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符咒网

事业财运

人际关系

平安运势

唐太宗如何推行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

[摘要]无为而治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就是廉政,唐代的繁荣更是与大力倡导廉洁政治息息相关。

文/郭向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的盛世王朝,同时唐朝也是我国历史上自始至终尊老奉道的王朝。唐朝帝王对老子尊称有加,自称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确定了道教为国教,并诏示天下,以抬高唐宗室的地位。

唐高祖之后的几代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都尊道抑制其它教派的发展。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唐高祖武德年间,不仅为老子立庙,还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第二代皇帝太宗李世民极力推崇老子,他说过“老子为帝室先系”,下诏扩建鹿邑老子生地故里太上老君庙。第三代高宗李治在历史上对老子最为崇拜的,命王公百官及举子皆学《老子》。他曾亲临鹿邑县太清官拜谒老子,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封老子之父为“先天太皇”,并下诏书改鹿邑县为真源县,寓意鹿邑为真理的发源地。武则天称帝后并不逊色,于载初元年下诏改真源县为仙源县,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以表明武氏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的至尊地位。

唐太宗如何推行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一)

太平盛世(资料图)

唐玄宗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他在位四十五年,对老子及道教的尊崇达到了顶峰。唐玄宗说老子是“万教之祖,号曰玄元,东训尼父,西化金仙”,把老子列在孔子和释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佛之上。玄宗不仅每晚对老子顶礼膜拜,还三次给老子封爵加号,拨款增修鹿邑老子生地庙宇。又下诏全国增建老子庙,并命各地铸老子像。唐玄宗李隆基也竭力推崇道家思想,在其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他写道:“顺天之时,顺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则群臣辐凑,贤与不肖各尽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国无为之道也。”唐玄宗把《道德经》列入科举考试,并注释推广《道德经》,以提高治国水平。李唐一朝,“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成为国家政治基石。因此,唐朝在大尊道教的同时,也大力倡导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术,注重德治,一边轻徭薄赋,一边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开创了“贞观之治” 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从隋朝因吏治腐败而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中,深刻体会到吏治廉明对于稳定政局、巩固政权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他在用人方面是非常注意的,他说:人君必须至公无私,才能服天下人的心。他希望手下的人都做到清明廉洁,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皇帝带头之外,没有一套严密的廉政监察制度来保证是不行的。从贞观初年起,唐太宗就“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祜的建议,将殿中侍御史由4人增至6人。监察御史由8人增至1O人。因此御史台在“贞观之治”期间,比较出色地履行了“弹纠不法”的主要职责。

唐太宗如何推行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一)

唐太宗与魏征(资料图)

唐太宗嫌这样还不够,他觉得皇帝决定的事情也不一定正确,因而提出了纳谏的主张,鼓励手下人敢于犯颜直谏,不管皇帝高兴不高兴,只要自己认为正确,就应当讲出来。当然,作为封建统治者,这样做是很难的。魏征是百官中第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常常由于据理力争,引起唐太宗的恼怒,甚至差一点被杀头。尽管如此,魏征还是进谏不已,纠正了唐太宗趋于腐败的许多过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依魏征遗言,“以布车载柩而葬”。太宗登长安禁苑西楼“望哭尽哀”“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他思念魏征不已,乃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由于唐太宗比较虚心纳谏,并重视发挥监察官的作用,因此当时监察官不畏强权,奋起肃贪,弹奸成风。贞观初年,高季辅为监察御史,“多行弹纠,不避权要”。权万纪任治书侍御史时,以公事奏劾魏征、文彦博,太宗认为不避豪贵,“甚礼之”。又曾弹劾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侍中王琏选内外官不公平,太宗认为权万纪“不阿贵近”,再次给予重赏。

为了防止腐败,唐太宗在中国谏诤史上第一个明确创立了谏官监督决策的制度。魏征生前,太宗曾问他:“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若君主“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由于魏征愿为良臣,不为忠臣,故敢于对朝廷得失直言不讳。太宗对宰相说:“天下万机,一人听断.虽甚忧劳,不能尽善。今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唐太宗曾经规定:“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令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又“诏每宰相入内平章大计,必使谏官随入,与闻政事”。这就是说,凡遇大臣议政,和朝廷进行决策,谏官有权与闻政事,并可以当场对政策的得失发表意见。这不但对于谏官履行职责有利,更可以避免朝廷在决策上的失误。因此唐太宗的这一规定,在秦汉以来谏诤制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太宗对自己规定:凡“有上书益于政事皆粘寝殿之壁,坐望卧观,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正由于太宗遵行此规,“故外事必闻,刑戳几措,礼义大行”。他还经常对臣下说,隋朝群臣“唯取决收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还说:“朕常恐喜怒妄行赏罚,故欲公等极谏。公等亦宜受人谏,不可以以己之所欲,恶人违之。苟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唐太宗如何推行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一)

强调要轻徭薄赋(资料图)

唐太宗李世民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要轻徭薄赋。唐太宗甚至关心起老百姓的婚配问题,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元年,“下令老百姓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以上者没有配偶的,由州县政府以礼为他们聘娶;因家庭贫困而没有经济能力婚配者,乡里的富人以及亲戚共同出资操办。”唐太宗曾在《贞观政要》中,如此叙述了他治国的深切体会道:“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唐太宗还在诏令中曾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这些都说明,唐朝的清明盛世,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关系很大。无为而治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就是廉政,唐代的繁荣更是与大力倡导廉洁政治息息相关。在道教精神的推动下,唐朝政府通过对官吏的诠选、课考、监察和恩惠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阶层范围,使统治集团成员基本保持廉洁奉公,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行政权力的滥用,有效地保障了大唐政权的长治久安,时至今日仍有重大借鉴意义。(编辑:若木)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郭向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 上一篇:道德经中的廉政丨道教文化与唐代廉政思想(二
  • 下一篇:道医丨为伊消得人憔悴背后的医学道理
  • 我的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

    © 本网站不为利润,有些文章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88022077@qq.com