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了解冬至养生要诀
冬至,俗称冬节,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在很多地方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12月22或23日,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阴阳学来讲: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
从天文学角度看: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早在汉代曾把冬至作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在广东地区则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他们把这一天比作过年一样重要。
乙未年,12月22日12时47分,正式踏入冬至。作为2015年最后一个节气,冬至对于养生来说显得更加关键。
一、冬至养生,贵在“归藏”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古人一到这个时节,便基本结束农耕牧作,宅在家中准备过年,在北方,家家户户则开始往地窖里储藏食物,名曰“藏”。中医学讲究天人合一,养生适宜四时,衍生至人体,我们也将冬至的养生着重于“归藏”。
中医认为早睡晚起有助于:身体内器官的保暖,避免受到风邪入侵。
西医也认为冬季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冬季比较缓慢,如果睡眠不足,白天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充,体质就会变弱,容易畏寒、发困、乏力、感冒。
有晨练习惯的朋友也应当注意:最好不要天不亮就出门锻炼,此时天气阴冷寒气重,而锻炼后皮肤毛孔是张开的,特别容易受凉,诱发感冒和偏头痛等疾病。
二、冬至艾灸最补阳
冬至也是一年中艾灸养生的最佳时机。
此时艾灸可将节气、艾灸和穴位三者结合更好地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总体来讲,冬至这天艾灸效果最好,但是,艾灸发挥效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好在冬至前4天就开始艾灸,加上冬至以及其后的4天,一共持续9天。
此时,最适合的穴位就是神阙穴,艾灸神阙穴可将初生之阳坚固在体内,慢慢生发生长,为体所用。
神阙的位置就是肚脐。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天下养生网)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
顺便也可以灸一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神阙下三寸,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艾灸关元穴可以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强身固体的作用。
艾灸时可以肚脐为中央,沿着肚脐周围熏灼腹部。
按照中医理论,腹部为太阴,它属于阴性,用热的东西来加速循环,能够使人体的气机生发起来,乃至冲开身体不通的气脉。记住,烧灼的时候尽量贴近肚脐,但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就好
这样的灸法有利于冬至一阳生,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可以一冬不感冒,甚至第二年都很少生病。
施灸半小时内别沾水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灸时要慎风寒,戒生冷、油腻。
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艾灸。
施灸后,不能让风从灸的穴位进入,要用毛巾在灸后的穴位上包两分钟,灸过最少要喝300毫升温开水!
三、病弱者冬至养生——提高警惕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四、老人冬至养生——防寒保暖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
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
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
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
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
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五、女性冬至养生
中医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属性,女属阴,为凉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温暖的呵护。那么,冬季女性该如何养生呢?
1、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属寒性体质,因此,日常中应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处于生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
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损害健康。
2、坚持晚间泡脚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帮助女性保暖。但泡脚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适量进补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严寒。
4、注意养肝护肝
对于女性,肝脏这个器官有着额外的重要作用。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因此,一旦伤肝,女性就会出现妇科方面的问题。所以,女性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六、冬至喝粥,养气益血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冬至后,气温趋于寒冷,这时候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而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
据介绍,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
1、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
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2、其次是进补平补类食物。
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3、补充养气益血的食物。
寒冷也影响人的泌尿系统,促使排尿增加,较多的钠、钾、钙等无机盐随尿排出,因此要补充相应的食物。
专家建议,在多吃蔬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
有条件的还可多吃甲鱼、羊肉、桂圆、荔枝、胡桃肉等食品,这些食品味道鲜美,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寒冷而过度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对身体虚弱者尤为适宜。
4、要保证营养素的合理调配和补充。
冬季寒冷,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因素的影响,往往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体尿量增多,使上述无机盐随尿液排出量增多,因此应及时予以补充。
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虾米、芝麻酱、猪肝、香蕉等,这些食物维生素含量较丰富,应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
5、喝粥的饮食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尤其是早餐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可以润燥滋阴,益于养生。
日常煮粥时,可根据喜好,在粥中加入各式水果、枣、鱼片、鸡丝、皮蛋等做成美味粥。
七、冬至养心:壮不竞时,精神灭想
养生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冬至时节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可选择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