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道教名山崆峒山诗词赏析

崆峒山,黄帝问道的圣地,国家5A级名山。他本身就是一卷令人读不完解不透的历史长诗。然而,历代文人雅士凡登者闻者,莫不吟诗作赋,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便形成了如此洋洋大观的崆峒山诗词湖海。工作之余,若泛舟于此,解读崆峒之美景,体会古人之风雅,必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心胸为之开阔。

然而,有关崆峒山的诗词究竟有多少?据查旧版《崆峒山志》载192首,新版《崆峒山志》载232首,《崆峒诗选》收288首。也就是说300首左右。

第一,最早的崆峒山诗词是哪一篇?

从《全唐诗》上查知,那就是初唐大诗人骆宾王的《边城落日》(五古)诗,共16句,摘其八句: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骆宾王(650676),浙江义乌人,享年54岁。7岁能诗,先任长安县主簿,后入朝为侍御史。为初唐四杰之一。后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其《讨武曌檄》文辞华丽,对仗工整,特别是结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雄浑。还有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皆是名句。连武则天听后也连连叹道:此人不用,乃宰相之过矣。这样一位唐代大文豪,能秉笔题崆峒,而且还占据历史之首,平凉人应该引以为骄傲。同时,也可以佐证,崆峒山早在初唐时已有僧道庙观无疑,至今约1300余年。

现在,让我们走进骆诗:大唐开国,继承了隋、汉版图,东西南北中,可谓大矣。西北方:紫塞、流沙,即新疆、漠北,皆属大唐。黄河经过之地,青海的大小积石山,都在控制之中。至于说六盘山、崆峒山,虽说只有山路,但更不在话下。东边:帝都(黄图)长安从灞水以东,直指东海。

报皇恩,守国土,辞朝堂,逐征蓬,提宝剑,跨战马,近崆峒,远积石,乃至紫塞、大漠,从诗中看似乎大有诗人亲临过此之意,至少是说:要重视边城建设,有边城在,即有国防在,社稷在!

第二,最有崆峒山本质特色的诗是哪一首?

民间说:太统山是平凉的主山,崆峒山是全国的福山。明赵时春诗曰:登高还作赋,福地欲平临。然而,这福从何而来?请读宋人游师雄的诗《广成子洞》:

昔闻广成子,不为外虏役。轩辕屈至尊,稽颡请所益。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

游师雄,北宋京兆(武功)人。神宗时第进士,初为仪州(华亭)司户参军。哲宗元年间(1087)奉诏率兵至熙河(岷县、临潭)破吐蕃,收复失地。后知秦州、陕州等地,官累至龙图阁。这首诗是他任仪州司户参军时游崆峒山所写。本有诗碑,可惜今佚。

其诗是说:你看,连上古仙人广成子也不为名利所虏役而居此修炼,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时间,华夏大地上人皆往之,而首当其冲的便是轩辕黄帝在前,秦皇汉武在后,既为自己祈寿,也为国家祈福。特别是秦始皇在崆峒山首开中华民族祭黄帝之先河,并列为国家大典,留下千古佳话。所以,我们认为,游师雄的这首《广成子洞》诗是最具崆峒山本质特色的诗,一是有广成子修道;二是有黄帝问道。古人云,天下崆峒有七,而有广成子和黄帝者属真。这诗是颂诗,也是证诗。

第三,最有气势的崆峒山诗是哪一首?

这当然要数清人谭嗣同的《崆峒》七律诗了。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曾游历大半个中国,因其父在兰州做官,所以他多次去兰探父而路过平凉,并登崆峒、写壮诗,留下千古名篇。

