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灵秀玄武 道化武当——元朝以前的武当道教

武当道教信奉的主神玄天上帝,或称真武大帝、祖师爷等,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宗教中的玄武崇拜。玄武的起源及演变过程颇为复杂,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考其渊源,当与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和星辰崇拜有关。

汉唐五代时期的武当山道教

西汉时期,武当山属南阳郡管辖。东汉末年黄巾军大起义爆发后,南阳黄巾军是一支主力部队,号称有十万之众。黄巾军起义是张角以太平道的形式组织发动,他能在南阳地区动员广大民众,说明该地区有适合民间道教传播的土壤。在武当山西部紧邻的汉中地区,五斗米道首领张修、张鲁以其道教化民众,后来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雄踞巴汉垂三十年。五斗米道设道场、祀三官的宗教活动,在武当山道教中也有遗迹留存。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止,社会苦难的加剧使许多人转而信仰道教,据有关文献记载,该时期到武当山隐居修道者明显增多。此时武当已有太和山、仙室山等富有道教色彩的名称,来此隐居修道的著名人物有东晋历阳人谢允、刘宋华阴令徐子平、萧齐晋王记室刘虬等。此外还有炼制外丹者孙道允,著书弘道者翟炜等都是久住武当山的著名道士。这一时期,武当山已成为华中地区神仙道教的基地和隐居修道者荟萃的道教仙境。

隋唐时期,道教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李唐王朝崇奉老子,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扶植道教,提高道教的地位。自此道教出现全面发展的繁荣局面,武当山道教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贞观年间(627649年)均州刺史姚简奉旨到武当山祈雨有应,唐太宗命其就地建成五龙祠,这是古代山志记载的由皇帝敕建的第一座祠庙。乾宁三年(896年)建武当山神武威公新庙。唐代在武当山修炼的著名道士有姚简、孙思邈、陶幼安等。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850933年)编写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把武当山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五代战乱,到武当山隐居修道者也有增加。郭无为曾衣褐为道士服,隐居武当山,后仕北汉为谏议大夫,参议中书省事。著名道士陈抟于后唐长兴(930933年)入武当山隐居,服气辟谷,以憩然自处,凡二十余年。陈抟在武当山研读《周易》,撰有《指玄篇》、《钓潭集》、《九室还丹诗》等著作。五代末,四方鼎沸,移居华山,受到周世宗、宋太宗的召见,是轰动一时的奇士异人。陈抟是五代宋初道教内丹学、易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道与器,体与用等范畴,对宋明理学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宋代的真武崇拜与武当道的形成

宋代是道教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时期,也是武当山真武神信仰兴起和武当道形成的时期。真武,本称玄武,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避圣祖赵玄朗讳,始改称真武。因为它号称北方真武将军,行伍士卒多信奉之,故京师拱圣营建有真武祠。《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天禧二年(1018年)闰四月,皇城司奏言有醴泉出真武祠侧,疫疾者饮之多愈,真宗命就其地建祥源观,加号真武将军曰真武灵应真君。在此前后,道士刊布《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太上说真武本传妙经》、《真武启圣纪》等道书,宣称真武为静乐国太子,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飞升。玉帝闻其勇猛,敕镇北方。真武率天兵天将,平定人间东北方妖魔等。有关真武的道经反映五代前后道教改革派重内丹修炼,强调佑圣保民,济世度人等思想。宋仁宗在嘉佑年间(10561063年)病危,后称得真武保佑痊愈,并延圣寿一纪,故在玉津园建真武圣堂,奉之为社稷家神。真武信仰是以汴京及河南东部为中心逐渐传播四方的,信奉者包括士兵、官僚、商人、市民、农民等。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为真武增上佑圣尊号。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又诏加助顺之号。

宋社南迁,南宋诸帝仍然虔诚奉祀真武神,宋高宗时,在临安孤山建四圣延祥观。宋孝宗时,因为真武像肖上御容,改藩邸为佑圣观,专祀真武。赵宋立国,自称得火德之盛兆,故奉祀水气之精真武,以使阴阳调和,国祚绵长。宋帝赞辞中多有克相炎宋、佑我宋社,万寿无疆等语。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诏加真武福德之号。宋理宗宝佑五年(1257年)加封真武衍庆仁济正烈真君。诰词中再三强调真武为宋朝保护神。南宋时期,道士编撰刊布的真武经典有《玄帝实录》、《真武灵应真君报父母恩重经》、《真武灵应大醮仪》、《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等。这些道经在民间的流行说明真武信仰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p#分页标题#e#

以崇奉真武神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形成于宋代,北宋流行的道经即以武当山为真武神发源圣地。宋代《图经》称今五龙观即其隐处。宋宣和中(11191125年)道众创建紫霄宫奉祀真武,徽宗给以敕额文据。宋代文献还有民众祭祀真武的记载。显然,北宋时武当道已形成相应的教团组织,拥有众多的下层信徒,建有宫观等宗教活动场所。北宋灭亡后,南宋与金对峙争战,位于襄阳附近的武当山百年之中,三罹劫火,武当道教的发展受到影响。

不过,由于宋皇室奉祀真武,故对武当道教也颇为关注,绍兴辛酉(1141年)茅山高道孙元政入武当兴复五龙诸庙,宋高宗诏赴阙庭,符水称旨,敕度道士十人。孙元政所传道派虽属茅山宗,但长期在武当山传承,奉祀真武,遂形成武当五龙派,该派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强调忠孝伦理,以奉真武神为雷部祖师,传习上清五雷诸法,倡导内丹外用、内道外法擅长符水、禳禬、驱邪为主要特征。宋代著名道士有邓若拙、房长须、田蓑衣、谢天地、孙寂然、邓真官、曹观妙、唐风仙等,他们多为上清五龙派高道。

