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家家都有神明住,不知神明住何处。宅门门神和灶神,全凭三尊把家护。


说起的神明,可谓是虚空法界无处不在。而与人生活有关的神,也是非常之众多。


最常见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三尊神,在我们建房筑宅安家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住在每家每户之中,来保护人口清洁,宅舍光明,阖家安康了。他们三位尊神就是“宅神、门神和灶神”。


那么我们今天先来谈谈这“一家之主”的灶神,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礼诵《灶君诰》,阖家保平安


志心皈命礼。

命承北斗,位镇东厨。为五祀之尊,得九灵之道。作上天之耳目,司上下之灾祥。记录功过,权衡善恶。造化悉由于水火,万民皆赖为陶甄。祸福总归于善恶,六耗悉皈于醮谢。四时迪吉,八节呈祥。叩之则应,有感必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家司命,太乙奏善,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


志心皈命礼。

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于北斗之中,察善恶于东厨之内。赐福赦罪,移凶化吉。安镇阴阳,保佑家庭。何灾不灭,何福不增。有求皆应,无感不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元皇定国护宅天尊。


愿以此文,福佑善人。爱家爱灶,永享福身。志心称念,定国护宅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一、灶王爷的来历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灶神,或称灶君、灶王爷,是中国百姓十分亲近的神灵。无论宫廷、民间,灶神信仰非常普遍。灶神来历,众说纷纭。据史书记载,灶神有炎帝黄帝、火正祝融、先炊老妇、种火老母、张单(张禅)、苏吉利等。


目前,民间灶头所供灶神多为张单,黑面长须。灶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原为主管饮食之神。汉代以后,灶神成为上天派驻下界的监察使,其主要职责不再是掌饮食,而是掌握每家每户之寿夭祸福。老百姓希望灶神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逐渐形成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敬灶安灶习俗。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汉书·郦食其传》。里面说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意思的是说做君主的以百姓为最重要的事。而对于百姓来说,吃饭就是其最重要的事了。


的确如此,在古代农耕文明的社会中,吃一顿饱饭,吃一顿好饭,并且顿顿能吃饱,顿顿能吃好,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吃”就成了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且必要任务了”。


从最开始的“露天吃”“生着吃”,到逐渐的“建房吃”“弄熟吃”,以至于后来“填饱肚子吃”“治病养生吃”“修道服食吃”等等,“吃”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相当的重要性贯穿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所有历史。但是无论怎么吃,都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自己有的吃;第二,不用为吃愁;第三,吃完不生病且能保持健康,这成了人们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人间关注这件事,天上同样也关注这件事。天上有“天厨”“云厨”,也就是天庭的厨房。天上的厨房由神明主掌,那人间的厨房为了解决那三个问题,所以也需要有神明来主管这事。于是乎“灶神下降”,古人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灶神。后来我们就在《礼记》礼器篇孔颖达疏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于是灶神就正式在这个阶段于人间显化露名了。也有“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的记载。总之灶王爷就这样的来到了人间,住在每家每户,处理着“有的吃、不用为吃愁、吃完不生病且健康”等种种的问题了。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1
灶王是谁

灶王又称“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等,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主管饮食之神。旧时民间灶王信仰颇为广泛,多将灶君像供奉于灶头。


古代文献中,对灶王是谁有多种说法。《淮南子·汜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汪葵《事物会源》则以黄帝为灶神。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按照《淮南子》与《事物会源》的说法,灶神就是这两位老祖宗的化身了。


而孔颖达在注疏《礼记·礼器》时却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吕氏春秋》则曰:“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汉代许慎《五经异义》等书记载,灶神为苏吉利。又有人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庆忌,有六个女儿,都名察洽。


上述已有六说,灶神皆非同一人,但都承认只有一位灶神。而《敬灶全书》另立一说,分立东、南、西、北、中五方灶神之目。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灶神就更多了。据称商朝末年,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纣王,历经多次浴血之战,终于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师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将领牺牲后,都能受封为神;但广大冲锋陷阵的士兵,战死沙场,却都未受到封赏。这些游鬼冤魂,死于归宿,心中不快,难免闹事。姜子牙了解这一情形后,便将战死的士兵封为灶神。这样一来,既可制止鬼魂闲荡寻衅,又可将家家户户管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2
灶神源流

