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派浅谈!
壹
“道”是道教的根本信仰。
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
它是宇宙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由它化生。
老子的宇宙观就是“道”。
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是“宇宙的原动力”,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大道无形,生育万物;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拆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受无形”。
这都是道教经典著作对老子的“道”的解释。
而道之在我者就是德,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使人永远摆脱尘世的疾苦烦忧。
贰
《抱朴子》说:
道教的根本教义是《道德经》中所说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即像父母慈爱子女一样慈爱宇宙万事万物,维持宇宙的和谐。
俭,即排除奢念,清心寡欲。
不敢为天下先,即不逞强称霸,要谦虚,柔弱自守。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老子“柔胜刚,弱胜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一贯思想。
在个人修养上,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做到“知足”、“知止”、“不有”、“不恃”、“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清静无为”、“清心寡欲”。
他十分强调人欲的节制,认为极端个人主义、贪得无厌是万恶之源。
《道德经》第46章说:
因此道教主张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因私欲过甚、贪得无厌而兴兵动战伤害百姓的罪恶。
它追求的理想境界有两种。
一种是在现实生活中,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极大公平的、和平的世界,那里没有水旱灾害,没有疫病和战争,没有暴力和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享其天年。
另一种理想境界,是通过个人修炼延年益寿,得道成仙,进入“仙境”,使人的形体长生不老。
它极力主张乐生、重生、长生,“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认定人的生命之存亡、寿命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决定于个人坚持不懈的修炼,与“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展开了旗帜鲜明的斗争。
冯友兰说:“道教是世界上惟一不太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是很有道理的。
叁
道教的教规甚多,有些戒律和佛教相同。
戒律是道士和信徒进行道德修养和宗教活动必须遵守的宗教规定,带有强制性。
道教戒律种类繁多,有三戒、五戒、九戒、十戒、二十七戒、六十戒、百八十戒、三百戒、一千戒,非常繁琐,不易执行。
论其基本的教规,还是老君说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
天师道还有“四不吃”戒律,即:
一、不吃牛肉,牛代表“忠”;
二、不吃乌鱼,乌鱼舍生喂母,代表“孝”;
三、不吃雁,孤雁不嫁,代表“节”;
四、不吃狗肉,狗不嫌家贫,代表“义”。
现在,凡日有道规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者,均已废除。
由于道教强调戒杀、戒盗、戒淫等等,因而对社会安定具有积极的促进功能,对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很有益处。
道教教派很多,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派别,这里不一一列举。
创教之初,道教就分为太平道和正一盟威之道,他们都是奉黄老之道,依据早期道教经典《道德经》《太平经》而创立的,只不过张陵所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入道要交五斗米,并早于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三四十年。
#p#分页标题#e#南宋,道教形成两大教派,其中全真道道士为出家道士,不娶妻,不食荤腥,住道观。
正一道道士可不出家,除道观专职道士外,多为散居道士,可以食荤腥,可以结婚,他们平时一般穿俗装,住家中,从事各种非宗教职业,遇有喜庆丧葬时,才穿上道装去做法事。
道装有大褂道袍、戒衣、法衣、花衣,法衣是作法事或举行宗教大典时高功穿的,花衣是经师上殿穿的绣花衣。
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
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又当,
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
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关注,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