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 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 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 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 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 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 重要。即三洞真经。
《三皇经》在元朝被焚,现已失传。在《道藏》的《洞神八 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 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 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 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岳真 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百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 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水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 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羊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
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 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 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
《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 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 陶 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 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 餐吸云霞,歌颂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 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 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 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 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 南宋茅山传本。
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 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 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 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 ,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 ,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 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
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 ,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 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 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 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 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 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 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 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陶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 估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 。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 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 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 等级秩序。
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 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 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辩论。尽管这样,但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 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
#p#分页标题#e#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 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 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 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 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 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
在北方十六国 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 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 卷收录于道藏力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 。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 有《录图真经》,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 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 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 要,加之寇谦之善于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 持。在北魏大兴起来。
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 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 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 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 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 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 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
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 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 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 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 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 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辩论空前激烈。虽 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