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心指的谁,周公吐哺的哺指什么
内容导航:
Q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周公指的是谁啊?
周公姬旦(?~公元前1105)
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
Q2: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这句话啥意思?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操的诗歌《短歌行》。
“周公”两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典出:《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才,接待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
Q3: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是什么意思?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释义: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Q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吐哺”出自何处?“周公”是指谁?“周公吐哺”该如何解释?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
Q5:历史上的周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周公,即姬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一生虽然没当过一天帝王,但是他在周建国和立国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一直深受人们崇敬。尤其是他的宽大胸怀、他为人的诚恳、他的智慧,成为后人歌颂的对象。
在讨伐纣的过程中,周公辅助武王,立下了无数功勋。周建国以后的第二年,武王就去世了。周武王在重病之中,天下还没有安定,大臣们都很紧张,作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更是心急如焚,他沐浴斋戒,亲自为周武王祭祀鬼神,以求痊愈。但是病魔后来还是夺去了周武王的生命。
周武王去世以后,立他的儿子周成王即位,当时周成王只有几岁,就让周公代理成王行政。这时正是周王朝的多事之秋,虽然消灭了纣,但是国家刚刚建立,商的旧臣中还有不少人在谋划有朝一日能够灭周复商;诸侯虽然在灭商的过程中齐心协力,但是灭商以后的权利再分配仍然具有明争暗斗的意味;而主要的问题还是来自周王朝的内部,所以这个时候,周公操理朝政,可以说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心血。
周公操持国家大事,虽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此存有疑心,因为他们认为周公这样卖力,可能是自己想夺取王位。
因为当时周代的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法还没真正形成,而商朝采用的方法是兄终弟及,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人们的这种担心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担心首先来自那些想当君主的人。
周公的三哥哥管叔心想,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商代王位继承法,这君主之位应该是他的,因为他比周公大,现在他这个哥哥反而要听弟弟的话,感觉很丢人。
他就和弟弟蔡叔在背后议论,而蔡叔也有这种看法,蔡叔说:“我看这个姬旦整天忙得不得了,肯定是不怀好意,他不想当君主才怪了。我还听人说,姬旦最近常常占卜,这是不是在确定他什么时候当王?”
管叔说:“可不是嘛,现在成王确实是小,但要论当君主,也轮不到他啊。”
他们俩越议论越来气,后来又说到“三监”的事。周武王灭商以后,并没有将商纣王的后代都消灭掉,而是给他们合适的出路。他曾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了领地,周武王是个细心人,他又怕武庚会造反,就又将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的封地围在武庚的周围,这样对武庚也起到监视的作用。
这本来是周武王的意思,和周公并无瓜葛,但这时,管叔和蔡叔硬是认为这是周公捣的鬼,把他们几个弟兄都派到外面去,好让他自己在镐京称王。
他们找到了霍叔,霍叔认为周公是个正派人,不会干这种事,但是后来在他俩的怂恿下,也对周公的用意产生了怀疑。
管叔和蔡叔存了这份心后,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在朝廷和各个诸侯国中散布周公的坏话。他们还煞有介事地说,周公打算谋害成王,好自己篡位。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周成王的耳朵里。周成王这时还很年轻,他对宫廷斗争的复杂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于是就听信这些谣言,开始讨厌起周公来,而且处处事事躲避着周公,生怕他害了自己。
周公知道这件事后,当然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委屈,但是他在这个时候头脑十分清楚,现在国家万事当头,如果陷入这种纷争之中,无异于把国家推向灾难,个人的委屈是小事,国家的大事才是最根本的,何况自己不做亏心事,也不怕别人议论。
