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友”学术沙龙举行第三次活动
[摘要]李显光先生的演讲以“有仙远来:从燕齐方士看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借由讨论海上神仙,说明中西文化在早期的相遇与相容。认为,巫觋道、黄老道和方仙道是道教的三个源头。
文/上海城隍庙
2017年3月25日上午,“道教之友”学术沙龙第三次活动于上海城隍庙知道堂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台湾著名道教学者、现任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社秘书长李显光先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蔡林波教授,与听众分享研究心得。
李显光先生的演讲以“有仙远来:从燕齐方士看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借由讨论海上神仙,说明中西文化在早期的相遇与相容。李先生认为,巫觋道、黄老道和方仙道是道教的三个源头,前两者产生于中国本土,而方仙道则具有许多来自中国境外的因素。他运用《史记》、《汉书》等多种资料,说明了齐国海上贸易的发达,丝织品是其大宗物资,至迟在公元前四世纪,已有中国丝绸输往欧洲。并且,齐国对各种文化都能兼容并蓄,当时已有一些来自印度和安息的人成为著名的方士。
接着,李先生主要以安期生为例,旁征《说郛》、《通雅》、《旧唐书》、《神仙传》等书的记载,指出“安期生”未必是一个特指的人,而是指“来自于安息的先生”,当时来华的胡人常常冠国名为姓。通过《史记》中所记载的安期生所食的巨枣,李先生推论安期生也是由海道而来,先落脚于交趾,然后再一路北上,在广东、浙江、山东等地都留下了传说,而这些地方均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或通道。最后,李先生提出,神仙方术之形成,如炼丹术,或许也有境外文化的影响。
蔡林波教授的演讲:“勘痕察迹:天师道二十四治实地考察报告”,则围绕着他正在进行的“早期道教遗址调查”项目,向听众介绍了经过实地考察的成都平原西南侧长秋山系六治、西侧的鹤鸣山治、西北山区七治中的五治和北面的云台山治等十三个治区。他们在那里发现了相关的文物材料,初步确立了各治的地理位置、地形结构等。
例如,考察团队在平盖治的新津观音寺发现了明《九莲山平盖治观音寺碑》;本竹治有古道直通平盖治;北平治北平山水池的南侧仍存有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摩崖造像,北侧的道教造像则被初唐的佛教造像叠压;主簿山治的山顶仍存三清观一座,由当地老百姓管理,殿内一角堆放着大量唐宋道教造像、建筑构件及道士墓葬碑石等,亟待整理研究;葛山治仍存“吊棺葬”形制的道士墓葬;漓沅治附近发现西魏道士造神道碑,刻有“漓沅圣境”等文字;后城治后城山发现道教遗存:“礼斗峰”;云台山治中存有大量道士墓葬,无一佛寺,云台观后约200米,存明代墓葬:“天师墓”一座,甬道墓顶上有“真之域”四字等等。
最后,蔡教授对治地的地理分布、结构及宗教机理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这些治地围绕成都平原呈环状分布,多处于界邻平原的山地区域,并不以高、偏、远取胜;分布相对集中,各治区之间多有古道相通;多处于古代水陆交通线路及要冲之地,或通商便利之区域;多为当时巴蜀少数民族(羌、氐、)居住区,也是平原汉族居民的避乱区域;山顶一般存有人为修葺的平地;治所山腰和山脚一般存有“崖墓”,或附近有大型崖墓区;大多靠近江河汇合或水面开阔处,为合气之域。
本文由腾讯道学编辑整理,文:上海城隍庙 。如喜欢本文欢迎转载,但请务必请注明作者与文章出处。
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