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母到后土皇地:职掌阴阳、生育万物的女神
[摘要]在充满自然神崇拜的上古时代,对于依靠土地生活的原始人类来说,很容易对土地生发万物的自然属性作出神秘的理解,于是在土地崇拜的基础上,人类将土地进一步神化,这样就产生了对于地母的崇拜。
文/李远国 李黎鹤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距今六千多年前,在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早期的农业活动,随着农业在人们生计活动中的比重增大,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强,最后出现定居式农业,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方式的农业部落。
广南地母圣地(资料图)
土地崇拜
据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得知,北自辽河流域,南至江浙地区,我国的旱地农业生产和稻作农业经济均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程度。仅以河姆渡遗址为例,在一个四百多平方米的范围内,稻谷壳和稻草一起构成一个厚约二十至五十厘米的堆积层。这一考古遗迹的发现及其所揭示的事实说明,一个发达的农业经济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繁荣的原始农业文化。在充满自然神崇拜的上古时代,对于依靠土地生活的原始人类来说,很容易对土地生发万物的自然属性作出神秘的理解,于是在土地崇拜的基础上,人类将土地进一步神化,这样就产生了对于地母的崇拜。
稻穗纹饰 陶钵 河姆渡文化类型 (资料图)
农作物是人类的生活资料,人们赖以生存,故也会产生崇拜意识,认为有神灵在主宰这些作物,因而加以祭拜。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上刻有稻穗纹饰,有可能是当时已经崇拜稻神。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有由人面纹和禾苗纹组成,禾苗中有若干圆点表示谷粒。此人面纹就是拟人化的谷神形象。宁夏贺兰山岩画也有人面禾苗纹图案,但禾苗在上,人面在下,表现的也应是拟人化的禾神。甘肃临夏张家嘴和东乡县林家遗址的彩陶上分别绘有太阳禾苗纹和禾芽纹。林家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稷、麻等农作物颗粒以及祭祀谷神的瘗埋坑。郑州大河村彩陶上也绘有豆荚纹、禾苗纹和花瓣纹。
地母 彩陶罐 仰韶文化类型 (资料图)
地母崇拜的源起
历史观念“地母”的出现,当在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制阶段。以“地”为“母”这种特定的意识思维,只有在母权制下才能得以生发。在母权制时代,妇女在社会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人群的繁衍全赖于妇女,但是人们对妇女的生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把女性的生殖力看作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自然力。从质朴而天真的原始思维出发,先民们常常从妇女怀孕分娩的事实出发,探询大地的奥秘。“嫩绿的麦苗是从地内长出来的,难道大地也当真和人类所熟知的具有生殖功能的妇女一样能怀孕吗?”(英柴尔德著,周进楷译《远古文化史》)
在远古先民们的眼中,女性生殖后代,大自然中的土地生育万物,都是同一性质的现象,因此原始人把大地与女性等量齐观。人类对大地的崇拜,就象原始时期对女性、母亲的崇拜一样。人类在对各种自然力崇拜的基础上更加崇拜土地,因而把它视为氏族部落全体成员共同崇拜的祖先即“始祖母”,尊称之为“大地祖母”,亲近地省称“地母”。由此可见,“地母”是随着农业出现而产生的,是作为自然崇拜对象之土地的人格化。正如宋兆麟等所总结的:土地为万物的负载者,因此出现了地母崇拜。“原始社会的妇女偶像不仅是对妇女的尊敬,也是土地、生育的象征”。(宋兆麟等著:《中国原始社会史》)
人形像 彩陶罐 马家窑马厂文化类型 (资料图)
甘肃天水师赵村出土。人形像嵌于几何形纹饰之间.但头部凸起,塑为立体形,面容清瘦,身体似为植物图,可以推测为地母。地母的崇拜肇兴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地母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发展的母权制下,宗教是沿着自然崇拜的路线发展的。自然力和自然因素被赋予以妇女的形象,它们的精灵也都有女性的称号。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地母的崇拜特别突出。美国宗教学家DL卡莫迪曾对史前女性雕像与女神神话做过概括和总结,她说:“首先,有相当的证据表明,在史前(旧石器或新石器时代)及早期历史的时代,女性神受到崇拜。第二,尽管大女神有许多称呼,并在许多宗教中受到尊崇,但是其名称和崇拜的相似性比其差异性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有充分理由来谈论一种单一的、半统一的大女神宗教。怀孕妇女的塑像、据信与女性生殖力有关的象征(蛇、某些树木)、描述女神多种特征的神话,以及以母性为中心的礼仪所有这些东西的存在是如此的普遍(大约在以中东为中心的一个巨大的地域圈内),以至于有力地暗示出某种形式大致统一的、以大女神为主宰的宗教文化或文化层。”(美DL卡莫迪著,徐钧尧、宋立道译《妇女与世界宗教》)
