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太和祥光映和谐

俯瞰今日富县县城,五山环抱,五水相绕,五路汇通;一道洛河水,顺川绕城穿过,把整个城区勾绘成一幅负阴抱阳的太极图。太极之上,祥云萦缭,紫气升腾,一派和谐景象,可谓占尽天时地利。而座正居北的大山,就是久负盛名的县城景区、道教胜地太和山。

太和山脉源于榆林佳县白云山麓。这一绮丽俊秀的山脉,犹如巨龙腾跃,自北草地向南而行,一路之上,连绵穿梭于莽莽苍苍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之间,越过千山万岭,跨过万水千河,蜿蜒数百里,来到鄜州胜地后,便停住脚步,昂起龙头,盘居要塞,镇守一方。

太和山因其山势雄伟秀丽非凡,人称凤凰山。山之左右两侧,极对称地伸出两座侧峰,犹如两条苍龙,与挺拔浑圆的凤凰山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山前五条河流环绕长流,五条道路汇通而过,形成五水、五路相交之态,更有东山、西山、柏山、骆驼山四山拱围朝拜之天成景象。故而隋朝时筑五交城,设置洛交县。大概就在隋代,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传入鄜州,凤凰山就有了道观,随香火之旺盛,信众之普及,而以太和山之名代替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太和山道观始建于隋,历唐、宋、元、明、清至今约1400年时间,饱经沧桑,屡毁屡建。如今当地仍健在的老者亲见过自隋至清代所立各类功德碑共五十余通。而这五十余通功德碑便是可资佐证千年古道观、名山历经战乱、几兴几毁的历史沧桑。可惜多被挪作他用或被毁,幸存五通中,一通为明朝的,其余四通则为清代所立,字迹尚可辨识一、二。其中一通功德碑虽碑头残损,但碑文大体内容,尚可通读。主要称颂清光绪年间州城北教场人宋高娲首倡并四处奔波募集重修太和道观之功德。碑文中插叙一故事,颇为神奇:清光绪十六年(1890),州城北教场平民宋高娲,大号宋汉贞,为人忠厚,持家勤俭。这年春耕,借舅家耕牛种田,在还牛途中,行至采铜川安沟村前一老槐树下,忽遇一黄袍道人,问他姓名及前山(指太和山)为何名。汉贞乃一农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道人见状,点化道:无名之话莫人听,手执弯镰定乾坤。劝君即早修庙宇,二九加八有劫临。言罢,授其一面铜锣,倏忽不见。宋高蝸及州人甚为奇异,尤为四句话中最后一句,至今难以揣测臆断其中所指含义。然而,此奇遇之后,平日木讷少言的宋汉贞,一改常态,心智顿开,竟由言拙舌笨之文盲,化为预言醒世之先知。得道后,仍自食其力。却于农闲之时,每逢州境四邻八乡集会之日,驮一驮粽子,很快卖完后,站立高台之上,敲起所授铜锣,弘扬道法,预言时势,向人劝善。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号召州里乡人,上布施重修太和庙宇。他还东去宜川而山西,西至太白而甘肃,北上延安,南下中部,游说募集,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至真至诚。遂感动众人,纷纷布施募捐,于是太和山道观庙宇得以全面修复,重放异彩。更为奇异的是,所出预言,多有应验,四邻八乡,有口皆碑。宋高娲遂被人誉为宋神仙。其传奇故事及重修太和山之功德流传至今。而宋神仙的宋氏族人及其后代,今仍生活在城内北教场等地,秉承其与人为善、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勤劳致富之遗风,而生生不息,兴旺发达。

还有一瞎骡子驮水故事,也颇具神秘色彩。当宋神仙及其他首事人商议复修太和山道观时,州城人高某除尽其所有募捐外,还将自家的一头瞎骡子献出,交工匠修建时下山驮水。说来奇怪,人牵瞎骡子下山驮水三日后,瞎骡子竟能自行沿陡峭崎岖的羊肠小路走至山下河渠泉边,而每每便有过路人主动给驮桶灌满水后,瞎骡子无须人管,将水驮运至山顶,照常日每,长年累月。及至太和山道观修复竣工,瞎骡子也力竭而殁,颇为神奇,人传此乃神仙所遣使之然也。

经过宋神仙及民众工匠数经艰难,几易寒暑,太和山道观庙宇的修葺,终至民国十三年(1924),蒇事竣工。兹后,太和山香火不绝,蔚为景观,堪称鄜延名胜。

然而,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日寇入侵,民族危亡,战火四起,民不聊生。刚刚修复的太和山道观,竟遭战火之灾。更为最甚,1947年胡宗南率国民党军围剿陕甘宁边区,二十三万国军,北犯延安,一路枪炮扫射,烧杀抢掠,百姓东躲西藏,城乡鸡飞狗上墙,一片狼藉。国军进入鄜县上至太和山,将玉皇楼等道观建筑拆毁用作军用工事之材料。加之,天上有国军飞机狂轰滥炸,凡我边区地面显著建筑,均遭创毁。当然,太和山也难以幸免。此后,太和山道观面目全非,山顶正面殿宇楼牌及西边庙宇,已破损不堪,一片瓦砾。只有东侧几间娘娘庙,也已残墙断垣,孤立单撑。