俗话说,看人先看个头,看山先看高险。斗星高被众峰吞,谭公的诗开门见山,见山说险。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旅游赏景时的一般心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从山下往上望,确实感到山高天小,日月星斗全不见,好像被山峰吞噬掉了一样。登上山顶,展望大好河山,又感到像笼罩在剑气之中,这是以小见大。但又马上拉回了视线。这里多好啊!云涛如海,隔断尘世,宛然一仙境也。然而,天路何在?出路安在?你看,就在云雾向上流动的山壑岭口之处,只是太高,需要登攀,需要奋斗啊!苍松古柏,弯弯曲曲像一条飞起的巨龙,直上霄汉,多么雄壮!青苔上留下了野兽奔跑的足迹,这显然是被苍龙赶跑了。好一幅喻景抒情图。还有转结句更妙: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有两种解法:一是这里春景如同桃花源一样美,以后可不必再去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了。二是说这里纵然像桃花源那样美,可是国家正处在多难之秋,要面对斗争,不要像秦人那样躲避到桃花源里去。

#p#分页标题#e#

常言说,诗品即人品,写诗即言志。谭公足登崆峒山,心想变法事,胸怀坦荡,气吞山河,笔扫阴霾。9年后,诗人果然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变法、为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英年33岁。人去诗在山更高。读到这里,平凉人直只觉得这诗如山重,人比山高。

第四,最有军事战略价值的崆峒诗是哪首?

崆峒山,自古是宗教圣地,尤其是道教圣地,可以说人皆知之。而说是战略要地,却鲜为人知。

杜甫有诗为证: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还是老杜的诗笔犀利,寥寥10个字,便把崆峒山后峡,即笄头古道(六盘第一道)的关隘险要、易守难攻的军事地形道了个明白。

说崆峒山是军事要塞,其一是险要的地形。其二是与长安京都的距离较近有关。前面讲过初唐骆宾王的《边城落日诗》诗是最早的崆峒山诗,也是佐证之一。这是因为,古人把从京都向全国各地以500里为单位划分为五个区域,叫服,即五服: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我平凉在长安之西约五百里处,所以叫侯服,是第一服。其次向西就是兰州、嘉峪关、哈密、乌鲁木齐。

鉴于此,北宋时为了抵御西夏、吐蕃入侵,平凉一度不仅治行渭州达379年之久,而且南宋金末时,干脆把陕西省治一分为二,分设为长安东省和平凉西省,不过这个时间不太长,只有9年时间。但也说明了平凉军事地位之重要性。

清人林则徐是政治家,更是军事家,他在《出嘉峪关感赋》诗中写道: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诗中把崆峒山的战略地位提高到长城、大漠和嘉峪雄关的高度,也是不无道理的。这首林诗后来竟被毛泽东大笔一挥,书成墨宝,中外扬名。这又使崆峒山占尽了彩头。有人说,此事有些偶然性,但偶然出于必然,那就是平凉的战略地位,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长剑,是关隘,是护卫长安的最后一关的防身之地。

第五,最具亲情味的崆峒山诗是哪首?

那就是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怀祖先认老乡的诗。题目是《赠张相镐二首》,此其第二首,共36句,属五言古风诗。引前面八句: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为啥说李白诗中含有亲情味呢?首先,他说祖居陇西成纪;其次,他说祖先身上有崆峒之勇气,而且还是世代相传下来的,那就是说,他祖籍是崆峒(包括静宁)等一带地区无疑。

关于陇西成纪,自古以来都说是今秦安县,但是,时间推进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静宁的一些文人学士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原来这陇西成纪在历史上曾有过三迁治所的史实。即中唐前(734)在静宁,中唐后迁秦安,宋初(960)迁天水。李白虽生于西域碎叶城,但是属于中唐之前,其祖籍无疑是静宁一带了。这一史料已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可而载入到新版《辞海》之中。

我们再回头看看李白的诗,他追述了其先祖李广、李陵两位汉朝大将的功绩,并说他们的神勇都是世传崆峒勇的结果,世传即家传,家传即家风,不是崆峒山一带的老乡党是什么?

说到这里,我们被李白诗中的那种人情、乡亲、亲情的滋味而深深感动不已。遗憾的是这种与李白正式认乡亲的时间有点太迟了,或者说,至今对这一史实宣传不够,造成今天很多人包括平凉自家人在内还不明白此事的本来面目。

  • 上一篇:王如玉鉴赏《无题》
  • 下一篇:《道德经》版本、译本源流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