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重新认识佛道教 地方志中的文献汇编

[导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书影

近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这套总计1039册、40多万页的大型文献丛书,为了解全国各地区的佛教和道教的历史状况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文献,比较充分地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佛教和道教文化传统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特色及其与当代中国佛教和道教之间不可分割的重要历史联系。

会议现场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方立天教授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所汇集的巨大量的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历史文献,为深化和拓展已有的佛教和道教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修正现有的研究模式和研究结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新的学术领域的伸展开辟了道路。

这套丛书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一般认为是儒、释、道三家,而这些重要历史文献的整理结集,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鲜明地呈现出来,并得到了较充分的历史还原,从而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得到了更好的展现。所以,它对于丰富传统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也有着重大的贡献。我们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区域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地域性研究是中国整体研究的一个前提。地方志中的佛教和道教历史文献则为地方宗教文化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和可靠的基础。

《汇纂》为探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间的佛教与道教文化的关系、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民间信仰如何上升到佛、道教的历程以及民间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能会带来新的帮助和新的启示。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重新认识中国的佛道教

牟钟鉴教授

我们过去对佛教史、道教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史”和佛教及道教的教内“大藏经”和“道藏”文献,偏重于精英阶层,特别是选取一些重要代表人物的著作与思想进行研究,而实际上,佛教、道教对中国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对各个地方和民间社会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了解这一块的话,很难说能写好佛教史和道教史。因为地方社会,或者是民间社会毕竟是信仰的主体,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对于他们的生老病死和日常生活都有着最直接和最广泛的影响。我们通常把儒、释、道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就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各地方的民间社会和日常生活当中。这方面的资料,主要表现在历代的大量的地方志当中,而我们过去对这些地方志文献了解的不多,甚至可以说了解的很少。所以,《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的出版,为我们研究佛教和道教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可以说,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我相信,这套历史文献不仅有利于宗教史的研究,而且对于宗教文化、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会带来全新的理解,甚至会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佛教和道教、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今天的文化建设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广:关注地方文化 应时应机

方广教授

如果说正史是皇权的体现,佛教大藏经、道教的道藏是神权的体现,则方志就是地方士绅意志的体现。古代中国几千年治不下县,乡贤士绅是地方秩序的维护者、地方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宋以下,从垂直层面上讲,中央政权、地方士绅、底层社会三者的互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如果缺少对士绅文化的研究,则对中国历史、文化、宗教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实际上,就中国佛教研究而言,宋以下的佛教研究目前出现的种种不足,问题恰恰就在关注上层佛教的种种表象较多,而对各地区佛教乃至底层佛教关注的不够,甚至还未予关注,也就难以真正反映宋以下中国佛教的实际情况,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中国的文化是分层的,不同层次的文化在不停地互动,仅仅关注某一层面,难以把握中国文化、中国佛教的真实历史。

《汇纂》把佛教、道教资料一并纳入,适应了当前学术发展的需要。因为当今越来越多的佛教研究者与道教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佛教传入以后,中国佛教与道教的发展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并已着手从两者关联的角度开拓研究。佛教说“应时应机”,《汇纂》就是一部适应了时代需要,适应了研究者需要的好书。它的成功出版,想必会对这一领域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开辟佛道教研究新领域》整理发布,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上一篇:《云南道教碑刻辑录》获云南哲学社科一等奖
  • 下一篇:长寿山为塘沽、山阳同胞祈愿 檀香壶现龙头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