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关于将轩辕黄帝塑造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提案
[摘要]确立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为了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凝聚全球华人的力量,促进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张其成 廖凯原
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实施这一工程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其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中华民族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而要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一定要追本溯源,要找到一个为全球华人高度认同并共同信仰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一个能把全球华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标识。在所有的文化标识符号中, “轩辕黄帝”无疑是排在第一位的。全世界的华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尊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不仅是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开创者、奠基人,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化的最大共识。
2015年年初我国领导人在陕西视察时明确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确立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为了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凝聚全球华人的力量,促进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此我们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轩辕黄帝文明探源工程”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建议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基础上,实施“轩辕黄帝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4年夏季正式启动,历时十余年,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将“轩辕黄帝文明探源工程”列为国家“十三五”“十四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机衔接,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研究以“轩辕黄帝”为标志的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探索其背景、原因、道路与特点。集中以考古学为主、涵盖文献史学、古文字学、人类学、天文学、科技史等多个学科的力量,采用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测年、古植物、古动物、古环境、古人类食性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物理结构分析、遥感和遗址的物理探测等自然科学技术,对可能与“黄帝”有关的遗址或相传的生卒地、活动场所如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陕西榆林石峁遗址、河北涿鹿黄帝城遗址、河南新郑轩辕丘、陕西桥山黄帝陵、甘肃平凉崆峒山轩辕黄帝问道处等进行深入研究。
二、将“轩辕黄帝思想信仰”列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21世纪中国将以大国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真正的大国不仅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GDP居于各国前列,而且是文化的自立自强。因此,我们需要向世界说明除了“四大发明”之类的物质成就之外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作出了哪些贡献?提出了哪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 支撑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原生文明”中唯独没有消亡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什么?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追根求源,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轩辕黄帝”为标识符号的中华思想文化。这是为树立中国文化形象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它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做,别人无法替代。
建议:第一,将“轩辕黄帝思想信仰”列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来抓。要将“轩辕黄帝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普世价值观、中华文明智慧的代称,提高黄帝思想对于凝聚民心、提振人气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入研究以“轩辕黄帝”为标识符号的中华思想文化体系,厘清轩辕黄帝思想与后世诸子百家的关系,厘清轩辕黄帝思想对中国历史各思想流派的影响,厘清后世思想家是如何发展丰富了轩辕黄帝思想。做出能代表国家政府的权威阐述。这一国家表述要求深刻系统、浅显通俗。
第二,对以“轩辕黄帝”为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的中华思想文化,不但要编入各级学校的教材,而且要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使之成为全民家喻户晓的常识。要融入港澳台中华文化普及交流及各种文化活动中,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还要进入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教材,阐明轩辕黄帝思想是孔子思想、诸子百家思想之源头,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国家表述。