地母庙(资料图)
原始社会的农民认为土地也像人和动物一样有自己的灵魂和感情,它在控制着农作物的生长。土地高兴时庄稼就丰产,否则就歉收、无收。这样,地神崇拜的风俗便在原始社会产生了。《释名释地》云:“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殷墟卜辞中有“土”字,亦与土地崇拜有关。例如:贞,燎于土,一牛。燎于土,羌,俎小牢。贞,燎于土,三小牢,卯一牛,沉十牛。壬辰卜,御于土。贞,王告土。王国维指出,殷卜辞中的“土”应即“社”,“假土为社,疑诸上字皆社之假借字”。
玉皇 地母(资料图)
“土”与“社”相关,在后世文献中也有反映。《诗商颂玄鸟》“宅殷土茫茫”,《史记三代世表》引作“宅殷社茫茫”。《诗绵》:“乃立冢土。”毛传:“冢土,大社也。”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庙宇。既然“土”与“社”同,“土”亦当为祭祀土地神的场所。《书》曰:“呜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祸之时……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宁。”殷人对土地诸神的敬畏而加祭祀,其目的与告天祭天并无二致。
尊祀地母(资料图)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指出:“自然崇拜是宗教的发轫,任何原始民族都有此共同的俗尚按照宗教发展过程说,崇拜自然界的动植物是比较原始的,由地母崇拜到天父,到祖先的鬼魂也成为神灵之时,宗教的思想便告完全。”地母是最原始的具有女性特质的土地神。人类几乎所有的原始氏族、部落都崇拜土地,尊祀地母。
何谓“地母”?
“地”字,据《说文》云:“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段注:“坤道成女,玄牝之门,为天地根,故其字从也。”而“母”字,据《广雅释亲》说:“母,本也。”《释名释亲》则云:“母,冒也,含生己也。”《后汉书隗嚣传》则直接说:“地为母。”总之,“地”从土从也,析言之,土为单形字,象形。地为复合字,会意。土重在自然属性,而地则更多的融入了人文因素。由土与象征女阴之“也”合体为地,实际上蕴涵着人类视土地如女性一样具有孕育万物的生殖功能。在古人的这种类推思维模式下,认为生人者称母,生万物之母,则称作“地”。地母观念的出现,是人类在早期土地有灵意识基础上的人格化,史前时期众多的地母造像正是人类因崇拜土地而创造出的土地神的象征物。显然,母氏社会、农耕民族中盛行母性崇拜、生殖崇拜、土地崇拜,这些也正是中国原始宗教的核心背景。无论是大女神、地母神,还是高居天庭的上帝,其原型皆为女性。以地母为核心,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地系统,其中包括社神、山神、河神、地神、稷神等。
大地之母,生命之源(资料图)
地母形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远古时代妇女是采集、捞捕和农耕的主要承担者,当时的氏族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 妇女是这种纽带的载体。女神产生乃是妇女以前重要社会地位在信仰上的反映。美国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说:“在苏美尔、巴比伦、埃及、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都有创世的女神。在印度、爱尔兰和苏美尔,其女神还享有创造了具体的文化艺术的殊誉,这些地方的人们认为,是女神创造了字母、语言和书写系统……因此我们必须这样推测:古代妇女对其部落的语言、耕作、医疗活动曾作过巨大贡献。按照古人的思维程序,所有这些活动都与神圣者相关。而由于所有这些活动都被归功于女性神,因而人们有理由说,妇女是神的主要传达人。”英国学者泰勒《原始文化》:“关于大地是母亲的思想,是比较朴实而明显的。毫无疑问,因此它比天是父亲的观念来流传要广泛得多。在美洲部落的土著中,大地母亲是伟大的神话人物之一。秘鲁人把她作为普帕切妈妈,或大地妈妈来崇拜。加勒比人在地震的时候说,这是大地母亲在跳舞,并以此来命令他们像她那样跳舞和高兴,于是也就这样做了。”
父权制社会中地母身份的转化
地母的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但随着人类社会向父权制的过渡,妇女在宗教中的主导作用逐渐被男子排挤。男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社会的主宰者,这种社会地位的巨变,也导致了女性在原始信仰体系中神圣地位的下降。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原来的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权力至上的“王”,于是天界诸神中也出现了权力和地位至尊的“帝”。从现今发现的甲骨刻辞可知,在殷代,仍然保留着丰富多彩的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又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至上神崇拜,即上帝崇拜。殷人把现实世界的统治者称为“王”,把信仰世界的主宰称为“帝”。由于人间的“王”摄取了统辖各方国的极大权力,神界的“帝”也就具有了统辖各种自然神灵和社会神灵的神力。
地母经(资料图)