灶神崇拜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门户、道路一样,是古代中国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对象。最早的灶神炎帝、黄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来的。宋王茂《野客丛书》卷20引《淮南子》曰:“炎帝主于火,死而为灶神。事始曰灶,黄帝所置。《古史考》亦曰:‘黄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


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祀典》引《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炎帝和祝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炎帝之“炎”,意谓火焰上升。至于祝融,名重黎,高阳氏颛顼之后,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是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


现在有人称火灾为“祝融之灾”,本此。关于黄帝,除了上述引文,明冯应京撰《六家诗名物疏》卷41亦引《淮南子》言:“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黄帝之“黄”,《释名·释采帛》说:“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可见,黄帝原本是光明之神。无论火神,还是光明神,都是先民敬畏自然而产生的崇拜。


在秦汉典籍中还有许多灶神是先炊老妇的记载。宋卫湜之《礼记集说》卷41:“孔氏曰:‘案少牢及特牲礼,皆灶在庙门外之东西面北上。’郑注:……此配灶神而祭者,是先炊之人。《礼器》云:‘灶者是老妇之祭’。”灶神是先炊老妇的说法也见诸《仪礼·特牲馈食礼》、《五礼通考》等古书。汉郑玄撰《驳五经异义·灶神》驳斥灶神为火正之陈见:“古《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搏颊(按古《周礼说》一条并见林公瞻《荆楚岁时记注》)。


谨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妇也,同《周礼》。驳曰:祝融乃古火官之长,犹后稷为尧司马,其尊如是,王者祭之,但就灶陉,一何陋也!祝融乃是五祀之神,祀于四郊;而祭火神于灶陉,于礼乖也。”由此看来,郑玄主张祭祀火神祝融于灶陉于礼不合,灶神当为老妇。不过郑玄的思想后来似乎有所变化,他在《驳五经异义补遗·灶》中说“灶神祝融是老妇”。





































































#p#分页标题#e#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p#分页标题#e#

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p#分页标题#e#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p#分页标题#e#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东汉以后,经典中的灶神形象是种火老母,《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宣称:“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夫二炁,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


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这是说昆仑山上的种火老母神通广大,在人家中则为司命灶君,监察人间善恶,记录并禀告天曹,决定凡人寿夭。种火老母这个神灵形象似乎将火神与先炊信仰糅合起来,并且职能有所变更,肩负司火、司饮食,督察每家每户之善恶祸福之双重职责。


除上述灶神外,古籍中还有许多不同名号的灶神。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一曰灶神名壤子。”明代徐应秋《玉芝堂谈会》卷13则说:“灶神苏吉利,妻王氏,名搏颊。”


明末清初方以智《通雅》卷21《姓名》“郭禅灶神”条则说:“灶神名禅,字子郭,不言姓郭。……元瑞云: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一曰灶神名壤子。广济历曰伏龙。《庄子》灶有髻。”从这些引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书述及的灶神另有张单、张禅、苏吉利;又有姓氏不详,名隗、壤子者;还有伏龙之称法以及有发髻之形象者。其中,张单、张禅,同姓同字,可能是同一个人物,“单”、“禅”因为字形相近而讹误,现在民间灶台上供奉的灶王爷大多是张单。


至于民间传说中,灶神形象就更多了,有火之精宋无忌成灶王,负心张郎变灶王,李姓负心郎变灶王,穷鬼懒汉张氏、姚瞎子、鸦片烟鬼成灶王等种种故事。不一而足,我们就不加枚举。


灶神之由来从火神、光明神逐渐演变成种火老母,再到各色人等,其职责也由司饮食到掌控人间吉凶祸福。这些变化反映出灶神崇拜之自然属性不断减弱,其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灶神形象多元化也反映出信仰者宗教观念之多元化。这是时代变迁、地域差异等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是中国百姓生产、生活实践发展的结果。