大约在公元1253年前后,全真派道士吉志通居武当山十余年,不火食,但饵黄精苍术,双目澄澈,行步若飞。他把全真道传入武当山。南宋末神霄派高道胡道玄等也曾在武当山活动。宋代由于真武神信仰的广泛传播,民间信士到武当山朝圣进香的民俗已经兴起,江汉地区的民众、官僚经常到武当山进香。南宋中后期,武当山真武神曾三次降笔,都与当时的民族矛盾和军事斗争有关,无形中也扩大了武当山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宋元交兵时,武当山宫观多被毁,道众四处流散,进入民间传教,武昌武当宫即建于南宋末年。

元代武当道教的发展

元室为笼络人心,缓和民族、阶级矛盾,对各宗教都大加提倡,对道教各派皆扶植利用。元代武当道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也呈现出十分兴盛的局面。元室奉祀真武是从世祖忽必烈开始的,至元六年(1269年)十二月,大都高梁河出现龟蛇,元帝召问儒臣,吏部尚书徐世隆等奏称此乃北方真武神显灵,认为元朝兴起于北方,盛德在水,水能克火,水神显灵意味着元朝定能灭宋,统一全国。忽必烈欣然接受这一解释,下令即在其地建昭应宫奉祀真武。

至元十六年(1279年)玄教宗师、江淮荆襄道教总摄张留孙改升五龙观为宫。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张留孙推荐武当道士叶希真朝觐元帝,祷雨却疾皆称旨,次年诏令叶希真、刘道明等承应御前,充武当山都提点,并诏赐五龙灵应宫额。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三月,为表彰仙源,颁旨称武当山为福地,特加真武号曰玄天元圣仁威上帝。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召武当道士张守清建醮祈雨;仁宗生日恰与玄帝圣诞日相同,故对武当道更加尊崇。皇庆元年(1312年)召张守清祈雨。延佑元年(1314年)为玄帝父母加封尊号,并赐张守清体玄妙应太和真人之号。后又为五龙宫、真庆宫加赐宫额。

元仁帝以后历朝皇帝天寿节均遣使至武当山建金箓大醮,告天祝寿。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加封玄帝从神水、火二将。《元史》载: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遣使以香币赐武当龙虎二山。次年特旨,免除五龙等宫观各种差发,免征商税、地税、保护其庄佃田地、水土、碾磨、铺舍等。元朝诸帝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加以庇护和扶植,使其成为与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元代武当道教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北方兴盛的全真派、南方流行的清微派、正一派等先后传入武当山,与武当山原有道派相融合,遂形成以奉祀玄天上帝为主要信仰,既重视修炼内丹、又擅长符箓斋醮的新武当派。元初吉志通、汪贞常入武当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度徒百余,武当山是元代江南全真道的最大活动点。不久,叶云莱入武当传清微派,度徒颇众,是清微法集大成者黄舜申门下的重要支派;武当道士鲁大宥收张守清为徒,张博采全真、清微、正一等派之长,创新武当派,奉旨管领教门公事,授徒数千人,使武当派教团组织发展迅速。二、与元皇室关系密切,不仅叶云莱、刘道明、张守清等人多次应召赴阙,祷雨却疾,而且经常在本山为皇室举办大型斋醮法事,告天祝寿。元仁宗以后,每年天寿节均遣使乘传函香至武当山建醮,岁数四,率以为常,届时钟鼓壮亮,咏唱优雅。坛醮祭祷的经常化促进了武当道教音乐的发展。三、宫观众多,规模宏丽。元代宫观不是官方组织一次性修建的,但其布局既根据真武修道神话,又结合自然景观,基本上奠定了武当宫观建筑的格局。据元代文献记载,当时山列九宫八观,即五龙、紫霄、真庆、太和、王母、琼台、紫虚、紫极、延长等九宫,佑圣、云霞、三清、三茅、修真、太上、明真、八仙等八观,加上堂、庵、岩庙、行宫、道院等共七十余处。这些宫观规模宏丽,古昔未有,广殿大庭、高堂飞阁,庖库寮次,既严且备。殿宇巍峨,仪象森列。其中著名的南岩石殿乃张守清梯危架险,经营缔构创建的。保存至今的太和宫铜殿是道士米道兴、王道一募化铸造的。四、广置田庄庙产。由于信徒的施舍和道士的开垦,各宫观均拥有大量田地,如张守清曾垦田数百顷,养众万指。五龙宫恒产环于下者有三所,唯白浪太和庄为最。五、编撰山志、刊印道经。元初五龙宫道士刘道明为宣传武当山水风物、玄帝灵迹等,撰成《武当福地总真集》三卷,刊印流布。后来张守清及其弟子刘中和、唐中一等,又编印了《玄天上帝启圣录》(八卷)、《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启圣嘉庆图》等道经,出相叙事,刻板印行,宣扬玄帝灵异事迹,扩大武当道派的影响。元代武当道的发展兴盛,使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元代著名文人儒臣程矩夫、赵孟頫、虞集、揭傒斯、杨载、范梈、黄溍等,著名道士张与材、吴全节、朱思本等纷纷为武当道教撰碑写序、吟诗作赋。中原及江南各省民间信士不辞百舍来此朝山进香。每年三月三,各地进香信士骈肩接踵,欢呼而至,人数多达数万。《总真集》称五龙宫每岁上巳重九,行缘受供,谒者辐凑。可知当时香火之盛况。

元末,武当山区战乱频繁,道众流散各地,宫观庵庙毁于兵燹,荆榛瓦砾,废而不举。

更多关注: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作者:杨立志,来源:十堰周刊)

  • 上一篇:苦心经营 道心弥坚——清代以后的武当道教
  • 下一篇:弘道读经会丨发心正了则万法皆正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