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亡灵 中元烧钱化纸那些事儿
[导读]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在即将到来的中元节,大多数华人地区还有祭祀亡灵的传统。今天讲一讲关于烧钱化纸的那些事儿。
时间在没完没了的忙碌中总是显得如此匆忙,才从淅淅沥沥的春雨里送走清明,却又在风啸叶落的秋雨中迎来中元。
今天,乙未年七月十三,日建甲戌,在道教谓之“四时会”,今日宜斋戒焚香,醮告星辰,看经拜忏,更宜祭祀先灵。除了各大道观启建中元胜会,应信众之请,为其超荐先亡,赈济孤幽外,大多数华人地区还有祭祀亡灵的传统。
根据各地不同的风俗,祭祀的方式虽略有差异,但总体而言,还是大同小异的,今天,我们引用前面所发过的一篇旧文,聊一聊关于烧钱化纸的那些事儿。
纸钱的打孔技艺
首先,说到祭祀先灵,必然与烧钱化纸分不开。近代,随着人间科技的进步,各种各样的祭祀用品也是琳琅满目,你除了可以在纸火铺买到传统的纸钱外,还能买到iPad、iPhone乃至于Macbook这样的高端科技产品;当然,还有冥通银行发行的数亿面额的仿真钞票。这些东西是否真的能被亡者收用,我们毋需深究,必竟无论你烧什么都只是出自后人对先亡的一种奠缅与孝意。但就传统而言,那种在草纸上打着钱眼儿的纸钱和金银纸元宝,才算得真正意义上的冥界硬通货。
传统的烧纸方式,并非如现今一样,将纸钱就这么散着焚化,而是先要将由于打眼儿时粘连在一起的纸钱认真的一张一张拣开来,然后再累成寸把厚,并用白皮纸包成一个一个的“钱砖”,然后在白皮纸上按照一定的格式写上送钱的原因,钱封编号,指定的受用者,送钱者的姓名和焚化日期。这种传统的烧纸方式,又称为“烧袱子”,目前在部分地区仍有保留和延用。
关于封皮的内容,则会涉及到一系传统礼制常识。我们下面就以中元节烧袱子为例,来为大家略讲一下:
图中第一部分,一般是写送钱的原因,这源于古时对祀祭亡魂的日期有着非常严格的礼制规定,而超出既定日期范畴的祭祀,称为“淫祀”,非但不能使亡魂受益,反而还令其因此而蒙罪。所以,我们要按照礼制所列定的祭亡节气,写明送钱的原因。例如:中元节祭祀,我们应当写作“今逢中元之期 谨具冥财几封 第几封 上呈”。
其次,则要指定这批钱由谁收用,不过,大家应该不难看出,这里对亡者的称呼,是有一定讲究的。在中国,有“死者为大”的说法,所以,我们绝不能像称呼阳世间的朋友那样直呼其名讳。
关于这一部分的写法,取决于亡者与致祭者在阳间的关系,例如:某王姓之人给已故的父亲王甲某烧纸,而其父亲逝世又未满三年,则要称“新逝显考王公讳甲某老大人 正魂收用”;如果其父亲逝世已过三年,则要称“故显考”。若其是与亡母黄乙某烧纸,则要视其逝世时间之长短,称“新逝显妣王母黄氏老孺人 正魂收用”或“故显妣…”。由于各种关系的称法均有不同,请原谅我无法一一枚举。
然后,我们要在袱子封皮上注明自己的姓名,这一部分内容也取决于亡者与自己的关系。例如:一位名叫王某甲的男子,给已故却未满三年的父母烧纸,应自称“孝男王某甲 叩”;如果其父母已故且逾三年,他则要自称“祀男王某甲 叩”。但如果是他与自己的亡妻烧纸,则既不能称孝或祀,亦不能用“叩”字结尾,只能称作“为夫王某甲 具”。
最后,还应用农历日期署明这批钱纸的焚化日期。
文末,还有一件非常值得提及的事;我们还时常见到一些父母给自己夭折的子女烧纸时,对亡者称某大人,自称孝或祀者,这是非常错误的。
如果你参加过类似的葬礼,你其实不难发现,如果逝者是老人,其遗像上一般用的是青纱,而堂下儿孙具以白布裹头,称为戴孝;然而如果逝者是少年,遗像上非但不用青纱,反用白布,细究其理,岂有父母给子女戴孝者?那么,如果是父母给自己夭折的儿子王乙甲烧纸,则应写作“幻化亡男王乙甲 正魂收用”,自己则当称“反念父(或反念母)某某某 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