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学术研究广角镜头 中外学者岳阳幕阜山论道
腾讯道学岳阳讯(妙眼)2016年7月30日,在湖南岳阳幕阜山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首届国际道教文化前沿论坛”进入第二天的议程。会议分别在三个会场进行,其中的两个会场安排进行学者的论文发表,第三个会场进行“首届中国人民大学道教界校友联谊会暨第二届全国道教文化建设论坛”。其中第一会场集中了多数的外国学者,来自法国、美国、日本、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学者进行了精彩的交流。
一“古道新证早期道教人物与制度”
上午的会议接着昨天的议程开始了第三场的发表。第三场题为“古道新证早期道教人物与制度”,由北京大学王宗昱教授主持。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柏夷(S.Bokenkamp)教授(朱伟民摄)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柏夷(S.Bokenkamp)教授围绕道教研究所用概念的词汇表达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说,宗教学受基督教学的影响,所用词汇往往都是基督教学的,但是用于中国宗教的研究时我们应该慎于定义。柏夷教授向在座的学者表达希望大家能帮助他研究西方与中国的用词怎样不同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沟通中西”。
来自早稻田大学的日本学者广濑直记老师发表了论文《陶弘景新考以与天师道的关系为中心》。广濑直记是日本著名道教学者小林正美的学生,在论文的发表和评议中,有多位学者接着文中涉及小林正美教授考证中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祁泰履(T.Kleeman)教授
第三位发表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祁泰履(T.Kleeman)教授。他在发表的《早期道教的制二十四治》中归纳总结了制的作用,并强调“戒”以及作为“组织宗教”而不是“共同宗教”的道教。
来自澳门大学的白照杰博士发表的论文是《仙阶与道教:唐前期(618-755)法位制度厘证》,对从金明七真到盛唐时期的道教法位制度的变迁及现实情况进行考察,希望借此来恢复和强调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中古道教的重要面相。他反驳之前小林正美传统而来的结论:唐代“道派林立”,认为这应该是“法制”而不是“派别”的问题。
该场发表由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评议。张教授在评议祁泰履教授的发表时说,以前研究二十四治多用魏晋南北朝的资料,祁泰履多用唐宋以后来考察,很有创见;且通常我们认为五斗米道是交了五斗米就可以加入,而他的考察似乎提出“五斗米道”可能是每年都交五斗米,值得关注。
二寻踪觅迹中古道教经典与神话
第四场的主题是“寻踪觅迹中古道教经典与神话”,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王岗教授主持。
第一位发表者是来自日本国立筑波大学的松本浩一教授。松本教授十分努力地用不很熟练的汉语对自己的文章《<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普度和正荐》进行了说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的谢聪辉教授在评议时讨论了“普度”一词中“度”与“渡”的区别,由于道教经典(例如《度人经》)多用“度”,而佛教多用“渡”,谢教授提出这二者是否可以统一的问题。松本教授回应说这里的用法与李丰教授的建议有关。
大阪府立大学大形彻教授
来自大阪府立大学的大形彻教授发表的论文《<千金翼方禁经>与日本奈良市出土二条大路咒符木简》则涉及到了道教与日本的关系。通过日本奈良时代道教的祝文和符咒进而探讨中国道教的咒文符如何在日本被接纳消化和变迁的问题。
来自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张泽洪教授发表了论文《论道教西王母与昆仑山神话》,讨论了道教西王母神话与信仰的形成问题,认为道教西王母仙话是道教神仙学说的重要内容,道教赋予了西王母神话和昆仑山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在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将道教仙话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推向极致。中山大学王承文教授在评议中评论道,文章中的引文所涉及的道号如果没有积累会难以辨认其就是西王母,说明了该文有着很深的考证工夫。
三“青牛白马早期文献与道教研究”
下午的会议进入第五场“青牛白马早期文献与道教研究”,南京大学的洪修平教授主持了该场会议。
第一位发表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刘屹教授,论文题为《古灵宝经的汉译佛经来源问题<敷斋经>劫之譬喻的史源确定及意义》,涉及到佛道二教经典文本的问题。中国道教学院朱越利教授在评议时说,佛道关系是老问题,但现在看来也是新问题,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是不容易的。
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李福(Gil Raz)教授
来自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李福(Gil Raz)教授在自己的论文《地方道教:北魏道佛碑的实践社群》中讲述,随着道教学者对经典所描述的道教与地方社群所实践的、曾存在的宗教间差距的日益了解,当代道教学者已经学会利用人类学的方法、借助出土石刻史料研究那些特别复杂的宗教社群问题。柏夷在评议中说,宗教在这方面没有多少例子,很不容易研究,一方面得到的资料是宝贵的,另一方面又是很不容易学的。柏夷教授表示非常期待李福教授写一本相关的著作。
来自法国远东学院的寿酣博士发表的论文是《<老君一百八十戒>的版本研究》,比较了《老君一百八十戒》的四种文本所记载关于太上老君的降示传说,分析一百八十条戒律的整体结构,提出:该文本的成书可能与六朝时期佛道教中已存在的诵戒实践有关,并认为这两个版本的来历可能是从通俗道教诵戒实践的传统而来,该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播,然后被书写在不同的道经(灵宝的文书)中并保存下来。朱越利教授评议时表示这篇论文很有启发性,他说,经文最早的时候以口传的形式出现在世界早有先例,佛经和《古兰经》都是如此,但道经最早是否为口传的形式在以前的研究中还未被当成问题,还只是从经典到经典的考证,所以寿酣的方法很有启发;但是仅从文中的考证得到结论还不够充分,还可以做更多的考察。
四广角镜头道教中的文学与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的吴真教授
第六场“广角镜头道教中的文学与艺术”由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的吴真教授首先发表,论文题为《佛道教“叹骷髅”文本渊源新探》。吴教授通过分析明清戏曲和小说等文本,发问为什么佛道教会分享同一段唱词、作为共享文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普遍性,由此提出设想:这很可能是在此之前有更为强势的文本。那么紧接着的问题是,佛道教为何会拿曲子放在科仪中?吴教授提出这是有意识融合“教化”与“娱乐”功能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宗教与文学”的关系,二者从来不是单线的“决定”与“影响”,而是充满着复杂的互动性和往复性的。
来自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内瓦大学的戴文琛教授发表的是《近代法师十代冥王神轴画内的戏曲镜头与超度:以郗氏变蟒故事为例》,他在PPT中展示了很多明清画的图片,提出“人头蛇”形象可能是受冥界蛇神观念的影响,这可能是创造一个重要的超度经文的来源传说。
台湾佛光山大学范纯武副教授的论文是《民初道教内丹的可视化呈现:以龙门衍派北京千峰派为例》。他讲到了原本秘传的功法透过图画方式将原本难以解释的内丹生理状态所需经络关窍确切位置呈现出来,建构道教内丹生理学和真正的“卫生”之道,以及这种可视化尝试在中国近代科学化问题上另辟蹊径的可能。陕西师范大学赵建勇教授在交流中指出,现代大背景下要讨论的首先不应是可视化而是科学化,在谈论到涉及技术的问题上,纯人文的思路是当然的,但需要更加谨慎。
法国远东学院的范华教授
来自法国远东学院的范华教授在发表自己的研究《120尊湖南省新化县道士和法师的神像》时说,自己在20年前开始收藏湖南神像,其中有道士也有法师。范华教授展示了他制作的对神像的分析表格,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写一本湖南道教微观历史的书。
会议最后,詹石窗教授写了一首包含各位学者名字的诗吟诵给大家,在众位的掌声和赞叹欢笑声中结束了本场会议。(编辑:行云)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