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论道教的内炼与画符咒!



掐诀诵咒如何验?


墨笔丹书岂有灵?


惟吾身心合妙道,


籍我神气入符章。



祖师云:

“符者天地之真信。”


人皆假之朱墨纸笔。


故吾独谓一点灵光,通天彻地,精神所留。


何者非符?可虚空,可水火,可瓦烁,可草木,可饮食,可有可无,可通可变。


故谓之道法。


又符者,是阴阳契合需要至诚之人才能用之。


苟不至,固不灵。


因此,吾法: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


精精相附,神神相依。


所以吾法假物书符,号招鬼神,鬼神不得不应对。


祖师故曰:

“莫问灵不灵,莫问验不验,信笔扫将去,莫起一切念!”


吾道又因法以济人,人因法以会道,则变化无穷矣。


如是当知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


雷霆者彰天之威,法道之用也。


明其体用,而究其动静,感而遂通即法之用。


故有道中之道,有道中之法,有法中之法。


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姤,龙虎动则叱烢雷霆;法中之法者:步罡掐诀念咒书符;以外皆称术数…




修道者,目的应是修去心外之心,意外之意,情外之情。


如何去之,当於举念发言时,提起天良,放下人心,不许有疑二之心,混杂於真意,方为真心真意真情。


如此一毫不假心,方是真道,真道之气遍行於一身,就是古之称谓“全真者”是也。


人修仙道,最怕的是若修不成仙,岂不是两手落空,到时如何面对家人?


须知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恆心,古云:人若无恆心,不可以作巫医。


更何况要学神仙,学神仙更需要比常人更有恆心,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终不就也”。


故修道只在有恆无恆,有志无志尔。


常言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只要专心专意做去,自然如愿得来,歷代仙佛那一个不是凡人修成,难道都是一生下地来,便是神仙吗?


要知成仙成圣贤,都是在心内用功夫,心正而身亦正,所行之事亦正。


心邪而身亦邪,所行之事亦邪。


故修行之人,必先正其心而后诚其意。


盖心不正则意不诚,意不诚,则妄念百端,永失真道。


古人有诗云:

“妄念一生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一乱身无主,六道轮迴在眼前。”


又曰:

“六道轮迴说不完,畜生饿鬼苦千般,劝君勿妄起贪念,一失人身万劫难。”


清静经云: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p#分页标题#e#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所以说仙神圣贤只此心,此心不可不正,此意不可不诚,若不正心诚意,徒以塑像装金,烧香点烛,有何益哉?


世人不能正心诚意而修行,徒以烧香点烛,就想佔有福泽,是不知此心之重要也。


修行若能将玄功做到精微之地,活泼之处,即能知过去未来之事,此玄功也是鬼神不测之机,人若能修至神通具足,智慧圆明,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事。


而修行的口诀,第要一先背熟清静经,然后贯通其理,再背熟玉皇心印妙经…


修持符箓与其他道教修持方法不同,其内在全凭一体真气,不似科仪,不如经忏,照本宣科即可,也不干涉他人因果,一切全靠主人之福。


我们修持符箓驭神压鬼,根本就是逆天而行,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以何来换取这份平安,了解这段因果?不全是靠自身之德行吗?


外行之人仅看一张纸一块布画的鬼画符,依样画葫芦又有何难?


明理人又仅知笔法符窍神明讳令,盖上法印,掐诀诵咒即可。


弄得玄之又玄?但有几人真知符箓玄机?


我们学道就是对大自然内观察有形、体会无形,然后再提链出法则;法者道之用,根据这些法则构造流程,反过来影响所观察、体会者即是法。


求道者观察大自然,便能体会有一最初的力量推动整个宇宙运行,这是所有力量的来源。


因其无可言传,便借天神之名,立教示人,所以真道只凭心传!


符是自己身心的舞台,古人称为炉鼎,将天地万物日月星辰与我融为一体,泼墨运朱无非是将自己神气施展,心神所动,毫光闪处,一念至诚,法无不应。



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

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又当,

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

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关注,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 上一篇:道,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智慧!
  • 下一篇: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