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丨追溯南岳衡山的道教源流
[摘要]南山犹在,道脉可追。南岳衡山作为道教一大洞天福地,神仙信仰和道教玄学的味道早已经浸染在白云悠悠中,供后世参玄者沿着祖师的足迹继续求学精进。
文/武当玄拙
道教有“七十二洞天,三十六福地”之说。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云:“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洞天福地的“洞”字,与“通”同意,是连接尘世和仙真两个世界的通道。黄帝划野分疆之时,将南岳定为方岳之一,道家称为“南天福地”,是人仙共享的修道场所。
南天福地(资料图)
天南巨镇,北斗玉衡
在传统的概念中,“岳”不仅指大山,更是对指定山川的特指。慎到所著《慎子外篇》中曾记载了舜帝的一次出行,曰:“(舜)遂南巡,五月至于南岳;又西巡,八月至于西岳;又北巡,十有一月至于北岳。其礼皆如宗。”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四岳并称的记载。《说文解字》中释为:“岳:东仿、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这里提到的南岳尚为霍山,而非今日衡山,同时还指明“岳”是王者巡狩的地方。关于南岳的具体位置,历史上曾有数次变更,直到隋开皇九年诏定衡山为南岳。至此,衡山作为南岳的地位终于确定了下来。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56云“至唐贞观中,始定祀衡山于衡州”,这说明衡山在当时已经具有了奉守帝王祭祀的地位。
衡山又名寿岳、南山,据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人称此山犹如一杆衡器可以称量天地,所以名曰衡山。因轸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所以衡山又名寿岳,康熙皇帝亲撰的《重修衡山庙碑记》首句即为:“衡山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变名寿岳。至灵长于禄位,锦福祚于子孙,载在星位,由来尚己。”李白有诗云:“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其提到的“老人星”,便是民间所谓寿星,道教称之为“南极长生大帝”,亦是衡山主祀神仙之一。
南极仙翁(资料图)
蚕神嫘祖与赤帝祝融
衡山的起源,和道教神仙信仰有莫大的关系,据《汉武帝外传》载:“西王母约上元夫人共造南岳朱陵山,食灵瓜,其味甚甘美。”又传,炎帝曾命赤松氏为雨师,作《燧书》,以教民取火熟食。《湘中记》则云“(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宅其阳,故曰南岳。”而自上古时期,便有在恒山祭祀社稷的传统。《衡山记》中记载,皇帝曾登衡山“以望云气”,并“受《戒经》于衡山南岳”。《衡湘稽古》中则有黄帝之妻元妃嫘祖葬于衡山的记载,如今南岳七十二峰中有“雷祖峰”(雷祖,音同嫘祖),峰上有嫘祖墓,又名“先蚕冢”。民间祭祀的先蚕神,便是嫘祖。
另一位在衡山受到敬重的先祖,便是祝融氏。祝融氏为黄帝六相之一,主职南方火官,后游息于南岳,葬在南岳最高峰,此峰因此名为祝融峰。《太上老君开天经》载:“祝融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修纲,齐七攻,三皇修道,人皆不病。”据说,祝融所受为《人皇内文》和《按摩通精经》九十卷。祝融在其治理范围内光布老君之道,遂得百姓拥戴。因其有济世功德,飞升后位列太极南宫,封为太行真人。周朝时就已经有在衡山山顶建祝融庙、山下建“明堂”的记载。至秦代,祝融峰上又建祝融君祠。在古汉语的解释中,“祝”是持久之意,“融”是光明之意,“祝融”代表的正是民众对道行天下的光明世界的永恒向往。
蚕神嫘祖(资料图)
在南岳修行的历代高道
在道教史的记载中,道家最早进入南岳仙境的修道人是祖天师张道陵。道经中称,其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坛、光天坛,礼祝融祠。遗憾的是祖天师此行只是云游,并没有开宗布道。张道陵之后又有两名高道张正礼和冶明期在南岳修真,陶弘景所著《真诰》中记载其二人因常“服黄精,颜色泽悦,尝受西城君虹景神丹”。自此后,南岳黄精的美名始播于天下。
至魏晋时期,又有皮元曜与王谷神二位修道人来南岳练习胎息还元之法,并在此注《道德经》,传播《黄庭内景经》、《太上宝文》及《五岳真形图》,为道家玄学与神仙之说在南岳地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二人在世功行颇大,遂引起晋武帝的重视,于是敕封二人为太素先生、太微先生,其也是道教史上最早受到皇封的道士。
比太素先生、太微先生稍晚来到南岳衡山的道人,便是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女道士魏华存。魏夫人自幼好道,爱读老庄之书,她常服用胡麻散、茯苓丸等丹药,并炼吐纳之功,志效神仙遨游之态。魏夫人成人后遇中原战乱,遂携二子南渡避乱,于江西抚州地区冥修斋静,注疏《黄庭》并留下多部上清经典。据传,得道后的魏夫人曾乘云飞至衡山,其化云为飞仙石,寄身于衡山集贤峰下一十六年,在这里传播《黄庭经》和上清经,最后于飞仙石上升天而去。正因为此,这位上清第一代祖师又名为南岳夫人。
祝融峰(资料图)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九名高道在南岳修真,史称其为“南岳九仙”,分别为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徐灵期、陈慧度、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九仙”又称为“南岳九真人”。南朝梁元帝曾亲为九真撰“南岳九真观碑”,现《道藏》中存有《南岳九真人传》。
至于隋唐时期,南岳衡山迎来了最重要的一个道教人物司马承祯。作为上清派的第十二代祖师,司马承祯曾在祝融峰顶建庵修行。在他的影响下,由官府出资在五岳各建真君祠,南岳之神被封为司天王。据李元度《南岳志》中资料统计显示,这一时期也正是衡山上道观、道徒最多的时期。司马承祯曾被诏封为“正一先生”,其在南岳的旧居敕名为“降真观”,并得到了御书观额和御赐圣像供器。其弟子薛季昌被钦定主持降真观道务,这也是南岳历史上第一位被皇帝任命的道观主持。
南山犹在,道脉可追(资料图)
南岳道教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则是在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1011年。这一年,宋真宗封崇五岳,亲作《玉册文》,加封南岳司天王为“南岳司天昭圣帝”。《南岳总胜集》中记载此文曰:“今玉简尺有五,文以金字,连以金绳,覆以锦囊。绛服衮冕,剑佩掖卫,皆法宸居。”宋王朝举国上下都浸透在极浓的崇道氛围下,皇家每年都要在南岳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南岳庙宇宫观的建筑形制开始效仿皇宫前殿后宫的制式,这也证明其作为道教圣地的地位达到了极盛。
元末明初,祖师张三丰曾于南岳筑武当宫炼丹,丹成之后赋诗曰:“今日完全五岳游,身骑黄鹤驻峰头,曾于北镇先寻访,直到南衡始罢休。万里漫云燕楚隔,雨山刚被坎离收。天然妙道同行辙,又看湘波九面流。”诗中传达出的逍遥豁达的态度,激励着几多修道人前来衡山瞻仰仙真。
《诗经小雅》曰“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南山犹在,道脉可追。南岳衡山作为道教一大洞天福地,神仙信仰和道教玄学的味道早已经浸染在白云悠悠中,供后世参玄者沿着祖师的足迹继续求学精进。
(编辑:西铭)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武当玄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