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修“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
前篇已经讲到了什么“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实修。
是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
养气忘言守,
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古寺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降心为不为。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人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点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动静知宗祖,
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化也。一身上下,乾坤大褂,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阎一辟,一动一静,贷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
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杰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杰,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此是也。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应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须要来则应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诀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便生妄想,难以静性。必要有真惩忿,则火降;真寡欲。则水升。身不动,名目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目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意不动,名目炼神,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元气自回矣。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性住则身屯先天之气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回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回,将见二宠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杰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纟因缦,结成丹质,而宠穴中水火棚交,循环不已,则神驭杰、杰留形,不必杂术白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直至丹田气满,结成刀圭也。请关注公众号:易经天下。订阅号:军师府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功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杰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静之笃,身静于杳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即澜心五以神助之,则其笨如火遍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运,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女后卦也。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到此地位,药即得矣。二气结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杰周流,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日甘露洒须弥。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养气到此,骨节已开,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来不息,时时吞咽,谓之长生酒。诀日:流珠灌养灵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豫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遇之不行,罪遭天谴。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自“养气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决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遭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吕祖百字碑注解
无忧道人(了空居士蔡衍颛)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释义:
养气忘言守:这里的“养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就是说涵养自己的元气。“忘言守”就是忘掉说话、忘掉意守,也就是去掉说废话的习惯,去掉对身体某个部位的特别意守。这就是保持清净的心态。
降心为不为:“降心”就是降伏自己的心,也就是将躁动不安的心绪给予理顺,从而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为不为”就是不为而为,也就是不能强制性的压制念头,必须合情合理的化解心结。
动静知宗祖:“动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那个知道“动”也知道“静”的,就是“宗祖”。这个“宗祖”是什么呢?那就是道家所说的“元神”,也就是我们最清净的心态。
无事更寻谁:没有事情干了,还要去搞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要你依动离动、依静离静,那个清清净净的心就是“宗祖”。明白了这个“宗祖”就是标准的悟道的状态,就不用再去特别的造作了。
真常须应物:“真常”就是真常之道,也就是大道。整句的意思是修真常之道的人还是要入世待人接物,也就是不能消极避世。
应物要不迷:这一句的意思是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不要迷失了清净心,也就是不要迷失了那个“宗祖”。
不迷性自住:永远保持清清净净的心态,真常之性永住矣!也就是“宗祖”永不迷失!
性住气自回:这句的意思是真性常住、形与神俱、神返身中气自回。身体就开始有得气反应。
气回丹自结: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体的气感反应慢慢会集中在下丹田位置,渐渐形成气团,仿佛像结了一颗“丹”。
壶中配坎离:这里“壶”是比喻下丹田。坎离是水火,比喻所谓的肾水、心火。这整句话的意思是肾水和心火必须自然匹配,也就是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丹田之气才能不断生发、不断旺盛。
阴阳生反复:这句话的意思是丹田之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自然循督脉上升,这就是“阳升”;阳气从头顶沿任脉降入下丹田,这就是“阴降”。如是周而复始。
普化一声雷:小周天循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大周天的“六根震动”“大药过关”的现象。气过玉枕关时,有些人会听到某些响声,这就是“一声雷”。也就是说小周天和大周天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小周天的反应很微弱,大周天的反应比较大。也因此许多人在小周天阶段并没有太深刻的体验。所以,吕祖只用“阴阳生反复”来形容小周天的过程。大周天则以“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来形容,表明大周天的反应比较明显。
白云朝顶上:这是描绘内气沿着督脉上升头顶的情景。用“白云”来形容内气运行的感受;“白云”是似乎有形象,但又非常轻柔。许多练功者以为内气的运行是一股很明显的东西,其实不是的。内气的运行常常是非常柔和的,只是某些地方特别堵塞,才会感受到一股明显的力量。
甘露洒须弥:“甘露”原指清净的露水。这里比喻甘美的口水,也就是所谓的“金津玉液”。“须弥”就是须弥山,是佛教中传说的最高大的山,这里是形容人体的最高点,也就是指头顶。这整句话的意思是“白云朝顶上”之后,就化成甘露进到口里。也就是内气走到头上往下降时,嘴里的口水增多了,同时觉得口水也很清甘。
自饮长生酒:这里的“长生酒”就是上一句的“甘露”。吕祖是告诉我们嘴巴里面的口水增多了,千万不要吐掉,要慢慢的吞下去。这种口水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是“长生酒”!
逍遥谁得知:这一句是描绘练功到一定程度的身心体验。“逍遥”就是安闲自在、无牵无挂。这整句话是描绘了修炼有成者身心愉悦的那种殊胜境界。“谁得知”是说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坐听无弦曲: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修炼到这个程度,每逢安静下来就可能会有某一些听觉上的幻响。“坐”是泛指修炼者一切安静的时候。“无弦曲”是指一切声音,包括心中的某一些幻听。
明通造化机:“明”就是明白。“通”就是通达。“造化”是指天地万物。“机”就是奥妙、规律。“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这两句是告诉我们功夫到这个层次只要每逢安静下来,自然而然地听着种种的声音,不慌不乱、不取不舍就能深入境界,从而明白天地万物的奥妙。
都来二十句:这句话是告诉我们《百字碑》一共有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端的”就是一定的意思。“上天梯”是上天庭的梯子,这里比喻“得道成仙”。“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这两句总的意思是:一共二十句是得道成仙的绝对秘诀!
扫码关注中国风水研究会
扫码关注军师府
扫码关注易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