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上善若水”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在《道德经》中,“水”是老子提及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折射了深刻的道家哲学。


《道德经》有关“水”的论述中最著名的一段,应来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此处的“水”之意象,它总是默默地向下流淌,甚至甘愿居于众人厌恶的低处,而不与人争高位;或清静澄澈,或污浊龌龊,它都是“水”本身,毫不计较、毫无怨言;它始终与“道”同在,不偏离“道”的左右。


由此看来,“上善若水”中的“水”,具有滋润万物、与世无争、甘守低位、与道同行的特点。


笔者认为,它既是在比喻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圣人,又是在暗喻道家哲学中世界之本原——道。


“上善若水”之善利万物



“善”和“利”,使动用法,简练地概述了圣人的“所为”:以“善”造就他人,把“利”让给他人。


什么是老子所说的“善”“利”呢?


从喻体本身来看,“水”是天下众生之必需,贯穿了万物生长的全过程,源源不断地给万物带来新生、洁净与希望。


圣人之所为与“水”类似:他们胸怀的是天下百姓而非自我,以一种平和慈善的、而非居高临下的方式悄无声息地造就他人。


四十九章说的正是圣人的这一特质。


然而,倘若仅仅如此,便难免陷入无原则的利他主义,因而尚不是老子所提倡的“善利”。


我们看到,水始终顺应“道”的作为,不以一己之“善利”替代大道之“善利”,从而尽最大的可能“善利万物”。


可见,圣人唯有在遵循“道”的基础之上,所对他人行出的造就,才称为老子所提倡的“善利”。


由二十二章、二十七章相关内容可见,“抱一”(即“守道”)是圣人行所为的准则。


唯有经此准则检验过的“善”“利”,才是老子倡导的、对万物莫大的功德,是老子理想人格的必备品德。


反观老子认为的一般人格——众人,他们的“善”“利”,有的是为了求回报,有的是为了得名声,其行为归根结底,不过是对自己有利的“有私”之举,具有不纯的动机、短浅的企图。


更主要的是,他们未曾叩问过“道”这一至高准则,而只是凭着一己“成心”、凭着一时热情,行小善小利、短善短利。


这正是他们的“善利”与圣人的“善利万物”之区别。



“上善若水”之无为无争



老子认为,水不但善利万物,还“不争”。


“不争”,用否定词,从反面论述了圣人有别于众人的另一特质。


那么,圣人“不争”的是什么呢?


从下文——“处众人之所恶”——来看,此处的“不争”,首先可理解为“不争夺地位上的优势”,或“不争夺受流行价值观所推崇的东西”;引申开来,则名声、地位、财富、利益,乃至世上的几乎一切,都是圣人所“不争”的。


“不争”体现了道家哲学中重要的“无为”理念。


参考第二章可知,“无为”是圣人一贯的作风,而具体来讲,不刻意占有、不非分自恃、不傲慢居功,都从不同角度作为“无为无争”在行动上的表现。


老子认为,只有从里到外真正“无为无争”,一个人才有称得上“圣人”的可能。


否则,即便是努力遵循“道”之规律的人,倘若他在内心居功于己,其居功的事业必终将朽去。


因为他在居功的同时僭越了自然而然的“道”,过分专注于本身并不稳固的事物,这将必然导致他居更大的“功”、行更大的“有为”,从而,他背离了“无为无争”,更逐渐背离了“道”本身。


反观众人,他们不但并非“不争”,反而无时无刻“不争”。


几乎在任何时代,主流价值观提倡的都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固然,这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是必需的,但老子认为,这恰恰是对“无为无争”的违背,是无益于自我理想人格培养的,故追求它的人只能是次一等的“众人”。


圣人的“无为”只有一种,而众人的“有为”却有无数种。


其中,固然有奋发进取的“有为”,更多的却是利己主义的、为满足私欲的“有为”。


从人格的层面来看,它们确是不值得提倡的。



“上善若水”之甘守低位

#p#分页标题#e#



倘若一个人生来便处于高位,养尊处优,从而“与世无争”,这还算不上老子提倡的“无为无争”,而或许只是人生来的惰性罢了。


因为真正的“无为无争”,唯有在“众人之所恶”处才可将其验明。


他须深刻认识到世人所谓的“高处”“低位”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且处于永不停息的相互转化之中。


由此,他不仅在思想上,更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对此“界限”的跨越——即“甘守低位”。


这是最为艰难,故也是最值得嘉奖的深刻行为,使人想起住在木桶中的第欧根尼、曳尾于涂中的庄周——其行为背后的深刻意义,值得我们作长久的深思。


从《道德经》原文看,第七章直接点明了前后、高低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一些方面,比如世上的名利,圣人不但不争,而且甘愿退让,退到无人的低处。


但正是这种退让,使得圣人在另外一些方面远远走到了前面,比如:在思想上,在对后世的影响上,在追求“道”之路途上。


而这种“相互转化”,是圣人无意为之的,是“无为无争”之后自然的结果。


反观众人,有意于谋求高位,把根基建立于并不稳固的沙地上,浑然不知或选择性忽视了高低之间永恒不息的流变,因而他们的结局往往是不幸的,或至少是低于起始点的。



“上善若水”与道同行



此外,圣人还是与道同行的。


由二十二章知,恪守“道”是老子最根本的原则,是圣人的重要特质。


“故几于道”,这个“故”字值得玩味。


是圣人先遵循了“道”,才拥有了如水的品质呢;还是先追求或禀赋了水的品质,才“与道同行”呢?


若仅从第八章看,老子似认同后者,认为向水学习是使人接近道的途径。


倘若我们意识到,“水”这一意象本身即在暗喻着“道”,那么,这一点便可以明确了。


反观众人,却无心于“道”,只是执着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中。


他们遇见“水”时,或许并不会学习之,效仿之,而甚至对处于低位的“水”不屑一顾。


这使得他们与道相悖,愈行愈远。


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

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又当,

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

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关注,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 上一篇:要了解道教的“戊日”,必须看此长文——《“戊不朝真”略考》!
  • 下一篇:面对无神论者,我们为什么还要和他谈信仰!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