第三,加大轩辕黄帝思想文化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大力彰显以“轩辕黄帝”为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黄帝思想文化融入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华传统礼仪、社会各类规范中。
三、将轩辕黄帝祭祀上升为国家公祭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一种国家级信仰的仪式,都有对本民族共同认可的标识符号进行祭祀的神圣活动,以此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力量。祭祀的很多标记性符号都是物和神,例如十字架、麦加、耶路撒冷,而黄帝是作为人而不是神被中华儿女所祭拜。在我国,拜祭轩辕黄帝有延续不断的历史传统,不管是帝制时代,还是共和时代,还是社会主义时代,官方和民间拜祭轩辕黄帝没有终止过。特别是近十年,黄帝故里拜祖、黄帝陵祭祖等多个黄帝遗址已经形成了由地方政府、中央相关部门共同主办的祭祀大典,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认同积极参与。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家级别的公祭。
许嘉璐等民主党派领导、专家学者都呼吁把祭拜轩辕黄帝上升为国祭。显然这对形成整个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和显示中华民族民族性、对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何时、何地祭祀争议很大,主要有拜陵还是拜庙、清明节祭祀还是轩辕黄帝生日祭祀等不同观点。尤其是河南新郑和陕西黄陵两地之争至今一直没有停止。新中国建立后,陕西从1955年就开始由当地政府主持祭拜轩辕黄帝活动,河南则从2006年开始举行大规模祭拜。
建议:第一,将黄帝国家公祭的主祭地点定在北京天坛,河南新郑黄帝故里、陕西黄陵及其他黄帝遗迹地作为分祭地点。这样既避免了多地论争,又提升了祭祀的层次、增强了国祭的可行性。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是黄帝国祭的最合适的地方。为什么选择天坛?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中国人历来有“敬天法祖”的信仰。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朱熹)“敬天法祖,无二道也。” (《明史》卷四十八)敬天与法祖的祭祀场所都可以是天坛。
第二,轩辕黄帝国家公祭的时间定为阴历三月三轩辕黄帝生日,这种选择专属性、针对性比清明节更强。清明节作为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的寒食节。后发展为禁火、扫墓、祭奠,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意义广泛,不如三月三黄帝诞生日意义有特指性。
第三,黄帝国家公祭应由国家领导人主祭,祭拜形式要体现时代创造力和时代精神,不是简单复制古代、回到过去。在国家公祭的同时,也可以有地方公祭,还要允许有私祭、家祭、族祭等等。
四、设立中华父亲节、母亲节,将父亲节、母亲节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一天,以尽孝道
中国人的父亲节、母亲节不应按西方国家设定的日期来过,我们应当设立符合自己的文化传统的父亲节和母亲节。以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父亲、以嫘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感。黄帝和嫘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据《史记》记载,五帝之首为黄帝,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史称“嫘祖始蚕”。她育有玄嚣、昌意二子,功高日月,德被华夏,和黄帝一道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被称为“人文女祖”,所以说嫘祖是中华儿女的母亲。
建议:以黄帝生日即阴历三月三为父亲节,以嫘祖与黄帝成婚的日子即阴历六月六为母亲节。将父亲节、母亲节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一天,以尽孝道。“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在史书记载的轩辕黄帝出生地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始祖山,有历代名人和百姓每年三月三登山拜祖习俗。近年来,每年“三月三,拜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拜祖的活动。因嫘祖的生日争议较大,至今尚无定论,而嫘祖与黄帝成婚的日子基本无争议。在新郑始祖山上有座嫘祖庙,据当地习俗,农历六月初六是黄帝和嫘祖成亲的日子,每年这一天当地民众都要举办隆重的庆典活动,以纪念这位人文女祖的大功大德。中原大地流传“六月六,闺女给娘掂块肉”的民谣。晋南地区将六月六称为“回娘家节”。此外,“六”在《易经》中代表“阴”,坤卦六爻皆记为“六”,坤卦代表大地,代表母亲。可见以“六”作为母亲,完全符合中国文化的象数思维方式。故而为免引起争议,选择嫘祖与黄帝成婚的日子“六月六”为母亲节。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孝的民族,孝道文化源远流长。父亲节、母亲节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一天。如此可以提醒身为子女的人民应该担负孝敬双亲的义务,也能让孩子们有时间尽量回到父母身边行孝、尽孝。
五、恢复轩辕黄帝纪年
目前我国采用的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元年的纪年方法,这种纪年方法把西方纪年标准当成了普遍的标准,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不符合中华民族悠久的历法传统。我国有悠久的纪年历史和纪年方法。先秦两汉文献《文子精诚》《淮南子览冥训》《史记历书》《汉书律历志》等都记载轩辕黄帝考定历法,我国历史上使用的“干支纪元法”据说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历法干支纪年有几千年的历史,“黄帝纪年”概念也在清朝末期刘师培、宋教仁等就已经提出并开始实施。我国的道教历法一直都使用黄帝纪年。恢复轩辕黄帝纪年可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议:用轩辕黄帝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在公元纪年的基础上加上2697年即可,将轩辕纪年(XY)嵌入格里历,以表明中国历史的传承性和国际合作性。只改变纪年数,不改变公历的月份和日期。轩辕黄帝纪年是黄帝即位后创制历法的年份甲子年为元年的纪年方式,是根据黄帝历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纪》《皇极经世》推算出来的。轩辕元年应为干支纪年开始的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刚好是甲子年。轩辕纪元=公元纪元+2697年,如今年3月3日即是轩辕4714年(公元2017年)3月3日。
(本文为腾讯道学编辑整理,转载自“张其成”微信公众平台。文:张其成 廖凯原。)
欢迎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腾讯道学投稿作者,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