姜尚和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召公得知此事后,都为周公解说,并且明确表示支持周公的所作所为,三人决心同力辅助成王,共成大业。
周公的儿子伯禽要到曲阜去,代行鲁公的权力,临行时,周公把他叫到自己的身边,谆谆告诫他:“一定要以国家的大事为重,不能有丝毫闪失,像我这样的身份,武王的弟弟,文王的儿子,成王的叔父,应该说不卑贱了吧?但我也是处处小心谨慎,不敢稍有懈怠。我为了处理国家的大事,常常是洗一次头发,要停下来好几次,将头发握在手上,好去处理那些国家的急事;有时吃一顿饭,也要停下来几次,去接见要见我的人。现在国家正等着人用,我不能因自己的缘故而失去那些投奔周的贤人。”伯禽把这一番话记在心中。后来他的这种“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的精神成了一种崇高的境界,鼓舞着无数人去为国家的利益而尽力。如曹操就曾作过诗,他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个王叔自从对周公存有偏见以后,就处心积虑地谋划自己的利益。
这时,商灭亡已有一段时间,商纣王的儿子表面上说他没有灭周复商之心,但是暗地里却在为灭周做准备。他听说三位王叔对周公有异心,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立即派人去和三个王叔联络,并且送给他们很多金银财宝。
他看到三位王叔不拒绝,就自己亲自出面,去和王叔们密商,他极力挑拨三位王叔和周公的关系,添油加醋地说,周公早有代成王而自立之心,而且还编造出周公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干掉三位王叔的所谓计划。三位王叔至此决心已定,要和武庚一道,共同去对付周公。他们结成了反周公的联盟。
过了一段时间,武庚和三位王叔看时机已成熟,就公开起兵,去攻打周的京都镐京,一些不明真相的小诸侯国也参加了反叛的行列。
周公立即集结大批的军队,要将这次叛乱镇压。出兵之前,周兵举行了宣誓,周公以周成王的名义,写了一篇宣誓词,这就是《大诰》,他说:“今奉成王之命,讨伐叛逆。武庚、三监,欺我王年幼,要夺我周江山,实在是逆天违人。我等将士,出兵讨贼,胜负在此一举。”
三军齐声欢呼,浩浩荡荡向东开出了京郊。周公此次亲率几万大兵,先攻武庚,与武庚的叛军交战几个月,最后才消灭了武庚,武庚本人在逃跑中,也被周兵追上杀了。
灭了武庚后,周公的兵马又直指管叔的老巢,管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上吊自杀了。
蔡叔的军队后来也被周公的兵马包围,蔡叔看到大势已去,只好亲自到周公军中认罪,周公将他削职为民,放逐到边疆去。至此,一场历时三年多的征伐叛逆的战斗才告结束。
周公回到京城,仍然兢兢业业地做他的工作,他代周成王执政七年,周的政权得到极大的巩固,国家也日益兴旺发达起来。又过了几年,他见成王已经长大,能够处理国家大事了,就把政权交给了他,他又退居到臣下的位置上。
被放逐的蔡叔知道这事后,真感到无地自容,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惭愧,他感叹道:“像我们这样的人,真是不能和周公这样胸怀博大的人相比。”
周公就是以这样的坦荡胸怀征服了他的敌手,也征服了后人。
Q6:历史上真实的周公是谁,他真的会解梦吗?
提起《周公解梦》这本书,无人不晓,你可能没有看过,但是你绝对听过。街头、庙口拿个小板凳,放本《周公解梦》、《易经》,收费算卦的人,更是多如牛毛。 那这里的周公究竟是谁?他真的会解梦吗?和解梦又有什关系?
其实《周公解梦》中的周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姓姬名旦,姬旦,也称周公旦。他是周成王姬诵的叔父,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梳理一下就是说:周公,是姬姓后代,叫姬旦,他的父亲叫姬昌,他有个哥哥叫姬发,有个侄子叫姬诵。他父亲姬昌的王位有他哥哥姬发继承,他哥哥死后王位是他侄子姬诵继承。他的父亲、哥哥就是《封神演义》里姬昌、姬发历史原型。结合起《封神演义》是不是就熟悉多了。
姬旦因是王室贵族,并且为周朝的建立和治理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父亲为未来的周朝打下基础、哥哥消灭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他是周朝统治者的弟弟,所以别人又称他为周公。
后来他哥哥死后,他的小侄子继承王位,但是当时侄子太小,不能理政,所以周公没有去封地,而是留下来辅佐他的侄子周成王姬诵处理国事。打个比方:周代盖房子,周公的父亲打下了地基,周公的哥哥盖好了房子,本来是要自己的侄子来装修房子的,只是侄子太小,所以周公出来出人出力来装修了。
在周公辅佐周成王治理国家的同时,周公对于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做了很大贡献。再加上后来孔子的大力推崇“文物周公”,所以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所以有了孔子“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孔子尊崇周公,就像后代人尊崇孔子一样。
因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成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因此,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即是周公旦。
这就好比小时候吃过一种辣条,叫“唐僧肉”,之所以叫“唐僧肉”,就是为了扩大这种辣条的知名度,使其畅销而已。《周公解梦》也就是后代人借用了周公的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