“杖藜到后山,满路茨枝攀。火速磨镰斧,来春一概删”。第二年,即乾隆四十四年,刘一明收拾了镢镰斧锹等工具,真是到山上修路,干了起来。
双峡锁水,四兽有情(资料图)
当时,有兰州来的相识善人来访问。刘一明就对善人说:“神殿将倾,善人若发诚心修补,功德莫大焉。”善人就对刘一明说:“道人若肯烦心,吾愿成就。”于是,鸠工庀材,一气完成,焕然重新,神妥人安。山脚下还新建洗心亭小院,招待来山道人早晚起居。其时,刘一明已经四十七岁了。
到了乾隆四十五年,刘一明又想远出云游。栖云山的信众就拦住他,不让他离开。据《素朴师云游记》称:
“有善信数人问师曰:‘道人何不重开此山,以复古迹?’师曰:‘予游方道人,有何大力?且怕烦心。’善人曰:‘此乃大功大行之事,道人若行,吾等募化,并力成之。’师初未允,因其再三恳强,出于诚心,不得已而应之。明年大开旧基,量地建造,一时各处信士,发心领疏者,不约而合。”
大功大行之事(资料图)
从这段记载可知,刘一明当时身边围绕有一大批信众,并且获得了信众们完全的信任。因此,刘一明要外出,信众就竭力挽留。刘一明要修建栖云山道观和胜迹,信众就鼎立支持。
刘一明的信众,不仅有甘肃栖云山本地的,还包括有宁夏、陕西和甘肃各地来的。例如,栖云山有白云窝,位于朝阳洞右侧的峭壁间。现在还可看见30公分大小的“白云窝”三字刻在耸立的岩面之上。
白云窝背崎峭壁,面临幽峡,中午暑气升腾,顺壁而上,窝四周云雾缭绕,景象美妙异常。可以猜想,当年一定是刘一明为修道人建造的修炼场所。这个白云窝是在清乾隆51年,由固原信众谢祥及其弟谢祯、谢禄、谢福捐资修建。
固原不在甘肃,而是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固原信众前来参与栖云山的建设,正是刘一明密切联系信众,在信众中具有崇高威望的结果。
起建宫观(资料图)
《素朴师云游记》说到,刘一明听从了信众的挽留,“起建三清殿,黑虎殿、五图峰、均利桥、牌坊道房。其工方半,忽遭撒腊作乱,兰城人民受害,所化布施,俱皆落空,钱粮无出,暂且歇工,师遂赴兰。明年三月,仍赴栖云,远方募化,方得完工。乾隆四十七年告竣,时年四十九岁矣。”
从刘一明开始修建栖云山,到经过多年的全力经营,最终在栖云山建成了殿宇楼台亭阁62座,完善了二十四景,使栖云山蔚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道教名山。
其中有栖云峰混元阁、雷祖殿、朝元观(初建于宋代)等建筑,总称栖云仙阁。因为雨后山峰楼阁时隐时现于变幻莫测的云雾中,仿佛神话中的“蓬莱仙境”,故有“小蓬莱”的美称。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努力使西北地区全真龙门派的传承得到了恢复,并且以栖云山为基地使得西北道教在低潮时期获得了新的蓬勃发展。
使西北地区全真龙门派的传承得到了恢复(资料图)
从道教发展的历史坐标而言。刘一明的丹道炼养思想是在道教内丹学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作为宗教理论,丹道炼养思想虽有刘一明的亲证与体验,但其思想作为内丹学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有其思想渊源。追溯其思想背景,有助于我们理清刘一明丹道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传承影响。
道教内丹学肇始于唐末五代,兴起于金元。到了清代,道教虽受到朝廷政策的压制,其社会影响力日渐式微,但其教派教团的发展和教义教理的融合却始终没有停止过。至刘一明的时代,内丹学已出现了东、西、南、北、中五派。
金丹派南宗由紫阳真人张伯端创立。张伯端继承钟吕、陈抟的丹法思想,并将其与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和理学正心诚意的思想融为一体,以阐述“达本明性之道”,形成了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独特修炼思想。
张伯端著有“可与《参同契》并传不朽”的内丹学经典《悟真篇》,另有《青华秘文》、《金丹四百字》等。
周天水火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金丹派北宗由金元时期的王重阳(王)创立。北派全真道继承钟吕丹法,兼摄儒佛,创立了性命双修,先性后命,外修真行,内修真功的独特修炼体系。而全真道又以丘处机、尹志平为首的龙门派最为兴盛。到元代时,南北合流,这尤其体现在南派门人陈致虚的《金丹大要》一书中。
金丹道中派由元代李道纯所创立。李道纯本为南宗白玉蟾门人王金蟾的弟子,南北合流并入北宗后,大力调和两派思想。著有《中和集》、《三天易髓》。至清代有黄元吉著《乐育堂语录》承其思想。
东派丹法由明代的陆西星所创立。著有《方壶外史》等,讲求男女双修之术。东派后有傅金铨著《性天正鹄》强调心性在修道中的重要性。而清代雍正年间四川乐山人李涵虚以陆西星的后学自居,吸收东派,著《九层炼心》等,创立了丹法中的西派。
东西南北中几派经元明至清,只有全真道龙门派一枝独秀。龙门派在清初由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中兴”,势力大增。王常月著《龙门心法》(又称《碧苑坛经》),融摄三教,强调持戒、修性、转心。
