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中华文化的传承——论“六艺四德”的自我
人之初祖同源,一方水土一方人,小类成家,大类成族,类聚成社;世之险恶丛生,物竞相择强则存,立行生精,制器生灵,积聚成神;人之感官反应谓本能,畏惧生存之道,愉悦进化之能,随物竞相择精灵生,畏而抗争生,悦而意识成,渐行渐广。
精灵生育之欲,虽是物竞天择进步基本,社会发展源动力,非后天后知后觉。有度而尊道德之源,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法,则名垂青史、万古留芳,世代相传承安康之善报。如无度行鬼道,虽成一时之荣,有违天道公知而遗臭万年代代衰之恶果。
常人应尊道守德,善常人之长谓之才,有守仁,义事,行礼,善智,重信,尚勇。常人之短谓之鬼,不仁者邪,不义者奸,不信者贼,不礼者谀,不智者庸。人心所向为道,人心所依为徳。物竞相择强则存,强极至衰,物已类聚相依存,唯衡久远。
中华民族的发展在于文化传承,儒学、道家、法家、佛教禅宗等无不是其中组成。古儒学习礼、乐、御、射、书、数六艺,而成君子。
现世多盛行六邪,庸、谀、奸、谗、贼、阴,从而少了圣、良、忠、智、贞、直之才。
六艺
古语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文明发展的载体,应多颂读历史、研究历史,形成新六艺之读史知兴替。
经者,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儒家十三经、佛经、道经、武经等经典,研而习之为万世发展的根基。自人类有了文字便把生活中的经典记录下来并传承后世,点集成经,形成新六艺之研经辩虚实。
三才:天、地、人。文明因人而生,因人而发展。欲成强者必健其身,壮其胆魄,动则刚猛如虎迅疾,静则善谋断如鹰眸厉,形成新六艺之习武强胆魄。
道为终极真理,心为人之神明,德为顺应自然,从而承载道的一切。观心悟真,修养德行,善思言行,形弃而神合。形成新六艺之修心悟大道。
礼言得事之体,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道徳仁义,非礼不成。善行事施恩于人为仁爱,裁断合宜众人服为正义。形成新六艺之守礼行仁义。
六淫盛身体衰而病至,习医理顺内自然而身强健;外顺应天时,内调理经络脏腑,从而颐养心神天命不衰。形成新六艺之学医知天命。
四德
孝敬,民之本教曰孝,既养亲、敬亲,谓人生之本,文化之魂。
仁爱,谓宽仁慈爱。
诚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勤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俭则成家、立身,俭以养德。
社会发展仰赖对自然万物的认识深度及广度,从而产生资源的概念及认知。资源广度万物竞择而有纷争,资源深度聚积认知而成知识,类分上品成人而下品万物。万物类分上品为可再生则恒久,下品为非再生则衰亡。人而类分上品唯才下品唯利。唯才有信如血生骨,施信成就一方。唯利是图如房无梁,失信无利无为。
万物存于自然,有风雨雷电而生美;人之社会,有信念心之所依,有筋骨力有所行,有知识辨之所利,有医理调之所存。六艺渐行,顺其自然而境远。简为读书、健身、养生、识礼,深之研读经史、净心讲信。
载千年文化合理成章,视类聚群分渐行渐广,顺民心所向举众之力,充江海之盈世而无为。一平场、一讲台、一私塾、一庙堂、一隐舍,皆在于讲经布道授礼之所,一言一行一意皆在于身传身行身守。大成则世之无为道法自然,小成则心如境水身健安康,善辨是非愿有铸成。
(道教之音网友供稿,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