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贫寒皆祭其先 送衣祖考不忘本也
中国是个亲情观念特别重的国家,它不仅反映在春节、中秋节的合家团圆,七夕的夫妻相会,重阳的登高敬老,而且特别注重对逝者的祭奠,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和冬季的寒衣节,并称为一年中的三大“鬼节”。四季轮转,不忘先人。
烧包袱
元熊梦祥《析津志》记载:“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此一月追远之礼甚厚。”明清时所送寒衣花样繁多,男女服装均有,这天有到坟地扫墓的,也有在家摆供祭奠后出门外以烧包袱的形式寄送寒衣的。
清人绘《挂孝图》
《帝京景物略》记载:“十月朔日(即初一),纸坊剪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
《北京指南》(第二编)记载:“十月初一日为孟冬,朔日上冢,且寄寒衣;寒衣者.以五色纸剪之为衣裤,长不满尺.外有纸补领盛之,上书祖先爵秩名号,及年月日,下注后裔某某谨奉,入夜呼而焚之,亦有焚于冢上者,此所以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谚也。”
孤魂爷
不能亲自上坟怎么办
寒衣节不同于清明必须亲自到墓地祭扫,“十月一”尽管有人祭奠先人于坟墓,但更多的人往往不能亲临幕地上坟。那么,如何给逝者送去过冬的寒衣呢?
聪明的人类想到“邮寄”的办法“烧包袱”,表达对先人及亡者的心意。《燕京岁时记》记载:“今则以包袱代之,有寒衣之名,无寒衣之实矣。
所谓“包袱”,亦称“包裹”,是指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一般的包袱大体分为两种,只是表皮上区分。
一种是用于新丧不满三的素包袱;另一种则是用于老丧以至久远的宗亲三代、五代的印有墨线花纹的包袱。此外,还有一种红包袱,也叫“喜包袱,是家里办 娶聘等事时向老祖宗报喜用的。这种包袱不但表皮是红色的,而且里边装的也是花红纸钱(即彩色“大烧纸”)。
引路菩萨图 唐壁画 现藏英大不列颠博物馆
过去,南纸店专卖冥用物品既有所谓的“包袱皮(上文提到的素、花、红三色),也有大烧纸、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冥钞、往生钱等,还有象征冥布的五色彩纸.彩色蜡花纸裁成的各色冥衣.纸糊的皮袄皮裤等。李家瑞引《都城琐记》载:“燕都杂咏:鬼也寒衣送,爽风十月交.纸灰飞不远.门外见烧包。注云:十月朔日,人家祭祖,送寒衣,烧包袱,多在家庭,不在墓祭。”
《全本红楼梦》插画 《地狱》
旧京,无论贫富都要烧包袱。《京都风俗志》记载:“严寒将来,送衣于祖考,不忘本也。”正所谓“人无贫寒,皆祭其先,多烧冥衣之属,谓之“烧衣节”。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摆设供案,将包袱放在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 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然后将包袱放于圈内焚烧.家鬼就能收到。对此风俗,《旧京风俗志》稿本有详实描写:
十月初一日.京俗为鬼节。谚云:“十月一,鬼穿衣。”盖言天气渐冷,已死之人,亦须穿衣也。故居民每届九月下旬.纷纷筹划送寒衣.于是纸店均利市三倍。至所焚之物.大别有三,一为包袱,系用白色毛头纸糊成约尺于见方之袋,惟上口不封,袋面用黑色印成佛经咒文,中间留有长方空白,以备填写收者之名号,下方则收者自填姓名,并书明冥衣若干,金银锭若干,至所谓寒衣者,系用五色彩纸折叠粘糊而成,金银锭则系金银纸箔粘折而成,如金银锭形;将此两物同装包袱内,再粘封其口,陈于桌上.供以菜蔬,并煮饽饽,凡子侄辈,均须叩首致敬;下午即将包袱捧至门外,摆列地上,再奠酒三杯,先焚白纸钱数张.谓之打发外祟;所谓外祟者为孤魂怨鬼,盖先焚此少许纸钱,诱此孤鬼抢夺而去,然后正式焚化包袱,则家鬼可收得矣。
十月初一城隍庙会
城隍
城隍老爷于每年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朝出巡三次。出巡时,仪仗前导,鸣锣击鼓,为神开道。其后由人扮演的牛头马面,小鬼判官等尾随其后。城隍选择此时出巡,一是求雨,二是驱灾惩鬼,三是百姓还愿。城隍出巡期间还要举行庙会。百姓在这一天烧香扣首,为死者祈祷冥,敬香还原。期盼通过城市的守护神实现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承载生者对死者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