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俗即仙骨,多情乃道心!
能够发心修道,或者对道教有向往之心、有好感的,都是宿有善根的人。
道教为我华夏之传统宗教,是中国的国教,全真道士保有了汉民族的衣冠法式和礼乐精髓。
元朝、清朝时期有些不愿臣服于外族的士大夫,纷纷加入道教,促进了道教的发展。
这些富有气节之人的加入,使得道教有着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精神。
比如全真道戒律中就有,“不得在俗人前谈因果,以求布施”的戒条,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宫观和道士的收入,但是却使我玄门保有了高洁,遏制了道士的腐化,而全真道在当时也是以苦己利人,感化了世人。
故凡欲出家学仙道之人,首先必须将《重阳立教十五论》仔细阅读,务必领会祖师立教之精神,检点自己能否以此要求自己,然后再谈接下来的事情。
至于在家居士,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道教分全真、正一两大派,这是明朝以后的事情,有的人误以为正一主科教法术,全真主清修,但是哪个宗派不是说的性命二字呢?
试想正一虽然以法术为主,但是行法之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德,令鬼神钦服,如何能招制神将?
没有内丹修为,如何感应天地自然之气,驱使罡风?
全真虽以清修为主,但是全真道士修行到一定程度,与道合真,举心动念,即是符法,白玉蟾祖师所谓“静则金丹,动则霹雳。”是也。
各位可根据自己缘分选择自己喜欢的宗派,而不必妄作分别。
刚入门的人,对于道教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不如先了解一下道教的历史,对于各个宗派的源流,历史上著名的道士有个大致的了解,道教如何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有这些基础,对于修炼的法门,就不会迷惑。
陈撄宁说:
可见道教在命功修炼方面是有许多长处的,所以修道之人不能不学习养生,养生方技主要包含有房中、服食、吐纳、导引,但是心态也很重要。
自古道门就有“十道九医”之说,就是说道门里面,十个道士九个会医术。
但是我们知道成仙,光靠中医是不够的,道教最高级顶尖的养生还归内丹学莫属。
内丹学祖师为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而现代学者胡孚琛教授更是推之于伏羲黄帝时期。
道教内丹学著作甚多,其纲领即是《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玉皇胎息经》,这些都是修炼之士必读的书。
《心印经》字字真铨,非初学者能通晓,甚至有些道士念了一辈子,也不明白里面的意思,故修炼内丹需要有钱、有闲、有缘、有学问,缺一不可。
对于普通的学道之士,平时能导引经络,使气血通畅,服食以培补精气,吐纳以养元和,阴德以安心神,保持规律的生活,自然百病不生矣。
陈撄宁那话,虽然赞扬了道教的命功,但是我想说道教的心性修为,一点都不比佛教的差,也不必任何一个宗教差。
《庄子》之影响于后世文人之深远,显而易见,而道家宣扬的知足常乐精神,也为民间所推崇。
陶渊明隐居九江,当时庐山上莲社邀请其加入,遭到陶渊明的拒绝。
但是陶渊明却给后代士大夫一个精神家园,其安贫乐道的精神,和潇洒的老庄思想,一度体现在其诗句之中,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王国维先生誉为臻于“无我之境”。
而唐代李白更是一名卓尔不群的道士,喜欢炼丹,五岳寻仙,是受过箓的正规军。
李白生活或许苦闷,但是其豪放不拘,百代之下,无人能追。
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无一不是道家精神之体现,道家的仙境,原不是空寂,而是执着于现实生活的热爱,故古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道心。”
我想,相比于佛教的以生为苦,追求死后的解脱,道教更显得积极乐观。
而道家的心性修养有几部比较优秀的作品,我认为是在世界著作之林好不逊色,且可以作为我华夏子孙之骄傲的,就是《老子》、《庄子》。
其恬淡无为,柔弱不争,苦己利人的精神,如果现代人能领会十一,也不会有如此混乱的社会啊。
但是两书皆意蕴深奥,没有一定的古汉语修养实难通读,而领会其精神,更须静心深思,用心去体会。
所以我觉得初学道者,还是看《清静经》比较好。
《清静经》大约出现在唐朝,是重玄学思想的精髓内容,深厚的哲学思辨,对于欲望与心神、生死与轮回,有明白的论述,为道士日诵之功课。
道教注重现世之幸福,对于所谓的极乐世界,我颇不以为然。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我觉得人生的苦乐,需要去品尝,而在经历这些的时候,需要有一颗平淡的心,安静祥和。
安命而不听命,庶几可矣。
文/万景元
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
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又当,
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
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关注,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