于是地母开始与后土融合,称为后土皇地,成为职掌阴阳、生育万物的女神。“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杜预注“使主后土,以揆百事。” 《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礼记月令》:“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郑注:“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云:“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左传》云:君戴皇天,而履后土。依据西周的礼制,以夏日礼祭后土于泽中之方丘;凡大封建国,则先祭告后土。贾公彦解释说:“云则先告后土者,封是土地之事,故先以礼告后土神,然后封之也。”从这些文句看来,后土是位享有很高权威的统治者。国家有什么大事,得先报告给后土,请后土管理。
祭祀后土,始于夏商。据《尚书》载,武王伐商纣时,亦先祭告于皇天、后土,控诉纣王的罪行,祈求胜利。周制以夏至日在泽中方丘,祭祀地神,王大封建国则先告祀后土。西汉文帝时,由国家统一祭祀地,“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汉武帝时,因为在濒临黄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宝鼎,汾阴方士公孙涝洋上书说发现宝鼎的地方则是远古祭地抵的“泽中方丘”,因其形如人臀,故曰上。武帝深信其言,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迎鼎仪式,将发现宝鼎之处改为宝鼎,次年改国号为元鼎。随后在汾阴上建后土祠,亲自到此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祭地仪式。之后定制,三年一祭后土于汾阴。
地母至尊(资料图)
平帝元始五年(1),尊称地为“皇地后”。大司马王莽奏言:“今称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而称坠曰后土,与中央黄灵同。”东汉中元元年(56),放弃对汾阴后土的祭祀,将后土祭祀迁于京城北郊。唐开元十一年(723),恢复祭后土于汾阴的制度。“先是上有后土祠,尝为妇人塑像。则天时移河西梁山神塑像,就祠中配焉。至是有司送梁山神像,于祠外之别房,出锦绣衣服以上。后土之神,乃更装饰焉。又于祠堂院外设坛,如皇地之制。”唐制以夏至日祭祀皇地于方丘坛上,以冬至后祭祀神州地于北郊。宋真宗潘皇后在嵩山建殿,供奉后土玄天大圣后像。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上地徽号: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享受同玉皇大帝一样的仪礼规格。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二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于方止是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载:“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
圣母 泥塑彩绘 山西介休后土庙 (资料图)
后土圣母庙,位于山西汾阳县城西北二公里栗家庄乡田村。因庙内供奉后土圣母,故名。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现仅存正殿一座。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殿门廊庑两侧绘有门神,殿内东、西、北三壁满绘壁画,东、西壁画高3.7米,北面壁画高2.5米,三壁壁画总面积达59.49平方米。东壁是《迎驾图》,表现后土娘娘出宫巡视,人们迎奉仪仗的热闹场面。西壁为《巡幸图》,表现后土娘娘巡视后回宫的场面,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亭台楼阁,曲桥廊庑,浑然一体,富丽堂皇,尽显圣母宫殿的气魄。北壁题《燕乐图》,表现后土娘娘的后宫生活,丰富多彩。三壁画面互相连接,而又各自独立,壁画工笔重彩,沥粉贴金,场面壮阔,人物众多,为明代道教壁画之珍品。
圣母迎驾图(资料图)
正殿内塑像共三组,十三尊。中间是后土圣母坐像,东侧是九天圣母坐像,西侧是使令圣母坐像,分别高1.16、1.10、1.20米。圣母两侧各有两尊高0.82米的侍女站像。正殿的东、西两侧有痘生娘娘、催生娘娘的坐像,均高0.96米,以及两名女官的站像,均高1.3米。
正殿用传统的四根蟋龙柱将三位娘娘间隔开;后墙壁除了用牡丹、芙蓉等花叶填充格扇背景之外,还使用了大量悬塑艺术手法,用于表现人间多福、多子、天上仙乐祥云等繁褥的生活细节。
圣母巡幸图(资料图)
后土圣母的发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金孔雀四,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牌各一,中间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发式。九天圣母、使令圣母仅在特髻上少金孔雀二,其它均与后土圣母一致。三位圣母均用垂花耳坠,面部丰腴,额中央饰有金色额黄,与娥眉、红唇相得益彰。服饰方面,三位圣母均为外着披肩,穿交领大衫,胸背有补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环带,足穿云头鞋。整个塑像极具程式化,唯有两侧的圣母头略向中间偏斜,这给传统正襟危坐的塑像增添不少活泼的气息。
(编辑:念远)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 李黎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