(资料图)
龙门第八代弟子明末伍冲虚(1573—1640)著《天仙正理直论》和《仙佛合宗》。清初柳华阳(1736—?)著《金仙论证》和《慧命经》,二人创立了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修炼次第的伍柳派,影响深远,广为流传。
刘一明正是在这样一个丹法思想纷呈、龙门派中兴的背景下,结合其亲身体悟修炼,建构了一个融摄三教,兼顾南北几派,以宇宙论、生命观、修炼思想为主体的庞大的内丹修炼思想体系。
对于刘一明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里,我想引用教外著名学者和教内得道高道的一些权威评述予以说明。
慈示两层内外药(资料图)
教内得道高人的评价,我们先看和刘一明同时代的。同为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的著名高道闵一得在《古书隐楼藏书》中参证刘一明的《修真辩难》时,他对刘一明的丹道评价非常之高。
他在“内外药物”一节的参证中说:“所论内外我他,点极明白,学者知所事矣!乃更慈示两层内外药,尤为难得。以后阶级,从可追寻。慈哉!慈哉!是书之出,道宗之运可重振,未审学者知晋追研否?”
在“真正首经”一节中写道:“快哉斯辩!如老吏之定爰书,一字不可移易。取以悬诸国门,孰敢道一‘否’字?即此一篇文,定必作神仙领袖。”
又感叹道:“噫!自好若悟元子,而学问造至此,宇宙虽大,求如悟元子心德,岂有二三种子哉?驻世神仙,乾隆嘉庆间,驻有几尊?而悟元子不得一遇,今生所恨。不解真不解,识此聊以自警云”。
谈道谈到此,世有几人?(资料图)
在“上德下德”一节中写道:“论辩极精,古人罕道,非身体力行,穷究数十年,不知辩也。”在“子午卯酉”一结中写道:“慈哉!斯示也。竟将身历玄秘和盘托出,寿诸梨枣。古哲所未能泄,悟元子竟乃尔。可为后学焚香顶礼,谢天谢地;整肃衣冠,望空稽首;再申虔谢,以告得见是书者之幸。”
在“生死有无”一节的参证中,闵一得从一个炼功人的角度道出了实情:“谈道谈到此,世有几人?非不知也,不肯言也。”刘一明功法之深与对普天下炼功者的一片至诚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教外学者,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在他所著的《禅海蠡测》中对刘一明评价颇高,他说:
“清代学者颇多,而以乾嘉道学之著者刘悟元、朱云阳二人为其翘首。刘朱道学,皆出入于禅,尤以刘悟元之说理修炼,纯主清静,力排文士诸说,参合佛理要旨,于丹道法中,又别创一格,其人羽化以后,肉身尚存于甘肃成陵朝元观。”
于丹道法中,又别创一格(资料图)
与中国道教有着密切联系的学者李养正先生在他的《明清道教识略》中对刘一明做了最高的评价,他说:“在清代最引人注目的道教内丹炼师和学者是乾隆、嘉庆年间的道士刘一明”,他“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全真龙门派的第十一代宗师”。
后来李养正先生又在文末总结道:“刘一明可以说是总结了全真清修派的理论与丹法,是清代道教中突出的神仙学家”。
道教学者朱越利先生在他所编的《道教问答》中,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在他所编的《宗教词典》中对于刘一明的哲学和丹道思想都予以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刘一明是甘肃省唯一列入《宗教词典》和《辞海》中的道教人物。
刘一明的思想在海外也引起了注意,日本学者宫川尚志在1979年9月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第三次道教研究国际会议上提交了论文《刘一明的哲学道教精神修炼之研究》。
将身历玄秘和盘托出(资料图)
著名道教学者卿希泰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道教史》第四卷中对刘一明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刘一明是清中叶的高道,邃玄教,精易理,擅养生,长医术,是当时著名的内丹家,医学家”,并称其“撰著大量有关易学、内丹和医学的著作。”
在该书155页到181页,卿先生从四个方面对刘一明的思想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和评价,认为刘一明的思想包含有:以先天真一之气为道生万物之中介的宇宙观;以道心制人心、五德代五贼的人性论;先命后性、循序渐进的内丹说;三教融合的修道论。
卿先生的分析和评价是极为中肯的,它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刘一明思想的认识和研究。
未完待续<?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编辑:柯恩)
本文由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