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道德经中的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二

[摘要]唐代统治者对此非常赞同,唐太宗曾谈其治国体会:“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文/郭向阳

众所周知,《道德经》的目的是在探求治国、修身之道,是在论述圣人之德与王者之道,《道德经》中的“道”,实际上既是王者的治国之道,又是百姓的修身之道,更是世人的处世之道,讲求的是一种行为方法,一种处世方法;《道德经》中的“德”,实际上既是圣人之德,又是官员的应该具备的做人之德,更是百姓的日常行为规范,讲求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处世态度。《道德经》的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一套治国修身之道的方法,一套达成这一方法的心态,用圣心王道教化天下百姓,进而用一种圣与王合二为一的思想行为,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并以此来谋求人与社会的最大和谐,进而给百姓以最大的利益。

和法家、儒家的经典著述《韩非子》、《论语》相比,《道德经》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用具体的行为规范标准,不用刻板教条的精神理念,来强制性的规范人的具体的日常行为,儒家的礼仪廉耻三省吾身,法家的法、术、势及治理国家的各种规矩,老子这里没有,这里有的只是善意的劝诫,只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循循善诱,《道德经》所倡导的是一种教化得来的和谐,一种通过引导人性提升得来的,博大而长久的全社会的和谐。

道德经中的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二)

思虑和欲望要有所节制(资料图)

而在老子的思想中,廉政一直十分重要的,是达成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要素之一。老子是主张修身养性的。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他认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要像水一样,要有适应形势的能力,有最沉静的心思,与人交往要热情,说话办事要讲信用,要合时宜,要效法天地自然之道,主张人们要有丰富自已精神生活的观点,要懂得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要有自我反省能力,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进一步阐明了自我修养的价值所在,强调人要自重、自爱,要贵生重已,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奢侈浪费。为官从政要廉洁奉公,清心寡欲。“人生而有欲”,欲望与生俱来,追求精神的愉悦、物质上的富足是人类的天性。老子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即欲望是人生的追求,对于欲望,人皆有之。不过,对欲望要合理、合法;要有规、有矩;要有节、有度。古代先贤曾指出:“有欲甚,则邪心胜”、“欲炽则身亡”,特别是对自身滋生的私欲、贪欲,若不加以禁止,任其无限膨胀,就难免被无度的欲望所累所害,将会葬送人生的一切。

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指明了做人应保持平常心,朴实无华,减少私念,克制欲望。寥寥数语,道出了一个很深的哲理,罗列了欲望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言明了限制欲望的方法。欲无欲,不是提倡犬儒主义,不是要把人的一切欲望彻底灭掉。欲无欲的原则是大道从简。什么是大道从简呢?老子说,“域中有四大”,乃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四大,道为最大。大道包含了一切天地人,也就是我们说的万事万物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道。大道是常道,常道是无限,无限是无限多。在把握了一个无限多的常道以后,而从一个简道,实行起来最快最好的简之道。这便是大道从简的原则。简行,简居,简食,简衣,是大道从简。行没有前呼后应的八面威风;居没有装潢起矗的豪华气派;食没有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佳肴满桌;衣没有最高级的面料和最时髦的款式。只有由简,才能到俭,由俭才能到清,清才能抵制贪。所以,廉政,应该从大道从简开始。

道德经中的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二)

减少自己的私欲(资料图)

廉与贪相对,而贪与欲密切相关。老子认为,过分追求声色犬马等感官欲望的满足会给人的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12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名利、权势置于生命之上,甚至以身殉物。对此,老子在第44章中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誉和身体,哪一个更重要?生命和财富,哪一个更有价值?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种会更有害呢?这些问题如警钟直击人的内心,发人深省。在老子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即“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代价,贪图过多的物质利益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历史上多少人因为追名逐利而沦丧,甚至丧失了宝贵的生命,无数事例都能印证这一观点。所以老子告诫人们:“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都只会招来祸患。所以说贪欲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只有知足才能长久。

道德经中的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二)

心灵才会得到净化,回归纯朴的自然状态(资料图)

老子在第19章中又针对私心、贪欲正面提出要使人有所归属,就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即保持人性的本来面目、回归纯朴的自然状态;“少私寡欲”即减少自己的私欲、不迷恋外在的声色货利、不贪求感官欲望的满足。如何才能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在老子看来,最重要的是要让心灵保持“虚静”的状态。“虚”是老子之道的重要特性之一。对此《老子》有很多论述,如:“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天地因为虚空而能含容万物,河上公注曰:“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却滋味,清五脏,则神明居。”也就是说,人若要效法天道,保持心境的空灵,就要抛开所有的私欲和贪念。而“守静”是“致虚”的一种功夫,是道“虚”的特性在人生、政治方面的落实: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26章)所谓“致虚”就是理清心智的混乱,消除心灵的蔽塞,使内心无欲无念、无偏无私,达到空灵明澈的境界。而只有“守静”才能让人回归这种质朴的生命本真状态,以超然的态度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如果说“致虚”、“守静”更多的是从心性修养的角度来谈的,那么下面的话则说明了“少私寡欲”在具体治国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只有统治者无为无事、好静无欲,人民的心灵才会得到净化,回归纯朴的自然状态。具体而言,就是统治者不标榜贤才异能、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争功名、不做盗贼、不被惑乱,这样国家就安定,人民就会过上宁静祥和的幸福生活。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最佳状态。

