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邱清辉:浅谈《七真天仙宝传》的启示

《七真天仙宝传》是一部宣扬全真祖师王重阳及其七位弟子修炼成仙历程的说唱小说,相传为扶乩而成,现今流通本多为康熙壬辰年京都北阜双龙寺礼义堂刻板。此书很少受到道教学术界的青睐,《藏外道书》只收集了光绪年间黄永亮道人的《七真因果传》,而黄永亮在序中说:七真一书旧时有之,惜其文不足以达其辞,趣不足以辅其理,使观者恐卧而听者走,终年置之案头不获一览。光绪年间另一道人潘昶曾在他的《金莲仙史屯卦》云:君子几,不如舍。《悟真篇》言:人生虽有百年期,夭寿穷通莫预知。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妻财抛下非君有,罪孽将行难自欺。大药不求争得遇,遇之不炼是愚痴。马丹阳经过王重阳的一番激发砥砺后,舍弃家产俗缘,潜心修炼而得证大道,无疑是诠释全真出家思想的典型范例,同时也向人们宣扬了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的人生哲理。

2、孙不二毁容行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用说年轻女人了,东施因为效颦而成为千年的笑柄。但是对修道者来说,爱美却是一大障碍。《庄子》云:凡外重者内拙。凡是注重外表的内心必然笨拙。第六回记叙了孙不二消除我相之执着,自毁容颜之壮举:孙不二听师言满脸羞愧,进厨房毁花容世间罕稀,将清油来熬滚水火无济,脸向油倾刻间好似钟旭,吃生姜长肉瘤巴巴蒂蒂。第七回记叙了她屈尊行乞之起始:不二拜谢师尊假装风魔,身穿破衲袄,竟往河南洛阳而去,一路化饭充饥,晓行夜宿。到了洛阳,白日长街化斋,夜间古庙安身。

孙不二为表诚意,于锅中炼油致沸,激以冷水,顿时油珠四溅,她覆面其上,不惜毁容而去街上行乞。她认为色身是假,容貌是假,体段是假,毫不吝惜地捐弃假身,搜见了真身、真容。她舍家在先,舍身在后,经过火狱烧烙而获得了清凉、清静和大美。当她舍弃美貌时,她的道障也解除了。男子们看到她那疙疙瘩瘩、丑陋至极面庞,自然就失去了对她的垂涎,不会再对她产生任何非分之想。正如《道德经》所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清代刘一明说:其修道者,决不可务外失内,弃真以从假。孙不二正是这样务内弃外,抛家弃容,行乞街头而证悟大道,受到世人称赞和崇拜。从前,世人因她的容貌美而称赞她、厚爱她;她得道后,世人因着她的心灵美而赞美她、礼拜她。但此两美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假美,引人色心、诱人欲心;后者是真美,发人善根、启人道心。

3、邱处机磨心苦修

《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说:入圣之道,须苦志多年,积功累行。苦修磨砺是全真教在修心炼性时必须经历的一段过程,只有通过修炼和磨砺才能达到超脱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成就大道。

邱处机从拜师入道即开始经历重大磨难,他的修行过程是全真七子中魔考最多的一个,他受尽天魔、地魔、人魔、神魔、鬼魔、兽魔、精魔、财魔。在第八回中王重阳祖师曾提醒:你今虽大道全领,谨防磨难考验,相藤蛇入口,饿劫凶狠,须当谨记。在第十九回中提到马丹阳曾因邱处机一念思饮而与其割断蒲团分路而行,令邱处机忏悔异常,决心从今饿死不动妄念,写一戒牌,带在身边:酒色双忘财气清,妄起贪心遭天刑,手接银钱筋骨断,骗人器物虎狼吞,口尝滋味肝肠坏,暗动无名化灰尘。从今若不存心守,堕在丰都不转人。随即开始了他的七次饿劫。只因饥饿思念米儿、面汤之心惨遭七次险些饿死的经历,可见邱处机修道过程之坎坷与全真道持守规戒之重要。

