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人参助考 翁同夺魁成状元
[导读]你是不是觉得古之大医如龚廷贤、赵养葵等前辈就是每天只会看书治病的“医痴”?如果是的话,那就错了,其实他们也有很多风流雅事,现在我们一起跟着孟庆云老先生八一八这些前辈们的趣事吧!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有产物,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现象之一。
“状元”一语,也在习俗中成为各类有关考试的第一名者。但也有把各行类人物中的前茅称谓“状元”。
历代状元中,涉及医药、医事的故事颇多,例如南宋状元文天祥,曾书赠儿科医家何飞匾额“慈幼堂”三字,其真迹曾被于右任收藏,后赠沪上名医徐小圃。明代早达英伟、学问才识睨今古的状元杨慎,在流放云南究研医卜技能之际,将所搜集的民间方药,写入《升庵外集》之中。
人参状元 翁同
翁同(1830年~1904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
翁同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富赡的翁家藏书中,医书很多,翁同读过的医书,在《翁同日记》都有记载。《日记》中还记载他以“二阳之病发心脾”讨论光绪的病情。但他并非医林中人,称他“人参状元”,是因他在殿试中,巧用人参为兴奋剂以助阵,夺得状元由此传名。
翁同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为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安徽巡抚翁同书、湖北巡抚翁同爵之弟。自幼一意功名,以诸生入京,拔贡后中举,习作八股,在书法上自成一家。主习楷书,时值祁春圃一派提倡黑大圆光盛行之际,他参进一些碑帖笔意,以欧阳询体为骨,以颜真卿字为,每多临写钱南园,又旁涉草书、庙堂碑及米芾、董其昌等人的字帖。1856年会试中试后参加殿试。
这一科参加殿试的贡士中,尚有孙毓汶者也极具竞争力。孙毓汶字莱山,山东济宁人。孙毓汶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状元孙毓之弟,是协办大学士孙毓庭之孙,浙江巡抚孙善宝之侄,父亲是户部尚书 孙瑞珍。也系由秀才而贡生而乡试中式,书法崇翁方纲,参以董其昌、赵孟笔意,冠绝一时。殿试殊重书法。在诸贡士中,他二人书法为上乘,他人莫属。在态势上都夺魁心切,一个想独占鳌头誉父子状元;一个急荣登榜首,成为状元兄弟以流传科名佳话。两家久为世交对这场殿试彼此较劲,心照不宣。
殿试之前,贡士住所如离殿廷稍远者,每多投宿或借宿朝门附近,以便翌日清晨进入隆宗门。翁家住得较远,而孙家宅第在皇城附近。孙家以此设计了一个计谋:以通家之谊,延请翁同殿试前夕到孙家吃夜饭,留住一宿,第二天清晨去赴试。翁同应约而至,孙毓汶的父亲孙瑞珍,以父执之谊殷勤款待,劝酒畅谈,饭后又邀请到书斋,不厌其详地指点殿试规则,直到翁同已疲乏困倦,主人才令其就寝。此时之前的孙毓汶,早在席散之前就到安静的房间睡觉了。翁同和衣而卧后,又听庭前爆竹声大作,持续不断,终夕未眠,以困顿衰疲之身参加殿试。
殿试场面与贡院的会试大不相同,会试有桌板坐着行卷,殿试只铺在地上,俯优而写,大卷子誊写对策,得算好行格和字数,多字少字都非臻善,满格卷面才夺魁有望。此际翁同心身难受以极,忽然想到临来时他父亲给他带来两枝老山参放在卷袋里,他便找出来折下半枝,含入口中咀嚼咽下,顿觉神志焕发,精力充沛,他便振笔直书,一气挥毫,如期交卷。
胪传前夕,翁同与孙毓汶的卷子都在前十名之内。放榜后,翁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孙毓汶为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这一抢元夺魁的故事也堪为科举中的传奇,知事者以此呼翁同为“人参状元”。翁同为官曾任多职,任过户部侍郎与户部尚书,中日甲午海战遭败绩后,有人用对联讽刺李鸿章也捎带了他,联曰:“宰相合肥(李鸿章合肥人)天下瘦,司农常熟(户部司农翁同常熟人)世间荒。”翁同还曾先后为同治、光绪之师,又有“两代帝师”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