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对孙真人《养生铭》的现代诠释Taoist regimen

温长路(中华中医药学会)

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孙思邈可谓一位集众多学说之大成者,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外,把养生防病纳入人类的健康大系,并使他成为具有理论与实际一体的特色医学,不能不说是孙氏的一大功劳。孙思邈一生对养生问题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在《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两次作过专门总结,这是有典可据的。除此以外,有关孙思邈的养生著述以诗歌为载体在民间流行的内容也甚多、甚广,《养生铭》就是其中的一首。此文收于《全唐书》和后人整理的孙氏的《摄生咏》中,也有称为《保生铭》和《孙真人铭》的。宋代温革的《琐碎录》和14世纪朝鲜出版的《医方类聚》及日本的相关著作中也都有反映。这些版本在文字上虽然有些出入,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陕西耀县的药王山上,也保存有这首诗的石刻件,还不时被中外游人转抄和效法。其诗全文如下: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命论,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时过境迁,从公元6世纪至今,历史的隧道已经向前穿越了15个轮回,科学已经发展到了人类从地面走向太空的时代,膏粱厚味之外,琳琅满目的各色保健品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孙氏的这些原则还能够适应今人的养生需要吗?这是需要科学者正面回答的问题,也正是本文要用现代观点诠释孙真人《养生铭》的立意所在,相信事实会给人们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为了方便叙述,本文将孙真人的这首诗分为五段进行剖析,每两句为一节,先从第一节说起: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养生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养生学家嵇康的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费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养生的决定性作用。

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有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怒气大发,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因怒导致的机体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深谙心理学的诸葛亮故意用计让他动气,结果没有用真枪实弹就放倒了这位年仅36岁的英雄汉。临床上遇到的因突然动怒而导致血压升高、不省人事,甚至发生脑溢血死亡的病例,在国内外媒体上都不时有过报道。气是杀人贼,老百姓的说法一语道破了生气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

美国医学专家的一项调查说,一个人经常发怒或心身承受的压力太大,机体会分泌出一种代谢类固醇──皮质醇,它会直接损害人的记忆力和对事物的专注力。不良情绪还会增加胃中盐酸的流量,影响人的食欲,使人发生胃痛、恶心,甚至导致溃疡病的发生。发怒和绝望的情绪是造成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舒张压明显上升。芬兰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对616名男性对象的调查发现,每发一次怒或绝望值增加1分,高血圧的危险性就增加16%。而高血圧又可成为新的病因,引发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发生。癌症的发生也与经常发怒有直接联系,有统计证实,癌症患者中易发怒的人明显高于性格温和的人。

#p#分页标题#e#

再说孙氏诗中说的思伤神,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独具聪明智慧表现的主要指征之一。神志的主宰者是心,《灵枢大惑论》中有心者,神之舍也的话。思为心所主,《孟子告子上》中有心之官则思的话。心的主神、主思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人就表现出聪明、理智、敏捷、灵活,健康长寿的机会相对就多;反之,人就会表现出愚笨、粗鲁、迟钝、固执,疾病和灾难的发生率相对就要高些。实践证明,大凡有雄心壮志的人、聪颖灵透的人、豁达大度的人、善于处世的人,都是有心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傻头笨脑、鸡肠小肚、无朋无友的人,或多或少都缺了点心眼。很显然,心的这些功能里,包括了大脑的某些功能。把心与脑的部分功能混而谈之,不能片面地归结为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重要的是如何透过这一现象去认真挖掘其中存在的必然性联系。在现代临床上,一些心脑疾患在发病机制上表现出的相关性和对心脑疾病同治收到的理想效果,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心与脑关系的不可分割性和中医认识的科学性。

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充足的心血供应和灵活的神志发挥,使人的五脏六腑处于平稳运行中,人体这个小天地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环境,疾病就很少发生。一旦人的这种平和心境被打破,心理因素造成的机体失衡状态立即就会发生了。各种不平静因素形成的兴奋灶不时成为人思维中的优势中心,并不断通过大脑皮层的作用操纵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使人生出多种疾病来。有人对应考的高中毕业生进行了胆固醇浓度变化的系统测定,发现在高考前一年的平静状态下,其浓度处于最低值;在备考的一年中,处于不断升高的变值;在参加高考的前夜,达到最高值;然后,又逐渐下降。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常表现出山珍海味也难下咽、暖床柔被也难入睡、幽默逗笑也难开心等现象,由此引发的疾病就在所难免了。糟糕的心境轻则使人食欲减退、大便紊乱、月经不调、头痛眩晕、心慌汗出、失眠健忘,重则形成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病、血管硬化症等疾病,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对于这些由于心境不好造成的疾病,药物治疗是很难奏效的,最好还是通过心理疗法。《黄帝内经》对这一问颇具高见,在它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为人们开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心理处方,让人们用平常心看待平常事,进而达到体健不病或少病的目的。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在这一节所谈的内容中,孙氏既说到了在上节中未说尽的情志因素悲欢极,又进一步强调了怒的危害,提出了戒晨嗔的告诫。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至理明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情志为病多多,这里不再多费笔墨去全面论述它。而孙氏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饮食均和防夜醉的问题,倒是需要我们重点加以论述一下的。

何谓饮食均?狭义地讲,就是饮食要合理。广义上说,是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全方位科学。关于这一点,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有过相应的说法。如说到穿衣,孙氏说:衣服但粗缦,可御寒暑而已,第一勤洗浣,以香霑之。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不尔令小便不利。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等。其义非常明确,衣料是棉织的好,勤洗换是卫生的基本要求,在衣物上用点芳香之品对机体有利,汗出时要及时换衣、防止受风吹,春天的棉衣不能脱得过早,衣服不卫生或穿着不科学是许多疾病发生的根源,这里孙氏所说的内容与现代人们追求的穿要纯棉,勤洗勤换,以香料辟汗、杀菌及出汗时不要马上对着电扇、空调纳凉,春捂秋冻等穿着上的习惯有何两样?说到住处,孙氏说:山林深远,固为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目禁无厌,乃患害之源。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等。智者爱山,仁者爱水,孙氏所倡,与现代人提出的居住要环境优雅、污染少、空气负粒子多、回归自然的标准如同出一辙。

#p#分页标题#e#

孙氏对饮食与养生的关系论述最多,也颇为精辟。如勿使脯肉丰盈,常令约俭为佳,说的是食宜俭,荤食不可少,但要少而精;所有资身,在药菜而已。料理如法,殊益于人,说的是食宜素,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若得肉,必须新鲜,似有气息,则不宜食,说的是食宜鲜,食用新鲜食物的营养、不新鲜食物的危害尽都说到了;若贪味伤多,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必致霍乱,说的是食忌过量,暴饮暴食或过食肥腻必然伤及脾胃,出现病变;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说的是食忌生冷,背逆季节、背逆正常吃法,一味吃生、吃冷是有害身体健康的;咸则伤筋,酢(醋,可引申为酸味)则伤骨,故每学淡食,说的是食忌咸酸,口味偏嗜都是对机体有害的,要养成以淡味为主的生活习惯。凡此等等,无法将孙思邈对饮食科学的论述逐一进行列举,仅透过以上说的三宜、三忌,不也足可以反映出他说的饮食均的广泛含义了吗?

  • 上一篇:何仙姑卖药
  • 下一篇:刘仲宇:抱一与生命和谐度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