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书大道博爱生:写在百名博士生文笔峰国学体验之旅活动启动之际
文/郑彤 赵锐
文章书千古!何为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
笔下有乾坤!何为笔?心生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峰高结伴登!何为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历史的回眸处,一位位先贤的身影掠过,拂去时光的尘埃;今日之文笔峰,上百名博士生的步履踏响,镌刻追梦的章节。
玉蟾宫(资料图)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化的创新,离不开传承;文化的传承,同样需要创新”,谈及“一道一缘百博百文”博士生国学体验之旅活动,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道教协会会长、海南玉蟾宫住持陆文荣有言:“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
溯:文之源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汉代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如此写道。但是文德从何而来?文笔峰人认为,正是一条条乡土文化支系,为中华文化主脉的繁盛提供着丰富的养分和不竭的动力,文笔峰便是南疆一源!
“文笔从平地特起,高数百仞。天色晴霁,辄有苍烟一道,界破碧空。每科第则吐光如炬。”“文笔峰在城南四十里李家图。高二百丈。一名尖岭。(清代广东)宪副陈英补筑峰顶以振文风。”若问文笔峰文脉如何,志书中的诸多记载,早已勾画出此地的文曲昌兴之象文笔峰下,雷鸣龙梅。
告老还乡的明代名臣,历任国子临祭酒、南京礼部尚书等职的王弘诲,正临溪而立,溯其源,问之道:“山色金鸡缭绕,水声文笔潺。藜杖频窥草阁,酒家遥指花村。”而当他登上文笔峰,观山势宛然兀立,更似东汉名士严子陵游浙江富阳,留下“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的赞誉一般,赋长诗《登文笔峰》于斯。他不仅青睐于大自然的天造地设,“卓矣文笔峰,拔平地”,“丹梯入鸟道,秀色天门侍”,赞山峰卓然,可通仙境;还寄情山林,“含毫日五色,点染氤氲贲。沧海环墨池,奇甸标灵”,赞青山绿水自成诗画。如此琼山仙阁,见多识广王弘诲,亦难免怀古抒今“遥忆鸿初,妙有分万类”,甚至生出求仙问道之心,祈求山神传授大道,“夙希青镂管,愿授紫庭秘。稽首祈山灵,浩歌发幽致”。
文笔峰(资料图)
文笔峰下,龙湖高林。海南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官至湖北布政使的张岳崧,则以其“海南书绝”的独特方式,为家乡的文化写下新的华章。在他的笔下,定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如南宗五祖、琼山人白玉蟾所言“鱼虫犹可佛,鸡犬皆登仙”一样,充满了灵性。观香炉状的小丘,他援笔艳羡田园生活:“山田田中无半弓,厥号乃类香炉峰”“何必披香有侍女,骑牛来觅田父踪”;遇泉而成的水坛井,他亦吟长诗感叹钟灵毓秀:“山神于此宅灵秘,云舆风马时腾骞”“何图荒僻有奇迹,濯缨奚止夸清涟”;登上距其宅半里的小山头“圆势岭”,他则以文抒怀,妙笔点睛:“华岳崔巍在何许,裹粮蹑屐愁修阻。何处江山不可娱?归来大笑从樵”;圆势岭旁的挂榜山,更让他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了:“山光清晓净可媚,烟霞明瑟苍超遥。想当大罗列仙籍,姓名高挂凌云霄。”
何为文?文笔峰人引《文心雕龙》首篇《原道》之文以概括:“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万物皆文,万物皆道;文以载道,道心定安。这当是文笔峰人对溯文之源的最佳诠释了。
找:笔之根