二、灶神职能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汉代以前,灶神的职责是“主饮食之事”,如郑玄《驳五经异义》称:“灶主饮食也”。魏晋以后,灶神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太上洞真安灶经》所云:“有炊母神母,……为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变饮血茹毛之化,就炼生还熟之餐,录世人功过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态触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圣旨。”


由此可见,灶神不单司人间饮食,似乎更重要的任务是监察百姓之功过。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也说到灶神上天白人罪,大者夺纪,小者夺算之事。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14所说:(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


不过在《微旨》中,一“算”以三日计,与前者一“算”一百日不同,但灶神作为上天派遣之督察使者的身份是一样的。明代陈耀文撰《天中记》卷15引《万毕术》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


清代《太上感应篇》更是详列灶神监管的数百种罪过,“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在《太上感应篇》中,灶神作为司命神的身份和职责非常具体、明确。从历代文献看,灶神的职能有个演变的过程,其司饮食之责渐渐淡化,其司祸福之责任不断强化,这种职能可以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十个字来概括。这样一位近在咫尺、手握“重权”的神灵,真是让居家百姓又亲近又害怕。


百姓亲近灶神是巴望他能上天多言好事,以便天帝奖善;百姓害怕灶神是担心他上天言坏事,以致天帝降罪。这种矛盾的心理鲜明地体现在祭灶风俗中。神州各地,祭品当中多用糖及酒,生动体现了人们麻醉、讨好灶神,期待他“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之心愿。雍正《陕西通志》卷45《时日》:“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饼,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恶事诉上帝也。(《延绥镇志》)腊月二十四日,夜设糟馔、果酒,祀灶扫舍(《兴平县志》)。”


宋代河南开封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卷10《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元代安徽歙县人方回《桐江续集》卷25《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昼夜二十五日始雪》诗云:“夜来闻祭灶,犹卖胶牙饧。雪欲为南瑞,风才作北声。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尝晴。造化难窥测,神奇易变更。”人们用酒糟醉司命,用糖饼泥其口,企图灶神上天多说甜言蜜语,无法说恶言恶语。这种只言好事,不报恶行的心理,反映了百姓祀灶的功利色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对子。人们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书》所收《东宫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劝善文》说:“吾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道经造作者作如是说大概反映了老百姓求平安的意愿。古往今来,民间流传着许多灶神保平安的故事。宋洪迈《夷坚丁志》卷20《杨氏灶神》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南城有一大富人家杨氏,长子不肖,杨父将他赶出家门。


这个不肖子只好躲到牛圈中去栖身,其时霜重月明,天寒地冻,藉草取暖的他怎么也睡不着。可是偏偏祸不单行,恍惚间,一只猛虎扑将过来,还有数伥跟从,欲加害于他。不肖子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突然一阵劲风刮过,猛虎似乎被什么东西驱逐一般,仓惶逃掉,众伥也四下散走。


这时灶王爷和土地公出现了,只听灶王爷斥责土地爷:“你多年来消受杨家的祭拜,今天却纵虎为暴,如果不是我及时召来神兵,杨家长子就遇害了。我是杨家灶君司命,你晓得吗?”土地谢罪告退。杨父得知详细经过后,父子和解。


此后,杨家祭拜灶君更加恭敬了。乡亲街坊开始相信,灶神能够救人于危难,会保一家之平安。除上述灶君驱赶猛虎,民间还流传灶神智斗三尸神,保一方平安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老百姓对灶君的期待。“下界保平安”,这恐怕也是人们亲近灶神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如果说以上这些故事带有传说性质,那么灶王药签对古时缺医少药的百姓来说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解除病患的积极作用。巴蜀书社版《藏外道书》第4册《敬灶全书》收灶君内科仙方、外科仙方各五十方,这些方子吸纳中医智慧,有相当的科学依据。


