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山水文化(道教篇)
所谓山水文化,顾名思义,是与自然山水有关的文化。狭义上的山水文化,是指人们以山水为观照对象和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突出地表现在与自然山水关系密切的宗教文化、山水哲学、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艺术等门类的文化中。广义的山水文化,则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山水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即以自然山水为物质载体、活动空间或观照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从哲学意义上说,山水文化就是人化的山水。山水的人化,使山水符合人的需求,从而打上人的印记,其中包括实用的、认知的、宗教的、审美的层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或是山水改变面貌,或是山水人情化,孕育出多种多样的山水文化现象。山水文化是国人在长期实践中与山水形成各种对象性关系的产物,凝聚着一代代人的意向、智慧、力量和情感,展示出对于真、善、美的不断追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宝鸡道教山水文化就是蕴含在宝鸡山水中的道教文化沉积,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现象。在道书中,将神仙居住的地方称作金台、银台、玉台,把从事道教活动的地方称作宫、观、洞等。古人提出理想的道观必须具备山川之秀、宫宇之盛、道德之士三个条件。其中,山川之秀为先,道德之士最难。而宝鸡地区的龙门洞、金台观等道观恰恰占尽了这三个要素。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丘处机、张三丰先后在宝鸡龙门洞、金台观潜心修行、开宗立派,倡导儒、释、道三教同一,为弘扬道教,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融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给今人留下来宝贵的启示。
一、宝鸡山水中的道教宫观分布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清末至近现代,宝鸡尚存道教场所多处,是道教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的地方,也是道教信众的聚会点。道教宫观的形式,都仿照古制。《道书援神契 width:60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