然而,在第二十二回又写道:受尽千般苦,吃过万样亏,苦到今日道德光辉,走尽天下路。受过世上人欺,苦到今日足食丰衣。学尽旁门道,拜过无数师,苦到今日三教归一。以及第三十二回:封邱卿天状元演教天尊。可见,磨难不但是修仙证道的必由之径,而且磨难的多少和得道的层次是成正比的,经历的磨难越多证道的果位也会越高。

4、刘处玄力战色魔

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在第十二回中写道:为色不孝二爹娘,为色父母失供养,为色弟兄各惨伤,好色多病无生长,好色家业必败亡,纣王江山妲妃丧,宠爱褒姒周幽王,劝君回头把道访,身中自有真阴阳,空即色兮多快畅,炼精化气躲无常。可见修道是必须戒色的。第二十六回中不觉得见宫女动了淫心,有玉帝合老母心中恼恨,将刘祖从天庭打下凡尘之语就是一个铁证。

刘处玄只因一念之差而前功尽弃,被贬下界重新修炼。他本已经过潜心修炼,达到性命圆融,阳神出窍,飞腾直上九重天,升至凌霄玉帝前,却因色心未净而被贬下凡界重修。因为色心未净而功亏一篑,刘处玄悔恨不已,下决心将色魔炼正。经过重阳祖师的指点,刘处玄放下尊严,无视别人的奚落和讥讽而栖居妓院,磨炼色心。最终能够:心猿意马牢拴紧,常想猛虎把我吞,或想死尸臭难忍,或想妖怪妄摄魂,或想蟒蛇来缠颈,或想恶兽来伤人,或想蜈蚣将烟喷,或想赖毒螛蚂侵,老者当作姑娘婶,中年好比姐妹们,年轻犹如女侄等,相见由如我生亲(第二十七回)坐怀不乱,不为女色所动,色心炼尽,得成正果。

5、谭处端含笑迎辱

#p#分页标题#e#

《道德经》中有江海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和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等含垢忍辱之语。《庄子》云: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可见自老庄以来道教就尊崇忍让、柔弱、含垢忍辱之德。全真《功课经》也说:愿弱己饶人,潜忍忿怒,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尹志平的《北游语录》中称:凡人无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杀害,莫非还宿债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谨说:乃至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可见含垢忍辱为全真道真功的重要内容。

王重阳祖师的七位弟子个个具有含垢忍辱之德行,只谭处端更显突出,他能化忍为迎,主动去迎接别人的侮辱。在第十八回中写道:酒、色、财心一刀两断,只恨这一点气心,还未了然谭祖前来化斋,王祖持拳,将门牙损坏,谭祖拾起门牙,大笑而去。自己说该打,世人都照这样打来,我才好过,心中全无嗔恨。这一拳消尽平生孽,助使他道果圆成。所以清代刘一明在《通关文》里说:以不耻为耻,以不辱为辱,好强自胜,只欲人服我,我不去服人;只知高于人,不知下于人。妄想闻道,难矣。

6、郝大通不著枯坐

第十八回中说王重阳在空中慧眼观见郝大通枯坐桥洞,穷守空山,死炼血性,难成正觉。于是王重阳变成一老者,前去磨砖点化他。老者拿着砖头整天在他面前磨来磨去,磨了半月,只磨得郝大通心慌意乱。于是郝大通就请求老者另择磨砖的地方。老者说:我这砖头磨过三年九载,日后必成美玉。犹如明镜一般,能照天地日月。太古笑曰:砖是砖,玉是玉,磨砖岂能成玉?老者反问:你说我这砖不能磨成玉?人岂能久坐以成仙乎?太上有言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成仙要有功善,岂是坐得成的?这样郝大通才有了他在华山把功挣,七十二洞功立真的奇迹。