三、祭灶习俗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我国古代早就有了祭灶的习俗,《礼记·月令》已有记载。秦朝将祭灶神作为“五祀”之一。到了汉代,祭灶成为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如司马迁在《史记·武帝本纪》中记载:“于是,天子始亲祠灶。”南北朝以后,对灶神的信仰已成为民间的习俗。隋唐以来,灶神信仰日益普遍,一直延续到近代。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述:灶神每月最后一日上天,为的是向天尊汇报人们的善恶功过。罪大的“奇纪”,减寿三百天;罪小的“奇算”,减寿一百天。《易内戒》也有类似的说法:灶神每月月底上天,向司命神报告人的过失。司命神根据灶神的汇报,按照过失大小来剥夺人的寿命,最少三天,最多三百天。灶君的职权就这样逐渐扩大,由管一家饮食而变为操一家生死祸福,并且随时记人功过善恶。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1
灶王爷与人的“互动”

中国传统节日有非常多,尤以腊月和正月的节日最多。因为腊月是年尾,正月是年头。年尾要有个好收关,年头要有个好开始,所以一些重大的节日就这样被这两个月份“承包了”。


腊月的节日从腊八开始吃腊八粥作为整体节日的“预热”,正式的一连串的庆祝就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了。腊月歌说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从糖瓜粘的那一刻起,节日的“焰火”自此点燃。为什么二十三,糖瓜粘呢?因为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祭灶日(也有腊月二十四祭灶的),民间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爷会在小年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以定赏罚功过。


于是呢,民间就在各家各户的灶王爷像或灶王板前面,摆上“鸡鸭鱼肉虾,蛋果糖酒茶”来供奉灶王爷。并且在灶王爷的嘴上涂抹上“糖蜂蜜甜瓜”等,期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宫降吉祥。”人们以这种期盼,来祈求得到灶王的护佑,天神的赐福,保佑一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供品供奉完毕,抹好糖后,人们就将灶王爷的画像请下来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后在年三十的子时贴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将灶王爷从新请回家中,保佑家里新一年的安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2
安灶敬灶

灶君对百姓护佑有加,上天则言好事,下界则保平安。人们自然对其感恩戴德,敬奉殷勤。实际上,中国古代祭灶很早就受到朝野重视。明胡广等纂《礼记大全》卷22《祭法》:“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这说明先秦七祀中,灶居其一。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祠灶经》一卷,正史注意收录《祠灶经》,说明祀灶风俗在当时社会的影响颇大。到清代此惯例在上层社会中犹存,清乾隆《御制诗集》五集卷100《坤宁宫祀灶日作》称:“东厨灶神位前,亦致三叩。予六十年谨遵弗忽,普祈年谷顺成,民物康和,所为有其举之,莫敢废也。”


至于民间,灶神信仰更为普遍。在长期的祭拜活动中,百姓中流传着供奉灶王爷灵验的种种故事,《后汉书》卷32《樊宏阴识列传》所载阴子方以黄羊祀灶而获富贵大概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是这样的:汉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孝子,在一个腊日早晨做饭时见到灶神现形。


阴子方赶忙恭敬地拜倒在地。当时他家正好有只黄羊,便杀了供灶神。从此以后,阴子方暴富,阴家世代昌荣,一家之中两人封侯,数十人为官。所以,后人常效法阴子方腊日以黄羊祀灶,以求荣华。除黄羊祭灶之俗外,民间还有其他一些祭灶宜忌。


据清代于敏中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卷148《风俗》引《月令广义》记载:“燕俗图灶神,锓于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鬻,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为秣马具,合家少长,罗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为迎灶。”


乾隆皇帝钦定的《日下旧闻考》记述了燕地民间焚纸印灶马,别具糖饼,恭送灶神,期盼灶君尊口择言,上天言好事之有趣习俗。到纪晓岚等编纂《四库》时:“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如刘侗所称也。”看来,即使时间流逝,各地群众对灶神的虔诚供奉依旧。


方士与徒也十分看重祭灶,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2《武帝本纪》记载方士李少君“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于是天子始亲祠灶。”


