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尊道 贵德 共生 和谐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
10月24日上午9点,在湖南衡山共和酒店的三层会议厅,以尊道贵德,和谐共生为主题的2011国际道教论坛第一场主论坛在各界道教、文化界、政府领导的参与关怀下展开。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出席并演讲,如下为演讲实录:
一、尊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是先哲深入观察自然、深刻研究自然规律的结晶。正以其研究的是无所不包的宇宙,所以其价值具有最高的科学性和普适 性,是人类一切社会文化活动的总纲,远远高于单纯研究具体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说。从语言逻辑、修身养性、地理环境研究、用兵制胜之道、社会治理到治国方 略,无论什么样的学派,无论其如何博大精深,总不能超越道的范畴,都只是道文化的分支。
唯其如此,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影响了泱泱大国几千年文化的方方面面。重视研究道文化,不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有益于指导小至个人修养,大至国家治理、世界和谐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道文化的发展,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胚胎于黄帝,集成于老子。老子降生的春秋时代,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第一个高峰期。老子以其超凡卓绝的智 慧,发现了道的存在,总结了道的规律,并对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作了深刻的研究阐释。这是人类智慧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八十一章,仅仅五千余言,却阐明了道之体用,囊括大千世界,巨细靡遗。
对道及与道密切相关的德,历代名流贤达,均有探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普遍承认道是宇宙的本源及其运动法则。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孔子又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南怀瑾先生说:道是形而上的全能及本体,是形而下的众物、情理及运动法则(规律)。毛泽东也说过: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
二、贵德
道是规律、准则,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必然通过具体可感可见的事事物物体现。宇宙的本体是道,宇宙生化万物的功能是德。道是本体, 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所谓德无道不立,道无德不载。老子又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种关系犹如电流与电器 的关系:电流是无形的,通过各种电器才能体现出电流的功能。如果没有电流,各种电器也将是无用之物。
道的重要性,决定了德的价值和意义。老子《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三十七章讲道,四十四章论德。第五十九章中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有了德的积累,可以达到无不克的境界,不论是个人修身养性还 是治国平天下,其价值与意义可想而知。道家所倡导的慈、俭、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成不居等,都是以这个德为中心。而儒家思想仍 然遵循以德为先这一文化理念,同时用不同的文字把德表述为仁。而儒家经典中所讲的明明德、止于至善、克明俊德、道盛德至善 等等理念,也正与道家崇德的思想是一致的。
德、仁、善等概念,虽表述不一,但殊途同归,均是指符合道的、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益,符合人类终极目标的种种行为做法。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史以来,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德盛而国兴,德衰而国亡,概莫能外。普通人立身处世,自应以之为根本准则。这是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只有这样益民利国兼利天下的文化思想,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道生育万 物,为万事万物的生发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德蓄养万物,使万事万物的生发成为事实。道与德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父母,所以人类社会必须 尊道,贵德,这是合乎人类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
有道德才能安身立命,成就事业;有道德始成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孙中山语)。人类生存的意义何在,人类究竟应该怎样生存,全部着落在道、德二字上。这一文化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三、共生
道是宇宙万物之根本,所以万事万物的出现均非偶然,都有不得不如此的根由。存在者,皆有其道。万事万物的出现、发展、演化、消亡,当然无不 体现道。同时,由于道的极端广阔深邃,才造就无限复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复杂性,同时也是其无限性的前提。过于单一的生存环境、太短或缺环的生物 链,都不会有长久的生命。而这也就注定了所有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凡是凭个人情感好恶而评价以至生杀予夺的做法都是不合乎道的行为,是无 德失德的表现,必然受到自然规律也就是道的惩罚。
#p#分页标题#e#品物万类,有轻清上浮者,有重浊下坠者;生物界有飞潜动植、胎卵湿化,人类社会有贵贱贤愚,四季则有春夏秋冬,温热凉寒一方面,万事万物既有其 共性,都有孕育帝旺衰绝之宿命;另一方面,它们又都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道是永动不居的,世间万物因而存在各种可能。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关系。老子《道德经》说:长短相形,高下相较。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具体而言,人类社会自然存在不同阶层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社会分工。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共同形成纷繁复杂的人间世。植物将土壤中的养分吸收转化, 为动物所食;动物吸收植物的营养成分,又为高级动物等所食,同时,动物的排泄物及尸体又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在一种生物来说是废弃的有毒有害的东 西,却是另一种生物宝贵的不可或缺的宝贝。这就是共生的涵义。
共生看似简单,而人类社会由于认识和智慧方面的不足,曾经走过不少弯路。比如尔虞我诈,党同伐异,灭绝所谓的四害,滥用农药杀虫,过度杀害虎狼 等食肉动物等等,导致生物链告急,生存环境恶化,危及人类自身。这在有道之士看来,都是不该发生的低级错误。可以设想,人类如果普遍认识到共生的意义,遵 道而行,困难和麻烦将会少得多。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说的就是人类容易以一己之私,罔顾天道,恣意妄为,这 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四、和谐
大道的属性是万物共生而和。和之义,大矣哉。唯其和,故能久。虽就瞬时局部而言,在发生位移、状态转换、力量冲突时会有灾变,但就整体大局而言则是和谐的。
天道和,则阴阳平衡,天朗气清,日月星辰,运行顺轨,四时成序,风调雨顺,万物繁荣。老子曰:天得一以清。
地道和,则河海静默,山岳稳固,地无妖尘,八方安泰。老子曰:地得一以宁。
人道和,则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走马以粪,鸡犬之音相闻,人类安康,天下太平。老子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国政和,则上下相宜,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姓安居,百业兴隆,社会稳定。老子曰: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家道和,则父慈子孝,六亲和睦,家道兴隆。老子曰: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人身和,则五脏清凉,六腑调适,心旷神怡,身心安泰,尽其天年。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人类社会因其有更高的智力,有复杂敏感细腻的情感生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所以与道的关系要复杂得多。如《道德经》所言:天之道,损有余以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矛盾、曲折的发展历史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人能深刻认识道与和的意义,尊道贵 德,规范行为,科学发展,则完全可以化解各种矛盾,轻装前进。
孔儒学说,博如浩海。六经之首的《易经》说:保合太和,乃利贞,意即自然界的芸芸众生,如永远保持和的境界(已经合于道的属性),就能长治 久安。再如《中庸》一书之书名:中者,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恰好合适的位置为中;不骄躁,不消沉,宽松自如,安闲淡定为庸。
书中还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宇宙之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都得到和的环境,天清地宁而定位,万物赖此而生发。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仍然崇尚道的属性和。
释家自进中土以后,佛藏文献更加庞大。但作为信徒,无论是大法师,还是小沙弥,其名号通称和尚。如前所言,和是道的属性,尚有两层意思:一当崇尚讲,二当高尚说。意即自然界存在千差万别的事物,其相互关系以和的境界为最高。
由此可见,道、儒、释三家虽说法不一,科仪各异,但殊途同归,对道的属性和的认识是相同的。
那么人究竟应该怎样从大自然中体悟大道和的属性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深厚宽广,公而无私,万事万物,无不承载,故《易 width:60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