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明祖师传丨修造著述功圆满之辛劳一生终羽化
[摘要]直到羽化前两年,刘一明仍旧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清宣宗道光元年(1821年),八十八岁高龄的高道刘一明,自知不久将升登天阙,归于大道,于是召集弟子,加以训诫,然后走入墓室,安心离世飞升。
文/贾来生
嘉庆二十年(1815年),刘一明这位八十二岁高龄的白发老人将《会心集》未收的自作诗词、歌谣、楹联和书信、传记、笔记、募疏序、墓志铭等汇编成《栖云笔记》,写了一首《绝言歌》书怀。诗中表示从此不再著述立言,诗称:
冬岭苍松页转新,梅花瓣瓣似星辰(资料图)
……
吾今老矣不耐烦,愿心已了欲绝言,
塞兑闭门毁智虑,敛华就实顾本源。
眼内不观尘世事,心中长挂混元幡,
如愚如讷无知识,阴阳造化一手掀。
元宵节来了,山上旗幡飘动,张灯结彩。刘一明登上西峰之巅,环顾二山,用他那传神之笔向我们描绘了兴隆山四季美景,一首写春:
春风解冻泽冰消,桃杏花开满树梢。
杨柳堤边垂嫩叶,山川草木尽抽条。
一首题夏:
夏日熏风热气涨,荷花开放满池塘。
游人避暑林间坐,据说田中麦豆香。
一首描绘秋季风光:
秋风吹动桂花香,鸿雁南飞字几行。
霜叶相攒如锦绣,蟾蜍风外有精光。
一首写尽冬日气魄:
冬岭苍松页转新,梅花瓣瓣似星辰。
琼楼玉阁云中现,半夜寒叫梦人。
虽说刘一明以诗表示“绝言”,但是又怎能真地绝言呢?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刘一明又给弟子写信传授内丹功法的注意事项。嘉庆二十二年,他又整理了医书《经验杂方》、《经验奇方》和《眼科启蒙》。
整理医书,笔耕不辍(资料图)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八十五岁时,刘一明又写了《了愿歌》和《自题形乐》,回顾了自己平生的所做所为。诗中写道:
山右一鄙夫,新田都懒汉;不知争名利,但想登道岸。
龛谷指源流,仙留细分判;自立一门庭,衣怀金刚钻。
间或服儒服,有时戴道冠;居尘脱尘情,处世离世畔。
施药济困危,修桥度苦难;南台结善缘,栖云拣侣伴。
日则打尘劳,夜来办公案;阐真泄天机,参悟露一贯。
原旨可破疑,会心能延算;著集指南针,重兴朝元观。
非是图虚名,却有真实干;利已兼利人,脱灾并脱难。
八旬犹未闲,两脚还奔窜;虽未了真宗,倒也绝牵绊。
借此形乐图,行藏叙几段;无瑕难写真,示于门人看。
……
这位让人尊敬的“八旬犹未闲,两脚还奔窜”的高道,在他羽化前两年,还满怀热情地撰写了医学著作《瘟疫统治》、《杂疫症治》。他还为昆陵王养吾的著作《痧胀全书》采集众说,加上自注。
刘一明祖师的医书可以称得上立论精当、辩证明确、针药并施、治法简要。1987年,经甘肃省中医学院李子智教授审阅,认定刘一明这些医书“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乙木行龙、坐艮向坤、辛戎水口(资料图)
在踏勘兴隆山两峰、重建宫观期间,刘一明就曾自选东峰的东南部新庄沟之阳、灌木丛中的荒滩为其墓地。其地以“乙木行龙、坐艮向坤、辛戎水口”的方位划定墓的位置朝向。
嘉庆二十年(1815年)起,当地俗家弟子逐年在墓地以青砖箍成圆顶塔形墓室,立祭台、修围墙,并植泰山松两株、当地白杨两株,塔院周围植以云杉。
清宣宗道光元年(1821年),八十八岁高龄的高道刘一明,自知不久将升登天阙,归于大道。他一生无私,心地坦然。他建十方丛林,兴一方香火,著等身大作,授无数徒弟,结众多朋友,积无量功德。
建十方丛林,兴一方香火(资料图)
正月初六傍晚,刘一明在众弟子扶助下,洁身梳洗,换上了新的蓝色道服和云履,戴上了一字巾,步出居住了三十多年的自在窝,下了栖云山,又缓缓的登上兴隆山。在三官殿处,回看暮色中两峰的殿宇,听着寒风中的松涛声,自叹道:“人生,瞬息间耳!”
刘一明站了很久,随行的弟子们侍立左右,恭敬地不敢说一句话。看着长庚星渐渐西斜,亥时(21-23时),刘一明穿过丛林,迈进墓室,端坐在正中木椅上,对随行的众弟子说:“你们要以性命为重,功行为先,固原谢祥一家在修山时,先后助银八百多两,要逐年偿还。”说罢,头靠在木椅上升仙而去。
刘一明羽化后,弟子们立即点燃香烛,跪拜恭送仙师升登仙界,然后用青砖胶泥封住墓室。守灵期间,刘一明的徒弟每人一天,轮流值守。
以性命为重,功行为先(资料图)
兴隆山塔院内,有在山二十三名全真弟子和附近五十名俗家弟子树的碑,上书“恩师刘老夫子号悟元之墓”;另外有一百一十四名刘一明生前好友树墓碑一面,上书“悟元大炼师刘先生之塔”,由刘一明十五代再传俗家弟子梁本中书写。
两碑分别刻写了刘一明一生对道教和社会的重大贡献。碑志和塔铭,均出自刘一明的俗家弟子,清代兰州大书法家唐琏之手。
刘一明的一生,是勇猛精进、上下求索的一生,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生。正如他的弟子张阳全在《悟元老师本末》一书中所写“(师)居栖云山开山建庙,非仅修工而已,特借修工,苦练身心耳。以故日则打尘劳,监管修造,夜则著经书,阐扬道脉,日夜辛苦,无有宁时,然师乐在其中,苦不知也。”
四十年功行满飞身上天(资料图)
从刘一明奔波一生的事迹中,人们不难感觉,在刘一明的心中,为兴隆山吃苦就是乐,为弘扬大道忘我就是奉献。后来,榆中县峡口村有首歌谣对刘一明的一生事迹作了形象的概括:
刘一明去访道来在陕甘,
东西南北闯一十三年。
来到兴隆山才把身安,
朝修行暮著书蕴养金丹。
四十年功行满飞身上天。
一百八十年后,至今峡口一带的村民都说刘爷是功德圆满,飞身上天了。我们在暮色苍茫中,沿着刘一明当年攀登的羊肠小径,爬上自在窝的高地,俯视东西二山的时候,林海莽莽,松涛阵阵,清风徐来,峡水轰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资料图)
想到二百年前奔波于山的刘爷,蓦然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回响耳畔: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未完待续
(编辑:柯恩)
本文由腾讯道学获作者授权连载发布,文/贾来生,文章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如需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