同样的语句又见诸《史记》卷28《封禅书》。这个材料大概是有关炼丹与祠灶关系的最早记载。宋张君房总编《云笈七签》卷65说:“还丹不先祭,作不成。又斋三日,以清酒五斤、白脯一二斤,祠灶神。”同书卷75意思略同:“凡欲合药,先须祭灶。办以种种香华、五果、酒浆、酥蜜油等,大须洁净。”追求长生,炼丹是十分郑重的事情,而要炼成金丹大药,必须祀灶,这充分显示出灶神在道士心目中的地位。对灶神的信仰比民间祀灶更能显示出宗教规范及神学色彩,我们以《太上洞真安灶经》为例来说明:


司命灶君主镇中堂,唯好清净,匡护黎民,凡人若能慎护厨灶,无令铜铁刀斧之器、飞禽走兽之毛、不净柴薪、厌秽之水。若犯忌讳,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仪,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锅安净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养酒果召请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灵,如对真灵宣示祝曰:“北帝上灵,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为主。神水洋洋,香灯齐举,仰望灵轩,来临醮所。”


祝毕用柳枝沾水,洒于醮席。又祝曰:“泠泠陈月食,精膳难思议,五香清净水,芬芬柳洒之。”如是依经转诵,对圣披陈,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恭弟顺,尊卑禀序,大小相承,人凶欢悦,家道昌隆,骨肉安栖,寝膳和泰,岂虑灵神恶鬼兴祸害人,切忌高声大语,触讳冒殃,厌秽腥膻无令触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灾。


《太上洞真安灶经》对敬灶醮礼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包括祀灶吉日、酒果摆设、案台布置、祝咒用语以及注意事项等。


清代《敬灶全书》所收《敬灶篇》则比较简洁明快,该篇列举了几条祭灶准则:一、每月朔、望,灶前看烛明灯,供净水一杯;二、每日早晚,上清香一炷,灶前常宜洁净,上灶必先洗手;三、每月三十日,乃灶君上奏之期,至戊亥时刻,合家虔诚敬拜,可保家庭清吉,人口平安;四、八月初三日,灶君圣诞。八月二十四日,元君圣诞。宜供献香花,诚心拜祝。是书认为灶君最灵最显,人们不懂虔心敬拜,而去奉祀他神,是舍近求远之举。一般人家丁口不安,事不遂意,都是因为不知恭敬灶神的缘故。


以上种种敬灶事宜都是在立灶之后奉行的,至于安灶之法也是有讲究的。唐朝欧阳询所编《艺文类聚》卷80《灶》说:“立灶于屋中央,口向西,灶四边令去釜九寸也,以砖及细土构立之,亦勿令穿坼,神灶之法毕矣。”这是要求立灶于屋子中间,灶口向西,灶台四边距离锅釜要有九寸。


神灶当以细土及砖构建,务求牢固。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10《庖灶》详细记载了时人作灶之法:“当辰巳间,巢地取土,先掘去上五寸,以水、美酒一升合和泥之。以癸亥日修之,此日安灶自如也。作灶法,广四尺长五尺;欲安两釜,长七尺,子孙富贵。作灶余泥,不可泥井,井余土,不可泥灶,大凶。”?


此言作灶吉日良辰、材料、尺寸、禁忌,反映了古人作灶相当讲究。另外,清朝顾录《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4认为壬子日灶神死,此日治灶不妥。这些说法有的来源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有的体现了信仰特征。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3
祭灶形式

唐代以前,习惯上以农历十二月初八或每月晦日为灶神上天之日,通常都于是日祭祀灶神,但也有在七夕祭祀灶神的。宋代以后,灶神上天的时间发生了变化,江北地区的习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灶王上天之日,江南地区的风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王上天之日。


旧时每逢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唯恐得罪这位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使者。祭灶时,一面烧香磕头,一面口中念祷,请求灶王在玉皇大帝御前多讲好话,不讲坏话。祭祀者相信,供桌上所放的供品是给灶王爷吃的,只要将其灌足酒、使其吃饱饭,灶神吃了人的东西后自然嘴软,只好捡好事向玉皇大帝汇报了。此外,祭祀者还把烤化的饴糖抹在灶王爷画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神的嘴,使其无法说坏话。


宋代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里将祭灶的形式、禁忌及供品等,阐述得一清二楚,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要好酒好菜讨好灶君,目的是为了请其上天少说是非,讨个吉利。


