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一批四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五种专业基础课教材业已出版。还有若干教材正在编写过程中,《宗教学》教材是其中之一。以下是该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叶小文对教材编写思路的解读。
时代的呼唤
问:现在很多人关注宗教问题,您怎么看?
叶小文: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的客观存在。马克思说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此话讲的是宗教与人的难解之缘。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力量激烈较量。世界在发烧,宗教也在发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宗教领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在许多场合、通过多种形式,从各自宗教的角度,就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保护、消除贫困、社会公正、世界和平等问题,发出中肯的呼吁、采取积极的行动。但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以来,宗教越来越被成为引起世界不安宁的一个因素。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的社会变革,同时又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宗教应发挥积极作用,为发展帮忙;而不是释放消极作用,在矛盾中添乱。
问:《宗教学》教材的编写也因此受人关注?
叶小文:编写这本教材,是客观、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宗教问题的需要,是引导宗教在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需要,是为党和国家宗教工作、宗教政策立论的需要,也是宗教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创新的需要。
问:你们要编写的《宗教学》,为什么定位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叶小文: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中的《宗教学》教材,当然要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这是一门以唯物史观为根本立场和方法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规律、处理宗教问题的科学。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能够科学地解释当代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作为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我们也能够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科学地扬弃西方宗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宗教学学科理论体系。
问: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或者说,依据什么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来创新?
叶小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近代中外宗教学成果为借鉴、以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三大支柱。
支柱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问:为什么要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叶小文: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宗教学的本质特征。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实证原则的基础上反思西方旧神学、旧哲学,于19世纪诞生的;唯物史观则是反思当时的旧神学、旧哲学,以及人类其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诞生的新哲学。唯物史观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回答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之谜,是科学处理自然、社会、人生,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宏观理论。唯物史观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具体学科的成果为基础,是对它们科学的、哲学的宏观把握和总结。它对宗教学研究的指导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走出从宗教本身的历史去说明宗教,用精神因素去说明宗教本质的误区。宗教作为支配人们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超人间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和一部分,最终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只有在社会经济基础中才能深刻把握宗教的根源和本质。否则,宗教研究就只能在神或精神的太空中飞翔,难以落脚于坚实的大地;
二是宗教的发展决定于社会的发展,只有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过程着手分析,才能找到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人与神的宗教关系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则需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说明。沿着这条路径才能正确揭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为宗教研究提供了正确的路径和方向,改变了长期以来用宗教说明历史的状况,开始用历史来说明宗教。我们编写的《宗教学》教材,要始终如一、真正彻底地贯彻运用这一立场和方法。
问:有了唯物史观,为什么还要搞宗教学?
叶小文: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要把握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用它的结论来取代丰富具体的宗教学研究。
#p#分页标题#e#对影响人类几千年的宗教现象,要把它作为一种对社会经济基础有重大反作用的客观存在,研究其存在和发展的机理及发生作用的规律。宗教虽然属于唯心论范畴,但也是客观存在,也有其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去看待唯心的宗教现象,正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我们通常会把唯物论与宗教的区别比较集中于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区别。这当然是必要、正确的。但深入进去研究宗教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是有神无神、唯物唯心的简单划线便可解决问题的。例如基督教神学,当然属于典型的唯心论,但我们深入进去看,显然基督教神学研究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现在,一般而言,它在形式上还是在讲上帝存在的问题,但对上帝存在的理解却已有大的突破。当代一位犹太思想家提出过三个问题,把罗马教廷折腾了30年:第一,一个基督教神职人员和一个普通信徒的灵魂可不可以同时上天堂?第二,一个基督徒和一个其它宗教信徒的灵魂可不可以同时上天堂?第三,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和一个无神论者的灵魂可不可以同时上天堂?这三个问题,我们听起来有点荒唐,可在神学上却意义重大。为什么?它其实是在挑战传统基督教强调的上帝之爱的普适性,进而探询上帝存在的合理性。既然神职人员、普通信徒、无神论者都是上帝关爱的对象,而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如果说有的人不能上天堂,上帝还有什么普适之爱?如果说都能上天堂,信教与不信教、信仰不同宗教还有什么重大区别?后来罗马教廷不得不作出结论:通通可以进天堂。这位犹太思想家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震荡。我国基督教的丁光训主教,也正是以基督教不应是突出信与不信,而是突出爱的宗教,来推动当代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促进中国基督教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显然,我们不能以有神无神、唯物唯心的简单划线,而把这位犹太思想家、把丁光训主教划到宗教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去。
唯物史观是进入并具体研究宗教这种人类精神的复杂现象的一座桥,而不是隔阻和拒绝研究宗教现象的一堵墙。唯物史观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庸俗的机械唯物论,而是指导我们研究精神现象复杂反作用的唯物辩证法。
支柱二:以中外宗教学研究成果为借鉴
问:对近代以来中外宗教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您是如何看待的?
叶小文:当然要借鉴和扬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尽管人类对宗教的思考很早就开始了,但由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包罗万象的纲领,由于宗教现象的庞杂性,近代之前的一切宗教学说,或容纳于哲学之内,或束缚于神学之中,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宗教学努力从神学和哲学中获得独立,形成自己的概念框架及研究方法。这是由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的宗教学者逐步完成的。
19世纪,随着F width:60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