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苏东坡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开派的人物,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灿若繁星的古代伟人中,他一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华。除儒、佛两家外,道教思想对苏轼的文学、书画创作也起了显著的作用。苏轼的启蒙老师是道士,他的一生都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由于苏轼受过道教的启蒙教育,所以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苏轼成人后,也经常与道士交往,他除了自号东坡居士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号铁冠道人。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首,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本人从研习苏轼书法艺术的角度试图从书法美学方面简要探讨道家思想对其书法创作的影响。
一、苏轼书论中的疏淡气质
苏轼的美学思想追求的是一种萧散简远的艺术风格,而老庄也提倡虚静寡欲,两者暗暗相合。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钟、王书法,笔意洒脱自如,字形简古而意味深远,笔画之外妙趣横生。颜柳虽备尽古今笔法,只在字的形式上极求变化之能事,却失掉了钟、王之妙趣,这是不可取的。而苏轼向往的是笔墨之外的意韵,追求超然物外、萧散简远的情趣,这与道家的意旨十分吻合。苏轼在《题王逸少帖》中称赞钟繇、王羲之如同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一样,尽管衣饰简淡,却有散朗的风姿神情。不难看出,苏轼对闲雅淡泊、不事雕琢、返朴归真风格的崇尚。苏轼苦苦寻觅的正是在此。可见,崇尚简淡、疏淡的书法风格贯穿于苏轼书论中,这也正同老庄以淡泊为立身之本的精神贯通。
二、苏轼书法对意的推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即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同一存在,在艺术表现上,则是作品的生机和气韵,是架构起作品艺术价值的精神、文化内涵。在老子道学的影响下,苏轼以一颗淡泊空灵的心态从容进退于艺术创作和世俗人生。他对道法自然的理解,在艺术上转化为对自然适意的追求、对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崇尚,都无不渗透着宋人尚意的美学风格。那么,何为意呢?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的美学追求既不同于唐人的法度、规则,也不同于元明的姿势、体态,同时和晋人的风神、气韵也存有差异。宋人对意的崇尚最早可上溯至晋代,当时由于魏晋玄学的盛行,个性解放、超然淡泊的思想潮流形成了其注重修养、天然自成的品格,为宋人尚意书风的形成作出了初步的探索。这种意发展到宋代苏轼便成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和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的率然恣意、情趣盎然了。苏轼向往的是笔墨之外的意韵,追求超然物外、萧散简远的情趣,这与道家的意旨十分吻合。可见,宋人尚意旨在摆脱规则、法度的桎梏,提倡不泥于古的推陈出新,推崇性灵的超脱和释放。清代书法家和书论家梁巘在《评书贴》中写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书风意趣。
三、苏轼书法中的无法之法
作为尚意书风的极力倡导者,苏轼自然而然地排斥某些法则、规制的约束,要求创作中的高度自由意识。法作为书法艺术创作中的客观规律,往往是历代经验的总结、概括,来作为一般指导个别的理论原则。但是如果执意于法的临摹,墨守陈规、按图索骥,则会失去创作中的自由,更难得体会到创作的快感了。无法之法并非在艺术中随便涂抹、肆意涂鸦,而是创作者在技艺娴熟、炉火纯青基础上对有法之法樊篱的突破。它完全融会贯通、评判继承了前人有效的创作理念,并将其引向自然的道,技进乎道,技道两进。这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苏轼艺术观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
#p#分页标题#e#宋人书法尚意,苏轼是旗手,他从老庄道家思想中悟出得意忘形的哲理运用于书法艺术实践之中。他认为执笔无法,书法乃无法之法。他斜执笔,用侧锋,遭人讥议,却笔挟伟力豪气。他置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训则于不顾,用既肥又扁的字形,吐露萧散风神。如其书法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称为中国行书第三帖(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一帖,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二帖)。苏轼生命之波澜,至黄州一变;苏轼书法艺术,在黄州也随之一变。历炼越深,其书艺也愈加超越自我。在苏轼那里,书艺与他的文学成就一样,随着生命的流走,阅历的加深,愈益闪放光辉,通向美妙的境界。
苏轼作为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意的崇尚,对真的追求以及对法的摒弃,对个性的张扬,是传统艺道合一中生命、意志在书法中的完美显现。他以文人的视角,将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审美观照引向对于人格、品德以及人生的探索和思考,打破了笔墨点画构架的形式美本身,通向了生命本源的道,从而做到仰观、俯察万物的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浦东新区道教协会 张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