因为灶王的奏报与人们的祸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祭灶必须虔诚,并有所禁忌,不得触犯灶君老爷。据说西汉有个阴子方,祭灶虔诚,一心向善,因而发财,成为名震一方的巨富。


清朝有一部《太上宝筏图》,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人广积阴德,多行善事,灶王将他的善行向天神作了汇报,于是便得到了实惠:家中两人科举及第,跻身官场;老两口也健康长寿,安度晚年。这些故事,都说明灶君信仰在不断扩大,尤其对下层百姓影响极广。《敬灶全书》、《灶君宝卷》等书,劝人为善,也都借的是灶君的名义。


过去人们习惯在灶门上,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人们寄托于灶王身上的希望。送灶君上天,有一定的仪式。通常是先将灶君画像揭下,和元宝等一起焚化,以示恭送灶君上天。


有的则用花花绿绿的纸糊成轿子,将灶神、纸马放入轿内一起焚化,以示灶君坐轿上天。有的将“灶君马”和《送灶君上天疏》以及秣一起送入灶内焚烧,表示送灶王骑马上天。还有燃起一枝马尾松,一边烧,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蓬青松一蓬烟,恭送灶神上西天”,也表示送灶君骑马上天。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4
接灶仪式

将灶王送上了天,还得负责接回来。灶王爷上天呆多长时间呢? 这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灶王在除夕之夜,偕同其他神仙一起从天而降,灶君为诸神作向导,给千家万户带来吉或凶、福或祸。到了正月,诸神都返回天上,只有灶君还留驻人间,居于小小的灶头之上,继续伺察人们的善恶。


还有一种说法是:灶君上天奏事,来回总共七回。清代吴曼云《江乡节物词》云:“迎神薪突正衣冠,灶马纷纷乍解鞍。来复只须占七日,笑他人说上天难。”这就很有些浪漫主义的趣味,“笑他人说上天难”既豪迈,又潇洒,可体现灶王爷神通之广大。


灶君老爷正月初一从天上回来,家家户户又可做祭祀,称作“接灶”。接灶很有点像为远方来客或外地归来的亲人接风:尽可能将丰盛的酒菜,作为供品,让旅途劳顿的灶神享用,还要焚香礼拜,以示恭敬。倘若接灶时心不在焉,马马虎虎,得罪了灶王爷,就怕以后“他”上天打你的小报告,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你的坏话,那就够你受得了。


随便做什么事,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接灶也是如此。明代陈继儒所著《见闻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桩怪事: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名叫张悦。他有一次在接灶神时,一只家犬蹲在灶头上,他也不去赶它,任凭家犬凑热闹,依然照拜灶君不误。说来也怪,那只狗突然从灶上跌下,居然立刻一命呜呼了。


全家人都说这是不祥之兆,但张悦却不动声色,镇静地对家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接灶一切如仪。后来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没有发生任何不幸的事情。这桩事情传了出去,有人便断言,这是灶神保佑了张悦一家。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5
灶上避忌

对灶君的崇敬,除了毕恭毕敬的祀奉外,还表现在许多忌讳上。由于对灶王爷既尊重,又畏惧,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忌讳来。这些忌讳,主要是灶前什么东西不能放,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做;尤其是对女人,禁忌就更多了。


对灶君避忌记载最详细的,当推《敬灶全书·灶上避忌》了。是书严格规定:“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体;月经未完的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


四、灶经中灶王形象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灶王像,我们见到的基本有三种类型,一个是灶王爷坐在门庭中与童子们其乐融融的“年画像”;二是灶王爷一个人坐在那里,持着法器,并露出慈祥而又甜美的笑容的“温和像”;三是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坐在一起,各持法器的“夫妻像”。


那“灶王爷”究竟是男是女呢?我们可以在《道藏》中找寻下灶王的本来面目。在《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有一部经书名为《太上洞真安灶经》,里面记载了灶王爷的事迹。我们首先看下太上元始至尊登麟驾羽轩,降昆仑之山金银之坛,座众宝之台,时感十方三界神仙朝元拱御。


