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的家乡在山东,齐鲁大地是“孔孟”之乡,是“全真七子”的故乡,还是姜太公的封地,儒家传统文化及道教的神话色彩在民间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故事,晚上吃完饭,村里的老大爷就给我们讲各种神仙鬼怪,他常说:
那时我就想如果我也能腾云驾雾该多好啊。
记得四岁那年去赶年集,过年之前大人们都会给小孩几块钱到集市上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童年最高兴的时候。
小伙伴们有的买吃食,有的买玩具,而我又不喜欢那些,所以不知道买什么好。
逛了许久,忽然眼前一亮,被一种条状的物品深深地吸引,店主说那是香,在他怪异地眼神中,我掏出所有钱全部买了香拿回家。
回到家,父母及左邻右舍都不理解,那时农村可没啥闲钱,买点什么吃的用的玩的都行啊,买这干吗?
于是说什么的都有,这小孩脑子有问题?莫不是中了邪?还是店主人诓着买的?
最后,奶奶笑眯眯地说:
自打懂事以后,喜欢神仙鬼怪故事尤胜过读书,也因此深深地喜欢上了道教。
很早的时候就读《道德经》,虽然不太懂,但还是一遍遍地翻阅。
每回村里祭祖的时候我必定到场,且是最虔诚的一个。
长大后,不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出差公干,每回逢庙必进,凝视着一尊尊神像,浓浓的亲切感总会有油然而生。
后来我和父母提出要学道的想法,母亲很是支持,父亲却一次次严厉地批评。
我只能慢慢地与他辩论,做他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争执,他明白我心意已决,终于松了口。
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我说:
他说:
经过漫漫的访寻,我来到了天师府,在经过皈依、传度后,还有了自己的法名,正式成为一名天师道弟子。此时我感觉找到了归宿,一个心灵的归宿。
之后我坚持早晚课,利用道教的知识及智慧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调节同事们之间的矛盾,与道友们通过网络、电话交流,感觉自己成长很快。
身边很多朋友向我请教各种道教问题以及养生知识,使我颇有小小的成就感。
现如今有很多年青的朋友表示非常愿意学道,我感到很欣慰。
在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道德观念淡化的今天,有这么多年轻的朋友发此善念,是我道门之幸。
但有许多朋友不惜花费重金,放下工作到处访寻名山访名道求名师。
看到这样的事情让我感触很深。我认为上香谒神、沐浴神恩是应该的,但找师父要讲缘份,还要看自己的德行够不够,不然到头来还会是一场空。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修行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的,什么是修行呢?
有的人夸夸其谈、博古通今,好像什么都懂,但口头上的功夫再好,也不如在生活中弯一下腰捡个烟头,给老弱病残让个座,给穷苦的学生送点书来的有功德。
有的人天天把“无为而治,慈、俭、让”挂在嘴边上,但行为却与修道者应持的戒律背道而驰,功课不做、欺下媚上、贪财好色、为了谋升迁而用尽手段……
这是迷失了本心,做不到内心清静,看不开名与利,说白了还是一个俗人而已!
还有的朋友问我,入道以后有什么好处能赚多少钱?
我感觉这个问题在可笑的同时还令人无奈,入道就是为了自己赚钱吗?
所以我认为有这样想法的朋友们,在进入玄门之前一定要先打好基础,明白入道是为了什么。
我推荐去读读《道德经》,这是道教的最高经典,很多人都在读,书中字字珠玑,每一句都会让我们受用无穷,有的人一辈子也读不懂。
它流传千百年至今仍受到世人推崇,是因为里面有做人、治世的大道理、大智慧,不是读几遍就可以束之高阁的,这是一辈子的经典,需要一生的时间来研究和实践。
我们身披道袍,被赐法名,成玄门弟子,言行举止当与常人有所不同,戒掉欲望,摆正心态,合理定位,以戒律为准绳,处处彰显道门弟子的风采,这才是我们每位道友应当做的。
尊道贵德、济世助人、天师的“四不吃”等也是对天师道弟子最基本的要求。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看淡一切虚荣,放下自以为是。
以“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弘扬大道,济世利人”为宗旨。
从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大道,就在我们身边。
(文/姜三睿)
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
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又当,
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
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关注,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