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张三丰历史文化研讨会在丹江口举行
腾讯道学丹江口讯(文/允迪) 10月18日,第二届全国张三丰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太极拳的发源地武当山下拉开序幕。丹江口市古称均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沧浪之水冲刷着三闾大夫心中的苦闷;“天下第一仙山”武当演绎着无数动人传说。太极祖师张三丰更在这里修行得道。武当山,不仅是道教信仰者心中的圣地仙山,更吸引着全天下武林中人、道学研究者的目光。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高道大德齐聚丹江口市,参加这次关于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盛会,也是对近年来张三丰研究成果的检阅和交流。
开幕式上嘉宾发言
群英荟萃 高手如云
大会开幕式上,中共丹江口市委宣传部长纪道斌、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闫玲,武当山道协副会长卢迎生分别致辞,中央党校博士后徐平宣读了国务院国学中心顾问、北京大学文化资源中心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主任龚鹏程教授的贺信。嘉宾合影留念后,研讨会正式开始,会议由上海道教学院副教务长王驰博士主持。
会场气氛热烈参会嘉宾相互交流学习。图为茅山乾元观住持尹信慧道长和武当山著名道医王泰科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学界、宗教界、武术界等各领域的专家大德参加,研究范围涵盖张三丰研究的各个方面,专家学者及道长们所提交的参会论文,几乎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张三丰学术研究体系。各位专家也均为该领域研究的佼佼者,所以这次研讨会也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水平,可谓一次张三丰学术研究的盛会。
会议现场参会嘉宾认真聆听发言
“史、理、法”三层次撑起张三丰研究体系
研讨会分两场举行,专家学者们发言的顺序,在大会筹办者的精心安排下,大致可分为“史、理、法”三个层面的内容。以翔实的历史资料考据作为张三丰理论研究的支撑。并且用民间文学、方志碑刻研究等领域的最新材料作为补充,以弥补张三丰研究史料的匮乏。
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发言
刘守华:明代巨富沈万三确为张三丰弟子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守华教授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主要致力于民间文学的研究,他的参会论文《张三丰和沈万三》就依托明清小说中二十多篇有关张三丰这位活神仙的生动记述,抽取其中有关他和明代巨富沈万三师徒关系的趣味叙述,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张三丰其人,证实了道教史中沈万三为张三丰之徒确有其事,也澄清了传说中关于“丹炉炼金”、“聚宝盆”等多种虚实参半的叙事。
此外,《论真君庙碑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张三丰籍贯辽东考》、《官山太极观田野调查报告》、《张三丰与武当山文化遗存考略》等论文,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张三丰的生平事迹及形象做了翔实的考据。
王驰博士主持发言并作总结
打破门派壁垒领悟国术之真谛
下午的研讨主要围绕“理”和“法”的层面展开。永年武氏太极传人崔志光,主持人王驰博士,分别进行了武氏太极和孙氏太极的技术特点介绍和理法构架解读。王驰博士特别指出,武术本是“国术”,老一辈习武之人无不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以武术救国强国,提高国民体质,抵御外侮为己任。所以武术应当打破门派的隔阂,武术的真谛不是争一家一派之强,而是真正发挥其对国民有有益影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坚强。
来自中央党校的徐平博士及《中国道教》杂志的王彤江博士分别从张三丰内丹功法和传统养生的角度,阐发了其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从“秘不示人”到“济世利人”
主持人总结发言中指出,道教在当代的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课题,道家如何将自己的文化精髓从“隐而不宣”、“秘不示人”转向真正的出世弘扬,从隐没无闻转变为能够为现代人服务,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净化大众之心灵,这是每一个有志于传承道学的研究者、实践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来自茅山乾元观的尹信慧道长就跟大家分享了近年来办体道班的经验,与大家探索让更多人了解道学,受益于道学的方式。
大会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嘉宾发言结束后,还有一些武学道学爱好者,争相要求上台交流自己在修行和实践中的见解和经验,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闭幕式上,腾讯传统文化频道主编张顺平先生作为嘉宾代表发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腾讯传统文化和道学频道,希望今后研讨会能更多聚焦三丰祖师的武学和丹法,在性理探讨和武学与丹法实践方面多交流。下午5时许,本次研讨会顺利落下帷幕,同时也开启了未来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契机。希望下一届研讨会时,张三丰的研究能取得更为丰厚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