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称以夙生庆幸,统御人间,受北帝下部之职,为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变饮血茹毛之化,就炼生还熟之餐,录世人功过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态触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圣旨。


太上曰: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秪知峻宇雕墙,妄施绮丽,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镇中堂,唯好清净,匡护黎民。凡人若能慎护厨灶,无令铜铁刀斧之器,飞禽走兽之毛,不净柴薪厌秽之水,若犯忌讳,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仪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锅安净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养酒果,召请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灵,如对真灵,宣示咒曰:


北帝上灵,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为主。神水洋洋,香灯齐举。仰望灵轩,来临醮所。


咒毕,用柳枝沾水,洒於醮席。又咒曰:泠泠陈月食,精膳难思议,五香清浄水,芬芬柳洒之。


如是依经转诵,对圣披陈,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恭弟顺,尊卑禀序,大小相承,人凶欢悦,家道昌隆,骨肉安栖,寝膳和泰,岂虑灵神恶鬼,兴祸害人。切忌高声大语,触讳冒殃,厌秽腥膻,无令触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灾。於是明宣圣旨,重宣偈曰:


道与生相保,生与道相保。安宅是安身,爱身是爱道。司命若归依,千邪无路到。炊母六癸神,饮食真神奥。安静和真和,长生老非老。


是时,上帝说经即毕,三界群仙,炊母神母,愿承圣旨,永当奉行。”


这部经的篇幅不长,里面讲述的是元始天尊在昆仑山金银坛上,众真前来朝拜,是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注意,这里面的灶神形象为灶母,是女神像。灶母对元始天尊说“我受北帝下部之职,为五帝司命之官,应天曹为直符之使,变饮血茹毛之化,就炼生还熟之餐,录世人功过之因”种种事因,之后元始天尊又回复道“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镇中堂,唯好清净,匡护黎民。”要人忌讳的和要遵守的种种“原则方法”最后天尊说到“道与生相保,生与道相保。


安宅是安身,爱身是爱道。司命若归依,千邪无路到。炊母六癸神,饮食真神奥。安静和真和,长生老非老。”作为结尾。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灶神是女神形象;第二灶神很爱干净。第三安宅是安身,爱身是爱道。身与宅与道都是要重视的。我们再看下一部经典。在《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中有一部《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我们看下这部道经里面的灶神是“爷爷”还是“奶奶”。


道言: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莫知其由。是时即有妙行真人,上白天尊曰:此之老母,未审复是何人,独住此山,殊无畏惧。


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於神明,观乎二炁,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祸殃,弗可免也。


妙行真人曰:凡人家灶,未审有何忌讳?敢问斯言,幸垂教示。臣见众生,安知其趣,愿将告诸浊世男女,普令忌之,得谐安稳。


天尊曰:子可谛受,凡人家灶,不可以鸡毛犬骨头发,刀斧不净柴薪,秽污等物,触犯灶神,即致男女不安,经求无利,疾患疮痍,癫狂瘴疫,眼目昏昧,梦想颠倒,田蚕不收,六畜虚耗,令客鬼无惧,乱入宅中,鸡犬作怪,盗贼侵欺,口舌妄起,男女邪迷,官府禁锢,家业流亡,皆为触犯所致。


若有此难,急宜谢之,可请东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黄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厨灵灶,地厨神灶,天帝娇男娇女,囱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灶公灶母,灶夫灶妇,灶子灶孙,家灶外灶,大灶小灶,长灶短灶,新灶旧灶,五方游奕灶君,左右将军,炊涛神女,前后直符,灶君小使,进火神母,游火童子,灶家娘子,姊妹新妇,七十二灶侍从,神众弟子。来解此厄。


天尊再告真人曰:末世男女,冲突灶君,有灾有患,皆须清净,扫洒明灯,烧香请道士转经,呼召灶君眷属名字,奏献钱财,或供饮食,为人所利,子之所受,深宜谛焉。妙行真人乃稽首听命,信受奉行。这部经讲的是“昔时众神登昆仑山,有一位老母独处山中,不知原因。于是妙行真人启禀天尊问此老母是何人,独住山中,无有畏惧。