#p#分页标题#e#

建国后,政府和百姓,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重建生活家园之中,百废待兴之时,难以顾及全面建设。待到文革前,太和山孤存的娘娘庙,尚有三几个善男信女,开荒种地,维持看守。香火寥寥,枯草萋萋,甚是荒凉。1966年文革开始,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声中,北教场大队红卫兵上山拆下娘娘庙的木料砖瓦,盖了队上饲养室。随后一群学生红卫兵小将,冲上太和山,拆毁娘娘庙宇,砸烂塑身神像及铜像,批斗并遣散了守山的善男信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县上建自来水厂,修大型蓄水池时,将那五十多通石碑,大多裁成方石作铺底镶边之建筑材料。此后,太和山上只剩残砖破瓦和山脚下一座破旧的戏楼。从此香火全无。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的万里河山,拔乱反正的号角使社会主义祖国的航船驶向快速发展的航道。三十年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强盛,经济发展迅猛,文化事业也走向繁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分步指导实施。先用十多年时间,于每年春秋植树季节,组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在太和山遍植松柏,精心管护,现已蔚然成林,郁郁葱葱,着意青山,紫气东升。接着又吸纳、引进社会有识之士,投资献力,共建太和山景观。最先有宗教人士王喜梅,冲破禁锢,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波乞缘,呼吁重修太和山道观

直至1995年后,终有实业信士杨宝儒、王延峰、高生明等相继响应加入,发宏愿,投巨资,率工匠,请高士,仿其旧制,广其规模,重开修复宫观之兴。修山工程随之进度神速,到1998年,在县政府发展旅游事业、弘扬道教文化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太和山道观已初具雏形。止2003年,工程竣工,宫观形制齐全,规模恢宏,配套成龙,对外开放。

此次修复太和山道观共计投资约千万元,建成以道教为主题内容,辅以儒、释教等各类大小庙宇四层台52座98楹。计有:玉皇楼、祖师大殿、佛祖殿、灵官庙、五龙宫、娘娘庙,石牌门三座,门楼三座,碑亭一座,耳亭两座,以及四大金刚、八大元帅、二十八宿等各路神仙庙宇。号称天下第一古铜钟的国家一级文物宝室寺铜钟,就悬挂在玉皇楼的钟楼上,天下游人仰慕其大名,纷纷上山观瞻。另有太和乐楼一座,住宿窑房38孔(间)。山下山门内,建起综合楼一幢,太和宾馆一幢、山门牌楼一幢。所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陕西省道教协会已正式命名为太和宫。在此依托基础上,富县道教协会也经民政、民族宗教管理部门批准,于2009年11月份正式成立。县文物旅游部门将太和山列为县城重点文物旅游景区管理。十多年来,太和宫景区成为境内外游人的首选之地,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络绎不绝。尤其一年一度太和山的四月八七日庙会,香雾袅袅,紫气腾腾,祥光普照,神采纷呈,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成了全县群众,乃至周边县市民众的精神文化节日,呈现出一派社会安宁、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和谐景象。现代文人汉中市方志办原主任郭鹏先生,于2004年9月25日,登富县太和山,触景生情,有诗赞曰:太和天外秀,举步登山颠。钟声闻远近,逢人说宋仙。

另外,笔者在太和山道教文化景区的恢复重建过程中,曾多次亲临太和山考察学习,发见了两块方形箴铭石刻,上刻有得道之士所撰写的诗文。其内容大体为融有道家思想,兼备儒、释两家学说,结合本人的处世经验及观念而成的劝世教化之作。两块石刻各为一文。其中一块已裂为两半,字有缺失,难以断其文。而另一块则较为完整。现将其诗文转抄附后,以使观者能从中得些教益,另外我们也可从中破译出当年道观修复、重放异彩时,四周围墙上可能装饰配有教化诗文类的箴铭石刻的信息,感受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帮助我们在太和山建设中做进一步的完善工作,以提高文化品位和艺术档次。

附一:青笠山人劝世歌

劝世人要学好,安分守己无烦恼。第一莫想造孽钱,孽钱终归孽路跑。第二不可逞凶恶,几个凶人凶到老?第三不可贪酒色,酒鬼色鬼命不保。为人最怕使心计,阴谋诡计引火草。人未烧时先自烧,害人害已没分晓。处世且莫嘴伤人,搬弄是非祸不小。举头三尺有神灵,报应到来明白了,不如安分守己学善良,一片良心无价宝。

劝世人多作福,孝敬父母如拜佛。长将忠厚教儿孙,莫重资财轻骨肉。兄弟和好家道兴,一门忍让添福禄。克勤克俭是本分,施孤济贫胜储蓄。一念善心达天堂,一念慈悲光地狱。倘若念念存好意,欢天喜地万事足。更买善书劝世人,譬如深夜点明烛。莫道冥冥无主张,而天矮矮果报速。和善之家有余庆,算盘到底莫出入。

附二:宋神仙部分预世箴言

1、辛亥起,辛亥落,辛亥年上动干戈。

2、无名之话没人听,手执弯镰定乾坤。有人解其意,随他救中华,无人解其意,百物把行纳。

3、翻三倒四都不怕,紧防二九加个八。二九加八有劫临。

4、布施上上三十三,保你全家都平安。

5、他卖地,你莫笑,你卖地,没人要。

6、世事新、世事变,隔海能听见、隔山能看见。

7、先修路后栽杆,要叫石油出北山。

8、火车过北山,十村九无烟。

9、天上响雷双闪电,紧防空中鸡(机)下蛋(弹)。

10、牛肚子里能藏人,牛百页里能藏龙。

11、如今凭地吃饭,将来凭分吃饭。

12、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

(来源:富县知青网 2010-7-31)

  • 上一篇:任法融:和谐是中国道教的基本理念
  • 下一篇:为什么道家对茶情有独钟?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