《道德经》第67章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也应该是保持清廉的三宝。关于三宝的具体含义,宋代著名道士范应元在注解时说得很明白:“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皆自然之理,慈为第一宝也。俭,约也。吾能无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亦一宝也。吾能虚静、谦退、无争,不敢为天下先,又一宝也。”可见,“三宝”实际上是立身行事的三条重要原则,若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则都契合了“廉政”的基本精神。“慈”即慈爱,从廉政的角度来讲,就是要爱民。古代讲爱民如子,现在讲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前提都是要有一颗慈爱之心。

道德经中的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二)

居后、处下绝不等同于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资料图)

老子所强调的“不争之德”(68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居后、处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天地能长久,江海能成为百谷之王,主要是因为它们甘于居后、处下,以谦卑的姿态处世,所以终能成就大业。

当然,老子所讲的居后、处下绝不等同于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争之德”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为而不争”、“功成而弗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2章)“不争”的前提是“为”,不居功的前提是“功成”。“不争”即大公无私,不争功名,不求回报,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为”,即尽心尽力地付出,像水一样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仍无私地赋予万物以生命的源泉,这才是老子之道的最高境界。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9章)“无心”即没有私心;“以百姓心为心”即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以善心和诚信去对待他人,使人心归于浑朴。如果老百姓出了问题,一定要从上面找原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章)老百姓没有饭吃,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都被贪婪的统治者搜刮去了;老百姓难以管理,则是由于法令严苛而不得不想出各种对策来应付。老百姓之所以敢于冒死反抗,也是在各级官员的压榨之下没有了活路才不得不铤而走险,官逼民反。尽管老子所说的是春秋时期的情况,但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在任何时期,只有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官员才称得上清廉。“俭”即节俭。“俭”与“奢”相对,《老子》既积极提倡节俭,又明确反对奢侈,如第29章提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即要避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为或措施,这些都是清廉的应有之义。

道德经中的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二)

官员一心为公,官吏各安本分(资料图)

唐代统治者对此非常赞同,唐太宗曾谈其治国体会:“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垂拱而治比无为而治更加积极生动形象,内涵上也不完全相同,还含有“四两拔千斤”之意。但垂拱而治的本质与黄老政治是一样的,都提倡“君无为而臣有为”。唐玄宗注第66章强调治国者必须谦卑处世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江海所以能令百川委输归往者,以其善能卑下之,故百川朝宗矣。谦为德柄,尊用弥光,以言谦下之,百姓欣戴,故处其上而人不以为重,以身退后之,百姓子来,故处其前而人不以为害也。”可见,他们对老子的这些思想都是十分认同的。

不仅如此,唐代还积极促进廉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唐太宗十分重视官吏的清廉:曾命房玄龄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时政治清明。

在唐太宗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官吏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大大下降;尤为可贵的是,唐太宗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遏制贪腐,而是以身示范并制定完善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腐。唐玄宗年间,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的监察制度也得到空前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其职责主要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是纠举百察,推鞫狱讼、入阁承诏、推荐、弹劾等事。具体职能为:“一曰奏弹,二曰三司,三曰西推,四曰东推,五曰赃赎,六曰理匦。”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其监察对象主要是殿廷之内百官的活动,以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其具体职责及分工为:第一,以六条巡按州县;诸道之屯田、铸钱事宜则审功纠过;岭南及黔州府选补,派员监察其得失。第二,派员监察太仓、左藏库出纳,后改为殿中侍御史之责;与中书舍人、金吾将军监决囚徒。第三,派员监察京都忌斋,祀祠庙亭,有不修不敬者则劾之;百官朝射、宴会有不修礼仪者则纠之,朝廷有不肃者也纠之。第四,尚书省有会议派员监其过谬,又派员监察尚书省六部。第五,检校两京馆驿,称馆驿使。第六,以监察御史监军,称监军使。

由此可见,唐代的御史制度已经非常完备。首先是组织系统完备,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其次是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使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在监察御史外出巡察时,唐代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巡视法规,即《巡察六条》。唐六条比汉六条、隋六条的范围还要广泛。唐初,监察御史仍按汉代《六条问事》进行纠弹。武则天时尚书侍郎韦方质奉旨修订监察州县的四十八法,实行十年后,以其繁琐难以执行而中止。唐玄宗开元年间,增改全国为十五个监察区,并将唐中宗时期察郡的六条定例发展为《六察法》,具体如下: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行用;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贪弱冤苦不解自申者。监察御史以此六条巡察全国州县,遇有非法行为,便予以纠察。(编辑:若木)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郭向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道教文化传播应把握的3大效应7个举措
  • 下一篇:唐太宗如何推行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