之后天尊对妙行真人说”这位老母,是种火之母。在天上则为天帝,在人间乃是司命之神。同时属于北斗七元君的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等事。同时有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妙行真人再问说,若人因为种种事冒犯了灶神怎么办呢?天尊就说世人可以请东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黄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厨灵灶,地厨神灶,天帝娇男娇女,囱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等来解除病患灾厄。


最后天尊说偈“天帝临位,司命灶君。世人恭敬,福禄咸臻。去除灾难,疫疠潜奔。仰依诲示,普得安存”以此作为结束。在这部经中我们可以发现灶神也为女神,为“老母”。但其下属部门有众多灶神,灶公灶母都在其中。而我们现在所供奉的灶神像多为男神形象,可能是因为灶神为“一家之主”,一家之主以一个老爷爷的形象出现会更符合“民情”些。所以以老爷爷的形象出现最多。


五、当今社会灶神也要“安奉”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在物质社会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下,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然而“高”也只限在物质享受与金钱上。城市里不乏有“家中不开火,“市”上无炊烟”的现象。不在家做饭,去饭店吃,即省时省力又好吃又好看。




















































































































#p#分页标题#e#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p#分页标题#e#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与医药


#p#分页标题#e#

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徒的必修功课。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p#分页标题#e#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p#分页标题#e#

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 (《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p#分页标题#e#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p#分页标题#e#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p#分页标题#e#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p#分页标题#e#


人们似乎忘却了自家厨房的美和烹饪的香,忘却了厨房灶台对于居家人的特殊重要性。古代起灶生火煮饭是寓意着家庭的兴旺与幸福。人口多并且很幸福才会炊烟袅袅,家中才会其乐融融。厨房都忘却了,就更别提灶神了。不过还好,还有部分城市农村依旧保留着祭灶供灶的习俗。


这不单单是一种有神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对“家”概念的认可与信奉,是对先民们“家和”文化的尊重和敬仰。家家都有灶神,供与不供,都在那里,保佑着一家的安康;家家都有灶神,供与不供,也就在那里,祝福着一家的美满。灶王也依旧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不反对在外面吃,多提倡在家里做。或许这是与爸妈,妻子儿女相处沟通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的重要“幸福音符”。



点击小程序图片链接

请购2020庚子鼠年

化太岁锦囊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ID:
福生無量天尊

 免费送 | 价值8367元,2020庚子年风水布局吉凶解析资料送给你!

? 道医秘制三九贴,开始请购!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错过三伏贴,莫失三九贴!

? 第一届“大道?光影”全国文化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 中国预言奇书,《推背图》第四十四象,将在不久后应验!

? 医药文化漫谈!古之初为道者,必须兼修医术!

? 有一种缘,大多数修炼者都是这样失之交臂!

? 鬼谷子流传的二十二条绝世秘笈,也是人生的成功秘笈!

? 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医!没有文化的中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 八字命理,看最聪明的人的八字特征什么样!


#p#分页标题#e#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请加道长私人微信,长按左侧二维码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编辑排版 | 青素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腊月二十四,浅谈“一家之主”,东厨司命灶王爷!


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

回复以下数字查看更多内容

查看以下内容需先关注微信,点本文标题下方蓝字"道 教"一键关注,或微信搜索微信号: 


回复"1"查看:入门知识一百八十问

回复"2"查看:规矩和礼仪

回复"3"查看:戒律

回复"4"查看:上香礼仪禁忌

回复"5"查看:经文典籍

回复"6"查看:斋醮科仪

回复"7"查看:道袍法器

回复"8"查看:符咒法术

回复"9"查看:阴阳术数

回复"10"查看:宫观流派

回复"11"查看:如何加入

回复"12"查看:拜师注意事项

回复"13"查看:诵经常识

回复"14"查看:请诸供品须知

回复"15"查看:宫观庙宇参香禁忌

回复"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修行交流


微信号:bz3420373983(青陽道人)


腾讯QQ交流号:3420373983

点右下方"写留言"发表评论


  • 上一篇:想成为一名道士,并不如你想象般容易!
  • 下一篇: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