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尖道教学者汇聚幕阜山 探究道教研究新方法
腾讯道学岳阳讯(妙眼)2016年7月29日,在湖南岳阳幕阜山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首届国际道教文化前沿论坛”在上午的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了下午的会议单元。
“洞庭烟霞岳阳地方道教研究”
会议第一场讨论主题是“洞庭烟霞岳阳地方道教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教授主持。
来自东京专修大学的日本学者土屋昌明在《洞天思想与幕阜山》演示文稿中展示了他对岳阳洞天与溶洞关系的考察。他引述《真诰》“其内有阴晖夜光,日精之根,照此空中”,认为这可能为洞天思想提供了想象的依据。最后提出了幕阜山是否存在钟乳洞、以及这与历史记述的问题。
日本学者土屋昌明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梅莉教授在她发表的论文《岳阳楼与道教》中试图考察岳阳楼与道教的互动。她说,岳阳楼在信众中起了很大作用,黄鹤楼有明确的记载在宋朝由道士管理,岳阳楼的情况也许是一样的。梅教授通过岳阳楼的例子试图探讨道教在公共空间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受制于什么条件的问题。
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也是这次论坛的发起人之一的刘迅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论文《湖南平江道岩葆真观源流及初期道士谱系考》,刘教授在准备的PPT中为大家展示了他做田野调查实地拍摄及当地道教协会的道长提供的丰富的图片资料。
刘迅教授
来自法国远东研究院的范华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刘固盛教授对这一轮的发表进行了点评。范华说,三位教授的研究对湖南道教的研究来说是新的贡献,道教从汉代开始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护环境,研究洞天福地很重要。刘固盛教授说,地方道教研究至少有两个突出的价值:第一,推动地方道教的发展;第二,为岳阳道教发展提供可贵的学理支撑。
“顺势趋时道教研究方法探新”
会议第二场“顺势趋时道教研究方法探新”由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主持。
第一位发表人是中国人民大学何建明教授。何建明教授是此次论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他发表的论文是《经典诠释与文献表达地方志、金石文献所展现的道教文化传统主旨》,何教授提出了“如何认识道教的精神主旨”的核心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将学术视野扩大到更广大更基层的领域,即各地方的方志文献和碑刻文献中去。何教授还强调,精神层面的道教文化不可能以繁琐而又歧义的形式为人们所接受,不变的道教文化精神主旨往往在对《道德经》为中心的道教经典的诠释中,通过更具有多元性和本土性的地方志及碑刻文献的简洁表达呈现出来。
何建民教授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霞教授发表的是《古代的文本,当今的问题道教与生态研究及其方法论反思》。她说,中国对生态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而道教进入这一领域是九十年代,宗教已经卷入生态浪潮,道教不可缺席,同时道教也容易被认为是最“绿色”的宗教。这体现了一个趋势,就是除了文献,道教的研究开始关注现实。陈霞教授引用了大量西方学者对中国道教的阐述,有学者的声音说,世界需要一种哲学消除我们与自然的隔阂,因此陈教授说,我们(道教)必须发声,这对于道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此基础上,陈教授分析了在研究方法上的问题,强调道教作用于世界需要重新的阐释,来证明现在的道教不仅是复制,而还有创造。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付海晏教授发表了论文《中国近代寺庙数据库刍议》,他在自己的PPT中展示了很多佛道教数据资料的图片。
会议第二场由来自南京大学的孙亦平教授和来自中南大学的吕锡琛教授点评。
孙亦平教授点评道,道教文化的触角很宽,何建明教授在见仁见智的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解读;陈霞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道教与生态的学者之一,现在她已经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其亮点在于不仅从古老的道教、且从西方的研究为道教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进路。
吕锡琛教授说,付海晏教授的数据库很好的反映了道教文化的前沿;何建明教授强调的道教“尊道贵德”与“三宝”把文化精神层面“高大上”的部分突出了出来;陈霞教授将道教研究与西方诠释学做了融合,说明我们既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文化的开创者。
吕锡琛教授还提到自己正在进行的“道学西用”课题和正在国外筹建的世界老子研究院,他说,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接触到了很多实践道家理念的外国人,这是他们对道家哲学怎样应用到现实层面做的回应。
道教电影纪录片放映
下午的会议结束后,晚上为大家放映了范华教授拍摄制作的道教电影纪录片《妙峰庙会四百年的历史》。(编辑:行云)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