“吾是瑶台翰墨仙,操觚弄椠玉皇前。翻云为墨海为砚,一片寒空如雪笺。兔豪象管用不得,倒蘸昆醉钩画。当年染罢八角芒,金阙上章求放逸。”中华文化以笔为渡,但若问文笔峰笔根何在,或许,文笔峰人传承的白玉蟾的纵横笔意,早已书写出笔中乾坤
心香无尘,下笔有神。在白玉蟾的笔下,轻轻几笔就是山川,寥寥数划便可得道。他可在《赠陈高士琴歌》中运笔如飞,神游天外,“琼窟先生然我言,我是霆司笔墨仙。昔为东华校籍吏,屡亦舞笔灵君前。……更烦先生试一举,为我调中作金鼓。为我唤起李太白,与我浩歌拍掌舞,君琴定是天上琴,天上曲调人间音。为君醉中一狂歌,千岩万壑白云深”;亦可在《画中众仙歌》里涉笔成趣,与先贤同乐:“不兴饮尽孙权酒,正欲画屏笔脱手。一点凝墨状生蝇,剔之不飞心始惊。献之兴来拈起笔,笔如解飞自钩掣。戏染松烟作牛,脱似偃角眠沙丘。……王维笔下多山水,千山万水一弹指。万顷玻碧欲流,千层翡翠波上浮。”笔墨过处,张僧繇点睛、顾恺之画兰、宇文焕精笔、吴道元濡墨……人人挥毫有日月,处处落纸成自然。
玉蟾阁(资料图)
笔端有道,经纬有方。对于白玉蟾而言,绿水无弦万古琴,可纵情弹唱;青山不墨千秋画,当尽兴畅书。于是,在杭州西湖,他可于酒酣之际走笔百韵,自比李杜:“尘埃日以遥,富贵云而已。允矣躬清明,听之自赞毁。且非笔不锋,自信文甚绮。接踵李杜坛,信威屈贾垒。既而倦钓鳌,何以更呼。此念轻万钟,所欢在四美”;在浙江天台桐柏山,他亦品酒作诗,不亦乐乎:“桐柏山头避俗嚣,篇诗斗酒自逍遥。九峰野草迷丹灶,三井飞泉喷石桥。万顷白云蒸绿野,一声黄鹤唳青霄。人言华顶高高处,东望蓬莱浸海潮”;到了柯山之上,他更逸兴湍飞,笔走龙蛇:“三杯淡酒邀明月,一局残棋惊落霞。人在柯山山上咏,笑挥管笔走生蛇。”
何为笔?在白玉蟾昔日写下“笔下千机锦,胸中一滴金”的传承上,今日的文笔峰人已有了更为精妙的认识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方能有乾坤!
妙笔有根,自然生花;根在乡土,根在自然。这当是文笔峰人对找笔之根的精妙解释了。
寻:峰之魂
百丈文笔,峰秀林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琴声和月色相融的山径上引吭高歌,在椰风和云崖勾勒的经纬间低吟浅唱。即便是状元、南京人朱之蕃,探花郎、绍兴人陶望龄,也对文笔峰魂牵梦萦,慕名探访,惊叹“黎婺孤标天柱峰,分明银管淡烟笼”,点赞“云烟五色时来往,千尺峰头自吐花”。山水有灵惊知己!文笔峰峰魂何在?文笔峰人在先贤的墨宝中,早已悟出了奥妙。
霞光中的文笔峰(资料图)
文笔峰,因谷而成。清代琼州拔贡莫绍堂的笔墨中,已有“划破鸿蒙判两仪,斯文万谷日星垂。羲皇著就先天易,犹剩珠崖笔一枝”的感慨。大道有起落,有谷方有峰,这,莫非便是文笔峰的“修身”之道?
文笔峰,因云而上。清代定安进士莫绍德观云起云飞,诗心荡漾:“亭亭笔势插丹霄,众手纷纭撼不摇。万里烟云资吐纳,一天星斗任临描。”青云知有路,汗水浇栋梁,或许,这即是文笔峰的“修学”之道了。
文笔峰,因海而容。明朝御史魏学礼登高望远,意气风发:“天与孤峰作彩毫,海风荡漾墨生涛。霁来上引炉香直,晓望中悬雾霭高。”文峰开翠潋,笔海控清涟,这,难道便是文笔峰的“修德”之道?
文笔峰,因霞而境。当地高士吴敬望岩岫霞鲜,文心涌动:“霭气浮空迷绕郭,霞辉拂树映斜阳。悬知绝顶最高处,好望蓬莱仙子乡。”峰巅餐地秀,霞外挹天和,或许,这亦是文笔峰的“修心”之道了。
何为峰?文笔峰人也有了精辟的见解峰谷云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峰有百态,意有多元;以史为脉,以和为魂。这当是文笔峰人对寻峰之魂的价值共识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多元共生;历史文化共同体的繁荣,传承在和而不同。正所谓‘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此次博士生国学体验之旅于文笔峰启动之际,陆文荣以白玉蟾之语寄语博士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孜孜向善,事事求真。”
如是笔书大道,自然博爱众生!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编辑发布。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