《龙门心法》里称枯坐为打坐偷安志小愿窄,说:迷着则爱缘生,醒悟则爱缘灭,须要时时觉悟,刻刻承当,心上着一毫所爱之事物,俱要即刻舍绝,不许复因缘起。爱喜睡者即当坐,爱喜坐者即当行,爱喜舍者,心神自然活泼;爱喜无者,灵性自然空虚。《悟真篇序》曰: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清静经》说: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可见修道是不能执著于形式、拘泥于盘腿静坐的。书中郝大通放弃枯坐后而成道的故事,让全真道性命双修思想变得更加明晰,同时也是对全真内修真功,外积真行义理的一个解说例证。 

7、王处一侍母行孝

孝敬父母师长一直是道教的优良传统。早在汉代经典《太平经》中就有行持孝道的记载;到唐代忠孝义慈已成为修仙证道的必备条;到宋元年间还出现了一个忠孝道派;全真祖师王重阳也非常强调孝行在修道中的重要性。他把孝道作为教化世人的理论依据。他在创教之初从儒家浩瀚的经典中独选《孝经》作为全真弟子的必修课程,可见他对孝道的重视程度。《七真天仙宝传》中也充满了孝敬父母师长的思想,第十七回中叙说王重阳羽化后弟子们不惧艰难险阻将灵柩抬往陕西的事情就是超乎常人的孝行。然而七位真人中王处一对孝道的行持尤为突出,他是先尽孝道后入仙道的。

第十二回说:有一个姓王,名处一,字玉阳,生于金皇壬戌年。三月初十午时生、幼而敏慧,长而慈仁,十八岁为黉门秀士。因母年老,长染疾病,故而废学,未能上达,常在家中,侍奉老母,问安视膳,左右不离,衣不解带,药必亲尝。平日喜看三教经内,素有好道之心,为母乞寿,叩许持报恩斋三年,诵报恩经一藏,广积阴功,好善乐施,及至母死,终身茹素。王处一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奉亲行孝是是凡人被度脱必不可少的条件。他也是因为持戒行孝才具备了修仙证道的慧根,后来才具有第十八回中所描述的登台祈雨、不惧火焚、饮鸩不死等神通。所以清代王建章在《仙家修品术》里说:孝者,人道也,非仙道也。然欲学仙道之长生,必先修人道之孝行。人道未了仙道难全。

三、积累外功在修道中的重要性

#p#分页标题#e#

在全真教修道过程中,外功积累同内功修炼一样不可或缺,并且与证道果位的高低密切相关。如第十六回所言:千年不死又如何,成仙还要培功果。《七真天仙宝传》多次提到要积满三千八百外功才能得圆道果。在第三十二回中说,邱处机八十岁遍游天宫,只因外功不够,玉帝命他下凡间,在各省开七十二处丛林广度世人,直到一百二十岁功果圆满才应召上天受封。这说明外功的积累在修仙证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王重阳在度化七真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提醒弟子们要注意积累外功,因此七位弟子的聚合过程就是他们的外功积累过程。在最后一回写道:三千功,八百果,百千万亿都把三灾躲性命双修,结就金丹果,只候书诏。脱壳朝金母,脱壳朝金母。此书通过记叙各种感人的事迹,反复强调积累外功、济世度人在修仙证道中的重要性。七位真人都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弘扬了悲天悯人的普度思想,成就了自己的金丹大道,直至功圆果满丹书诏,脱壳飞升上九宵。

《七真天仙宝传》采用通俗的说唱文体,精湛而又浅显易懂的词汇,富有韵味的诗词行文,对道、释、儒三教义理深入浅出的剖析,不失为教化道教门徒和广大民众的上佳劝善著作。

(本文作者:邱清辉,原文曾发布于《恒道》2016年第四期)

  • 上一篇:上清握中诀卷下
  • 下一篇:秀荣遗雅韵,晋北留仙踪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