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从培养恭敬心开始!
恭敬心,指具有谦恭敬重的心态。
恭敬心是体悟心性和一切物性最纯净、最快速和最简单的方法。
当我们在修行路上前进时,整个过程就表现出奇妙的互相依存性。
从自己来说,我们不断尝试生起恭敬心,所生起的恭敬心本身会产生心性的灵光一现,而这些灵光一现又会加强和加深我们对信仰、对大道和对自己的师父的恭敬心。
最后,恭敬心产生智慧;恭敬心和心性的磨炼、成长变得不可分离,彼此互相启发,从而成就我们的人生。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曾国藩说过:
恭敬心,是人心之原态、强身之要义、礼仪之大本。
何为敬?心中无物即是敬。
面对一件事,倘若心中放着其他事,心猿意马,那就是对这件事的不敬。
心中常不敬,说明心力不够,神思散乱。
心乃一身之君主,心君妄动,身体安能强健!
道家修身,强调的是性命双修,既能涵养素质,又可强身健体。
养生之本,在于养心,此乃真实无妄之语。
平时多在“恭敬”上下工夫,久久必能收束精神,强壮身心。
如何培养“恭敬心”?
关键要发勇猛之决心,日日恭敬、人人恭敬、事事恭敬,不让恭敬心有一时一刻地间断。
这个是目标,当然起初很难做到,要不断精进,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要有“人一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的勇气。
想变化自己的气质,想拓宽自己的器量,想宏大自己的事业,非百倍其功,无以至之。
许多年轻人,有远大的理想,有勇于挑战的精神,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然而应当知道,成大器之人,首先要挑战的是自我,是自我内心的不正之气!
要拿出克服千山万水的勇气,向自身发出挑战,克服心中的懒散、自私和不敬,归于正道,笃行仁义,拿出一正而天下平的担当,才可能实现理想!
日日恭敬
日日恭敬,就是要时时刻刻保持恭敬,不仅是与人交往时,独处时更要恭敬。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最好方式。
一个人在自己独处时或别人无法了解的意念中能保持恭敬,不邪思妄想,意念就会纯净,不会沾染过多的阴恶尘障,心体明亮,福德自然宏大。
现实中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平时多下功夫,修此忍力。
人人恭敬
人人恭敬,就是无论面对何人都应起恭敬心,不可心生不敬。
人之常情是面对优秀成功人士心生敬意,面对一般人、甚至不善之人心生不敬甚至厌恶之心。
此乃分别心。
其实,我们理性分析一下,恭敬心,恭敬的是他们的本性本心。
这些普通人,他们或有优点或有缺点,但是他们都有一颗良善的本性,恭敬他们,会引导他们升起羞愧之心,进而向好的一面看齐。
即使面对不善之人,对于他们犯下的罪过,自然会有法律或者其他相应的报应惩罚。
但是,他们也有善的一面,也有一颗本善之心。
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他们,更应该多发慈悲之心,恭敬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一份由衷的正能量,才有可能最终成就我们自己。
事事恭敬
事事恭敬,就是不论与我有关还是与我无关的事,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恭敬心。
与我利益相关,恭敬从事是当然。
与我利益无关,我们更要恭敬从事。
为什么呢?为人处世,心量得放开。
制约心量的东西,本质上是私心。
我们总是以“我”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当然智慧局限,视野不广。
想想大千世界,我只是沧海之一粟,困在“我”这根绳子上,当然难有大作为。
能尽量放下自我,恭敬他人,恭敬他人的工作和事业,那么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更广阔地、更自由地参与到这个社会的事务中。
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广结善缘,为我们今后的事业和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
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又当,
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
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关注,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