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之八正道简释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为梵语 bodhi-pak?a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
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首先,是八正道,这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宣讲的,具有无上的权威性和真理性,分别是:
1. 正见,见四谛之理而明之:
正见,就是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是不含错误、谬误的正确思维的本质。如具备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净” 这个 “四法印” 的牢固意识,就可以称之为 “得正见” 。
有了正见,在迁流转变的、不遑安住的痛苦无常的人生中才有航渡彼岸之舟,才不会在茫茫纷乱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中迷失方向。
2. 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
正思维,是正见在具体精神活动中的应用。人们的头脑无时无刻不处于对事对物的分析和判断之中。没有 “四法印” 这个正见作为准绳,那些分析和判断就会因为 “我执” 和 “法执” 而产生邪妄和迷谬,就会对人生造成危机和痛苦。
3. 正语,不说任何非理之语:
正语,有了正见和正思维,运用在与人交流的语言(包括文字)活动上,就会纯正无染,其形式和内容都合乎佛法修行的准则,决不会产生低劣恶毒的妄语、谤语、绮语、两舌恶口是非语、欺诈骗人语等,并远离那些无所事事、无聊消遣等游戏语等。总之,其语言都是堂堂正正,利人利已。
4. 正业,去除一切邪恶行为:
正业,指合乎佛教规定的活动、行为。总的来说,要使自己的身、语、意三方面的行为活动都要得其正。正业,涵盖了人的劳动、生活、社会交往、精神内容等各个方面。最重要的和一般所指的正业,就是杜绝杀盗淫妄等恶行,并推广到杜绝一切不净的行为活动,爱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乃至一切生命及其存在的权利,才能保证修行的纯正。
5. 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
正命,指规范维持自己生活的来源,正当地生存、生活以修持佛法。一切与正业不相合的职业和谋生手段都不是正命,而违犯正业的则是邪命。杀盗抢骗、贪污走私、贩毒卖淫等更属恶命。只有那些以劳动为生按劳取酬,合理合法不伤害他人的职业和谋生手段,才能称为正命。没有正命就谈不上正业,没有正业也谈不上正命,两者关系密切,是修行的根本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四法印、正见正思维就失去了效力。
6. 正精进,勤勉修习趋向涅槃之道:
正精进,精进就是发奋和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相对于懒散和懈怠而言。人世间不乏刻苦追求的人,若为贪欲和恶见所驱动,在邪门歪道上投机取巧,则不能称为正精进。那些头悬梁,锥刺股,或十年寒窗,或卧薪尝胆,精进之力倒足可嘉,但谋的是一已私利,仍然不能称之为正精进。
佛教的正精进,乃以四法印规范正业正命,用于正念正定,以使加速完成漫长的修通过程。
7. 正念,意念正道而无邪念:
正念,是对烦恼意念的排斥和洗涤。正见和正思维,在于认识的理性上。而止念则是针对情感及其属性。人们头脑中浮现的事物呈理性工作状态时并不经常,更不用说纯正理性状态了。念指思维对象及情感对象的单元体,俗话称之为 “念头” ,并因念头的积聚流动而产生思维和情感的过程乃至行为活动。
如果说正见是全体,正思维是局部,那么正念则是构成局部的基础单元,保持正念,正见和正思维才能无所渗漏和疏失。从这里可以看到佛教教理的细密程度。
8. 正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
正定,是由般若观照之定,以区别种种邪定外道定和凡夫定。
定,是指精神的专注与恒续,用以打破六识与七识和八识间的隔障。定,可以使精神进入超能状态,获得常态下五蕴和根尘识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必须以般若智慧观照,并纳入佛教内各种相应的止观次第进行修习,否则进入魔境,误人误己,并极难治疗。
算命 看相
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