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茅山高道王知远原本可飞升 为何最终只得长寿

[导读]王远知是初唐道士,极古道术,头发能随黑白,知隐微,识天命,测生死,预未来,神奇之至。

王远知(528635),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为扬州人。又名远智,字广德。《唐国师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均载:生于仕宦之家。年十五,师事陶弘景,得上清派道法。弱籍,又从宗道先生臧矜家,得诸秘术。在当时名声很大。父亲昙选,是陈代时扬州刺史。母亲白天睡觉,梦见凤凰停在她身上,便有了身孕。僧人宝志对昙选说:“你生的孩子会成为方士。”远知小时候便聪明敏捷,对书传很精通,师从陶弘景,得到了他的道术,做了道士。又跟从臧竞游历,陈后主听说他的名后,召他到重阳殿中来,辩论高超,很能为陈后主参谋。

王知远师从陶弘景

从南朝到隋唐 深得皇帝信任

隋高祖杨坚喜欢隐微之事,远知跟他密谈天命。隋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在扬州敕见。大业七年(611),隋炀帝(杨广)召见于涿州临朔宫,亲执弟子礼,问以仙道事。炀帝归朝,扈驾洛都,奉敕于中岳修斋仪,复诏移居洛阳玉清玄坛。

隋炀帝当晋王,在扬州,让人引见,王远知马上头发就白了,一会儿又变黑。隋炀帝害怕了,打发他回去。后来巡幸涿郡,让远知到临朔宫相见,炀帝用弟子的礼节对待他,咨询神仙之事,让京师建造玉清玄坛让他居住。等到巡幸扬州,远知对皇帝说不宜远离京国,炀帝不明白。

隋代末年,他便自称“奉老君之旨”,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故李渊登位后即拜授他为朝散大夫,并赐金缕冠、紫丝霞帔。

王知远极具政治眼光

王远知还是一位很有政治眼光的术士

武德年中,平定王世充。秦王与房玄龄穿着便服访问他,远知不认识,迎上去说:“你们当中有圣人,怕不是王吧?”他们才以实情相告。远知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从这以后,房玄龄更加尽心尽力地辅佐李世民,坚定了他追随李世民、辅其为天下英主的意愿。

唐太宗为秦王时,王远知向其亲授三洞法篆于宫邸。在李世民与其长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佛教徒以法琳为首拥护李建成,而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拥护李世民,结果李世民取得胜利,故即位后十分器重王远知。

《旧唐书王远知传》载:“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还山。至贞观九年(635),敕润州于茅山置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又降玺书以褒奖之。王远知历经齐、隋、唐三朝更替而恩宠不衰,为茅山上清派在唐代成为道教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太宗即位后,打算让他当官,他坚决推辞。贞观九年,下诏在润州即茆山建道观,使他居住在那里。下诏说:“看了你的奏书,想回到原来的山中。已下诏不使你违背素洁之原,并命令建立祠观,使你实现愿望。不知先生什么时候到江外?道观什么时候建成?命令太史令薛颐等前来告知我的意见。”

能知生死 预见未来

远知有很多怪话。对弟子潘师正说:“我小时候有拖累,不得上天。今天当了少室伯,我就要走了。”立刻洗澡,穿戴好衣帽,象是要睡觉似的,便死了。有的人说他年寿大约有一百二十六岁的样子。留给儿子绍业的遗书说:“你年纪六十五岁时见天子,七十岁时见女性君王。”调露年中,绍业说出他的这些话,高宗召见绍,叹赏,追赠远知为太中大夫,谥号升真先生。武后时又召见,都如他所说的年纪。又赠金紫光禄大夫。天授中改谥升玄。

弘扬传播茅山宗道法功不可没

隋代统一天下也促进道教的南北融汇,这种融汇以茅山宗为主流。在陶弘景之后,茅山宗传往北方的上清经法,已经纳入灵宝、三皇及召神劾鬼之类的道经,并与北方的楼观道相结合。当时,高道王远知在北方的积极传道,加上受隋炀帝殊宠,对茅山宗在北方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隋书经籍志》在谈到隋代受道之法时称:“初受《五千文篆》,次受《三洞篆》,次受《洞玄篆》,次受《上清篆》。”表明上清经法在当时已被确认为上品道法。

自从六朝陶弘景著《真诰》和《登真隐诀》以后,国内道教名山,进一步受到道士们的重视,上清派教理也进一步得到弘扬。隋末唐初,天台山主要的上清派高道有王远知、徐则等。

茅山

原本可以白日升天 最终仅得长寿之报

王远知后游天下,曾居天台山。《天台山方外志》卷9《神仙考》记载这样一个传说:王远知能预知人之生死祸福,曾作《易纲》15卷。一日,雷雨云雾中,忽见一老人叱责他说:“汝所著书何在?上帝命吾摄六丁雷电追取。”远知十分害怕,旁边有一青衣女子已经把他所著的《易纲》捧在手里。老人叱责说:“上帝禁文,自有飞天保卫;金科秘在玄都,汝何敢辄藏纲帙?”远知回答说:“这是陶真人传授我的。”老人说:“上帝敕下,汝仙品已将及受度期,然以少时误伤一童子唇,不得白日升天,仅得长寿之报。”

后来,远知寿至126岁。高宗调露二年(680),追赠“太中大夫”,谥“升真先生”。则天武后嗣圣元年(684),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改谥“升玄先生”。主要弟子有潘师正,潘传司马承祯等。(编辑:行云)

参考资料:

1.(刘翠译)本书编委会,文白对照二十五史精华(全三册),海南出版社,,第2010页

2.朱封鳌著,天台山道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10,第25页

腾讯道学独家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郑观应与道教丨修行不离八字要旨 修道即可济世救国
  • 下一篇:三教交融之:那些由佛、儒入道的高道们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